□ 劉練軍
當下我國一切訴求歸根結底都是權利訴求,我們正處于一個為權利而奔走的時代。在這個對權利和權力認知雙重覺醒的新時代,如何繼承和發揚已然籠罩我們數千年之久的儒家傳統文化,委實讓吾國與吾民糾結不已、焦慮不堪。
眾所周知,本土儒家代表人物蔣慶先生豎起了“儒教憲政”的大旗,他以排斥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權的政治儒學為基礎,志在西方普世的自由民主憲政之外開辟一條具有中國歷史文化特色的儒教憲政之路。對蔣慶推崇備至的秋風先生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認為傳統的“華夏-中國治理史”經驗足以證明傳統中國本系憲政體制,西方現代憲政思想與實踐在古典中國不是處于萌芽狀態而是完全成熟了,我們后人只是對此不曾覺悟罷了。
儒家文化及中國歷史的本來面目真的如蔣慶和秋風所闡述的那樣么?儒教到底能為我們今日之憲政建設提供何種本土資源,我們又該如何汲取儒學政制幾千年來的失敗教訓呢?
竊以為,《為了人的尊嚴——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批判與重構》一書對此等疑問作了有論有據的回應,值得所有關心中國憲政建設之同仁學習參考。此書系著名憲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的最新力作。他傾注了十余年心血,是長期思考的結晶。是書重點探究了中國古代哲學關于人格尊嚴的思想脈絡,為讀者重新認識和解讀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提供了全新的思維視角。拜讀是書,我們不難領會古典文化厚重的道德資本,同時又深感對儒家進行制度上的祛魅是何等的時不我待,否則當代中國之憲政建設難免會重蹈千年來儒家失敗歷史之覆轍。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是值得吾人躬行實踐的儒家道德資本。“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獲之親,人也;獲事其親,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愛弟,非愛美人也”等等,系倡導平等的墨家道德資本。“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萬物一齊,孰短孰長?”“身者所為也,天下者所以為也”等等,為于今盛行的崇尚自由和自我的道家道德資本。
在作者看來,此等道德資本是吾國古典政治哲學留給吾民的寶貴財富,是今日憲政建設之時務必重視、須臾不可廢棄之政治思想菁華。因為貫穿儒、墨、道三家道德資本的主線是人格尊嚴,而近代西方憲政理念不正是發軔于人格尊嚴之思想源泉么?現代西方憲政體制極盡限制權力、保障權利之能事亦不正是為了捍衛人之人格尊嚴么?
由是觀之,在內在且終極的道德倫理觀念上,我國古典政治文化與近代以來的西方憲政體制并無沖突,相反,彼此之間誠可謂是心有靈犀、曲通暗合。既然在道德資本上中西互通、旨趣相投,那緣何在實踐發展道路上中西差別之大猶如云泥之別呢?幾千年來的中國專制政體可是徹底站到了西方憲政體制的反面,何以如此?又何以至此呢?
反思并解答此等疑問,乃是書之重要意蘊。作者認為,無論是儒家還是墨家都不信任平民百姓的判斷能力,尤其是判斷政治是非之能力,道家和法家在這方面更是自不待言。拯救天下是傳統儒學和當代憲政主義的共同情懷,但在實現路徑上儒家卻以少數君子為依托,憲政則以萬民為寄所。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法不施與尊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透過此等經典名言我國古典政治文化的傲慢與偏見可謂一覽無遺。對平民百姓的不信任和偏見以及對所謂君子的信任與厚愛,使得幾千年來政治在我國始終是精英之事,而非孫中山所言的眾人之事。排斥民主和大眾參與,此誠我國儒家政體最終都淪為君主專制之制度原因。
盡管孔孟君主仁政寄情甚深,但誠如張教授所指出的那樣,無論如何,孔孟從來沒有明確主張統治者應該出于尊重人的內在價值而施行仁政,人民僅僅是被同情和憐憫的客體而非政治自身之主體,仁政不過是同情和憐憫人民的仁慈之政。這種缺乏人民的主體性參與而僅僅依賴君子仁人內在因素的仁慈之政是可遇而不可求,它缺乏外在的制度約束與保障,其結果往往會走向仁政反面的暴政。我國歷朝歷代歷史不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么?
支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儒家政制的是人的等級劃分及其各自的責任義務,但近代西方憲法政體的支點是權利,杠桿是自由。我們要獲得這個憲政的支點和杠桿就不能不承認萬民的權利、尊重百姓的自由。質言之,沒有對以儒家為代表的我國古典政治文化的制度祛魅,還天下臣民以權利和自由,那21世紀的我們注定難以走出我國歷史的循環套。畢竟,道德資本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目標而不是手段。沒有手段,再高尚的目的也不過是個烏托邦。
“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所謂世事,就是眾人之事,就是政治制度。我們唯有對傳統政治哲學中的制度進行大膽的祛魅,才能真正接受應世事的西學,真誠地服膺并接受西方權力分立的憲政制度。一句話,《為了人的尊嚴》告訴我們,在繼承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中的道德資本時,我們萬萬不能忘了對其制度架構予以祛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