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艾張燕
利益、法的價值、法律權利和義務關系論
饒艾張燕
利益是法律產生的基礎,法律對利益的調整表現為:表達利益要求、平衡利益沖突與重整利益格局;法的價值是主體要求在法律中的一種表達,反映了法律作為客體對主體即人的一種屬性;權利、義務是法的基本內容,它貫穿于法律現象邏輯聯系的各個環節。利益、法的價值、法律權利和義務三者的關系體現為:利益是法的價值和權利義務的“物質化”基礎,法的價值是法的利益的抽象化存在,法律權利義務則是利益的法律化表達。
利益;法的價值;法律權利;法律義務
自改革開放并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以來,我國法理學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并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國家現代化的進程,然而其理論空間海闊天空,法治建設及其司法實踐中仍然存在著頗多值得思考和需要面對的課題。就近期而言,無論是由藥家鑫案所引發的死刑存廢的紛爭、還是由李莊案所觸發的刑法第306條修改的理論探討,抑或是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三)》中有關夫妻財產司法解釋所帶來的社會熱議等諸多現象與問題,均包含著一定的法哲學命題諸如利益、法的價值、法律權利和義務相互間關系。本文即展開利益、法的價值與法律權利和義務三者關系的理論思考。
利益是法律運行及司法實踐的一個永恒的主題,正可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構成法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利益的重要性在司法過程中就當事人而言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它是刺激人的神經并左右人的行為且在一定意義上影響案件結果的一個基本因素,而法律對人的行為的規范,主要就是立足于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抗衡,通過“他律”來實現的。西方學者科勒認為,從廣義上講,法律調整的對象就是人類的那些內在本性的外在表現。這些外在表現以聲明、主張等形式尋求實現個人的期望、主張或要求,并需要社會控制。法律所體現的意志的背后乃是各種利益,法律也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體現。〔1〕就哲學層面而言,所謂利益是指受客觀規律制約的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而產生的人們對于一定對象的各種客觀需求。離開了利益關系,法律就沒有產生基礎,也更無從存在與發展。法律正是在對利益的控制過程中,展示其生命力并表明其自身的地位。法律對社會的控制本質上就是對利益的調整,而法律對利益的調整機制主要又是通過將利益要求轉化為一定的權利 (權利主張、主張、自由、特權、權力),并把它們及相對的義務歸諸于法律主體以及通過設置權利和義務的補救方法——懲罰、賠償等來實現的。〔2〕“我們主要是通過把我們所稱的法律權利賦予主張各種權益的人來保障這些利益的。”〔3〕這句話體現了法律對利益的調整機制的具體表現。它主要有三種情況:表達利益要求,法律是為適應利益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保護利益主體的利益;平衡利益沖突,多種利益要求相對的多方主體的利益進行平衡調節;重整利益格局,任何一種權力也是受利益支配的,并且是為實現一定的利益而服務的,權力斗爭就是利益的爭奪或重整利益分配。故筆者認為,利益是法律產生的基礎,就馬克思主義哲學言之,它更多地帶有物質基礎性,在法律中是以無言的形式存在的并構成奠基于法律上層建筑的因素;從而,法律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規范,是各種利益抗衡的結果,并確認利益類型,協調利益關系,解決利益糾紛。法的價值是法理學中一個抽象且有著多重內涵的基本范疇。沈宗靈主編的《法理學》把法的價值分為三種子項即法促進的價值、法本身的價值、法對相互矛盾的價值進行評價所依據的標準。〔4〕孫國華則認為,法的價值只是法的工具性價值,也就是法作為一種工具在中介自由、正義、秩序、文化等社會性價值時所具有的價值,它包括法的確認性價值、法的分配性價值、法的衡量性價值、法的保護性價值、法的認識性價值等。卓澤淵也對法的價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所謂法的價值,是指在作為客體的法律與人作為主體的關系中,法律對一定主體需要的滿足狀況以及由此所產生主體人對法律的評價。無論學者對法的價值的表述是否完全一致,但對法的價值的基本認知和理論判斷應當是一致的,均建立在對價值這個基本的哲學范疇的認識基礎上。對此,筆者也如此認為,即法的價值是主體需求在法律中的一種表達,主體的需要是以法律為落腳點的,即法的價值具有主體性特征。若離開需求主體即人,法律是不可能存在的;離開以人的需要為標準的主體評價,法律也就無所謂發展演變。在此意義上,法的價值反映了法律作為客體對主體即人的一種從屬性,從根本上講是反映人與法律的關系的一個基本范疇。法的價值雖然要以人對法律的主觀反映為必要條件,但它的存在與否以及程度的大小,最終還是決定于法律自身的狀況。〔5〕因此,在法學研究中,法的價值有三種不同使用方式:第一,指稱法律在發揮其社會作用的過程中能夠保護和增加的價值,此為“目的價值”;第二,指稱法律所包含的價值評價標準,謂之“評價標準”;第三,指稱法律本身價值所應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質和屬性,此即“形式標準”。〔6〕從最根本的哲學意義上來看,“目的價值”是基礎的法律價值。本文所謂法的價值就主要是在法律目的價值的意義上而言的。法的目的價值構成了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會目的,反映著法律創制和實施的宗旨。在法的價值的三種指稱或含義中,其目的價值居于主導地位,并集中體現著法律制度的質的規定性和基本使命。法律目的價值又包含著秩序、自由、正義和效益等最為基本的價值追求。
法律權利和義務是法律的核心,它貫穿于法律現象邏輯聯系的各個環節、法的一切部門和法律運行的全部過程,構成法律用以規范人的行為和調整社會關系的機制,更是法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所謂法律權利,學界有代表性的解釋是:權利是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法律關系的主體所具有的某種權能:權利是法律規范所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做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權利是法律關系主體的行為尺度;權利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對人們可以做出某種行為的許可和保障。〔7〕據法學界有關研究,可以把權利釋義的理論歸納為資格說、主張說、自由說、利益說等。其實從根本上理解,權利就是社會主體享有的法律確認和保障的以某種正當利益為追求的行為自由。基于上述的各種學說,可以將法律權利和義務分別定義為:法律權利是規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所謂法律義務是設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已相對抑制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保障權利主體獲得利益的一種約束手段。〔8〕法律義務是對人們行為提出的要求,要求人們的行為不能妨礙對方的權利,或者有助于對方權利的實現。法律權利一般有相對的法律義務存在。而權利義務之間,其關系可以表現為結構上的對等關系,功能上的互動關系,以及價值選擇中的主從關系等。權利義務是法律的基本內容,法律通過對權利義務的分配來達到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和對人們行為的規范,從而實現社會治理。
在中國主流的哲學理論中,“價值”一般被認為是客體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自身需要的某種功能或者屬性。具體而言,價值存在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之中:一方面,它以主體客觀存在著某種需要為前提;另一方面,作為客體的事物必須恰好具有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或者功能。這兩者的結合就使得主體與客體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價值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看,價值其實就是客體與主體之間存在著的滿足需要或者有用的關系。大多數研究刑事訴訟法的學者都接受了關于價值的上述哲學解釋。有人明確指出,刑事訴訟價值是指“刑事訴訟立法及其實施能夠滿足國家、社會及其一般成員的特定需要而對國家、社會及其一般成員所具有的效用和意義。”〔9〕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學者們大都認為,“秩序”、“自由”、“正義”甚至“效益”等價值之所以被視為刑事訴訟價值,就是因為它們是刑事訴訟立法和司法活動這一客體,能夠為國家和社會這一主體提供的各種效用和意義。在這一意義上,刑事訴訟價值實際就等于國家和社會整體的“利益”。
同時,應當看到,價值并不等于所謂的“利益”。將價值與利益完全混同,不僅在哲學理論上站不住腳,而且會帶來認識上的混亂。刑事訴訟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訴訟活動,就在于它是一種以解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利益爭端為目的的法律活動。公正的程序至少要求裁判者在國家、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保持大體上一致協調,并對這些沖突著的利益加以合理的平衡。無論是國家利益還是個人利益,在刑事訴訟活動結束之前,都不能被認為具有合理性和正當性。〔10〕
顯然,價值不僅不等于利益,而且還可以被當作是對各種利益沖突的平衡標準。筆者認為,價值是利益的抽象化。我們知道,刑事訴訟的總體目標應當是使國家、社會整體利益與嫌疑人、被告人個人利益得到大體上的平衡,并為此而確保訴訟過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在趙作海案①河南商丘村民趙作海因遭刑訊逼供“認罪”,被判死緩坐牢十一年,因“受害人”突然返村現身獲無罪釋放并領國家賠償金和困難補助費數十萬元。中,可以看到刑訊逼供等違反正當程序要求的行為嚴重損害了被告人的利益。而法律是為利益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即這些不當程序不符合刑事訴訟法所要調整的各方利益要求,更進一步講,即便是國家和社會整體的利益也要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經過充分的論證,并在充分考慮到被告人個人的利益之后,才能具有正當性。也就是說在正當程序調整下的利益平衡其實是體現了司法程序正義,達到了人們所追求、法律所規定的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那么主體的需求這樣一種價值表達是能在具體的物質的利益平衡中得到實現,價值是利益的抽象化,利益是價值的具體化。
為此,不妨進一步就民事訴訟中“訴的利益”這一學術概念的法理意義來探討利益和價值二者的關系。民事訴訟作為保護權利和解決糾紛的衡平機制,它的產生是基于當事人對司法救濟的需要。因此,如同在制定民事實體法時必須要考慮利益一樣,在運用訴訟程序解決民事糾紛時也有利益衡量的問題。大陸法系一貫秉承“利益是衡量訴權的尺度,無利益者無訴權”的精神,即在民事訴訟中,對于訴訟制度的利用者——當事人而言,除了在經濟上理所當然地為此付出一定成本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須保證其訴求本身具有一種特質,這種特質在大陸法系國家稱為“訴的利益”。所謂訴的利益是指當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或者與他人發生民事糾紛時,需要運用民事訴訟予以救濟的必要性和實效性。〔11〕司法權的運作是以當事人的訴權行使為前提的,而司法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利益衡量的問題。也就是說案件要進入司法程序,首先必須具有訴的利益。訴的利益本質上與民事訴訟的性質是相聯系的,民事訴訟實質上國家意志權力主導的結果,是國家權力對社會生活私人領域的一種干預,所以在本質上它始終是一種基于國家立場的利益權衡和價值判斷,那么訴的利益更近一步講就是國家利益。在法官審判時,對于訴的利益即國家利益的選擇判斷保護,就是法官的一種自由裁量性的利益衡量。那么影響司法裁量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即一定社會意識形態當中占據主流地位并已發展成熟的、固定的道德信念及價值觀,它能夠決定社會絕大多數人的行為選擇方向以及行為模式。〔12〕臺灣學者楊日然先生將主流價值觀分為三類,其一就是“憲法明白表示的各種價值,憲法保障的各種自由、權利,這些代表我們整個法律秩序最重要的一個價值”,即法官從事訴的利益的判斷時,憲法所彰顯的、在保證公民訴權方面的各種價值也就成為了其利益衡量的首要依據。如前所訴,利益衡量在于權衡人們所期望的平等正義等價值要求,利益的選擇保護體現了價值的判斷,利益是價值的具體化,價值是利益的抽象化。
法律權利是通過法律明確規定或通過立法綱領、法律原則加以公布的、以規范與觀念形態存在的權利。法律權利的結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就是權益。任何一項法律權利的背后都隱藏著權利主體的利益追求,有的顯而易見,有的則是深藏不露,正是這種利益的驅動,人們才熱衷于權利行使,才對權利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13〕利益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利益需求是調動人們社會生活積極性、創造性的一個活力源,利益差別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與進步的內在動力。只有讓人們獲得的利益產生差別,不同利益的追求者之間才能產生競爭,社會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把權利與利益相連的觀念古已有之。18世紀,以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學派已注意到法律對各種利益的恒定以及權利和義務的功利主義基礎,清晰地闡釋出權利背后的利益基礎,并明確地把利益作為權利概念的支撐范疇。德國學者耶林通過使人們注意權利背后的利益而改變了整個權利觀念。在當代法學中,幾乎無人否認利益說是影響最大的權利和義務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權利的基礎是利益——權利來源于利益要求,權利乃法律所承認和保障的利益。不管權利的具體客體是什么,上升到抽象概念,對權利主體來說,它就是一種利益或必須包含某種利益。撇開利益去談權利,權利必定是空洞的。〔14〕但是我們應當看到,作為權利概念的利益說并不是完美無缺的。首先,權利只是利益的表現與獲得利益的手段,而不是利益本身。把權利利益等同,必將造成享有法律權利就等于獲得實際利益的錯覺,這是利益說致命的缺點。其次,并非所有的利益都是權利,宣布為權利的利益不能僅是純粹個人的利益,而應被視為能夠普遍享有的、獲得廣泛關注的、及可能相互沖突并可競爭的利益,或可以平等的適用于同一群體或社會成員的利益。權利之必要,在于作為權利內容的利益有可能被侵犯。如果侵犯行為是不可設想的或根本不可能的,也就不可能有真實的權利,更不必要有什么權利宣告。
回望近年來的刑事個案諸如鄧玉嬌案①湖北女子鄧玉嬌在野三關鎮“雄風”賓館做服務員時,于2009年5月10日基于自衛目的,刺死、刺傷鎮政府人員引起全國轟動。網絡輿論幾乎呈一邊倒,他們紛紛攻擊淫官黃德智、鄧貴大等人,當然也有網民認為法律為大,不能因為對方是官員,政府就屈服于網上的壓力,鄧玉嬌防衛過當刺死鄧貴大,被起訴是合情合理的。、孫偉銘案②孫偉銘于2008年無證醉酒駕車,造成四死一重傷的慘案,案發后,網友們熱烈討論量刑問題,眾口建議要嚴懲。案件最終以“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乃至執行不久的藥家鑫案③大三學生藥家鑫2010年10月20日深夜,駕車撞人后又將傷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駕車逃逸再次撞傷行人,被群眾抓獲,二審維持原判,2011年6月7日,被執行死刑。此案至今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啟發人們對權力、人性的思考。,我們似乎均可以看到輿論普遍的議論以及在輿論之下司法活動中出現的尷尬局面。誠然,司法作為一種理性的制度設計,其本質就是為了避免在強烈的個人情緒支配下的“當事人裁判”,而目前的司法更面臨這一種大眾的個人情緒,但是司法審判是一件相當嚴謹且法理型很強的事情,一般人是很難從專業的角度上去發表意見,法律及現實的司法當然是不可能顧及到民眾的各種情感,法律需要伸張正義,弘揚善意,同時司法更需要利益衡量。法律有它所界定的利益保護范圍,司法審判就是在多元利益格局中,保障當事人所擁有的法律予以保障的權利,規范當事人履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從而達到人們所追求的利益期望,實現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義。此即利益反映在法律條文上就是具體的權利義務,司法程序通過對當事人權利義務的保護來維護其利益從而達到司法公正。
法律通過對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既要記錄下有效地得到承認和保護的利益,又要忠實記錄下遭受拒絕的利益以及某種利益所獲承認的限度。〔15〕這是法律對利益的具體的調整機制中表達利益要求的體現,這就說明法律是為適應利益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而法律所規定的權利義務是為了反映出予以保護的利益或是不承認的利益,即權利義務其實是利益在法律中的具體體現。刑事訴訟是國家以社會整體利益的名義對個人發動的一場法律追訴活動。面對強大的國家,弱小的個人永遠處于消極、被動的防御者地位。為了維持刑事訴訟活動的公正性,國家的刑事追訴權必須有所制約,使處于弱者地位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需要獲得一系列權利保障,只有這樣,刑事訴訟活動才能在國家與個人利益之間維持其基本的平衡。利益的維護就體現在法律賦予的刑事訴訟的多方主體的權利義務上。
回顧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趙作海案我們發現,對蒙冤者趙作海來說,雖然等來了正義但終歸屬于遲來的正義,而“遲來的正義非正義”,因此“良好的法律應該提供的不只是程序正義。它應該既強有力又公平;應該有助于界定公眾利益并致力于達到實體正義。”〔16〕西方學者賽爾茲尼克如是認為,程序正義是刑事訴訟一種基本的價值理念,程序正義體現在案件的裁判過程之中,又被稱為“過程中的正義”。一種司法裁判程序要符合正義原則的要求,其中必然要求允許那些利益可能受裁判結果影響的人有充分的機會參與案件的裁判過程,并有效地對裁判者的裁判結論施加積極影響;也要求控辯雙方應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裁判過程,從而獲得平等的影響案件裁判結論的機會。〔17〕這里所要說明的是在刑事訴訟多元利益結構中,為了解決多元利益的沖突,首先要把握住基本的程序正義價值,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礎上確保其法定權利義務得以保障實現,如此才能達到賽爾茲尼克所說的實體正義。而實體正義就是強調對侵犯個人應得權利者的公平懲罰和對受侵害者的公平補償,也就是使人們所應得的權益得到平等的維護,應得的義務得到平等的履行,應得的責任得到合理的分配。〔18〕實體正義重視各種活動的結果正當性,也就是關注某種涉及人們權利之分配或者是義務之承擔的活動最終的結果符合人們所承認的正當性、合理性標準。那么也就是再次證明正當性這種價值追求是蘊含在人們所追求的利益當中,而這樣的利益需求正好反映在法律所規定的權利義務當中。
利益是人們所追求的精神價值的物質基礎,而這種利益要得以實現必須要經法律規定為主體的權利義務通過國家強制力保障維護,如此才能真正達到價值追求,實現實質的利益分配。歷史和現實也表明,在一個公正的社會里,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要公平合理地處理,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達到均衡,絕大多數人的需要被尊重,自由和權利給予保障。只有這樣,人們之間的“利益共同域”不斷擴大,個體與集體、國家的利益更加融合,人們的價值觀念才能走向一致,社會才能夠更加和諧地發展,法治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19〕
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我國學界初步形成了有關法的含義的共識,即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并保證實施的,反映著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該定義恰好是對本文所論法的利益、價值、權利義務三者關系的高度概括,即利益是法的價值和權利義務的“物質化”基礎,法的價值是利益的抽象化存在,權利義務則是利益的法律化表達。
〔1〕〔2〕〔7〕〔13〕〔15〕付子堂.法理學進階〔M〕.法律出版社,2005.103,106,32,34,107.
〔3〕〔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沈宗靈〔M〕.董世忠譯.商務印書館,1984.42.
〔4〕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72.
〔5〕卓澤淵.法的價值論〔M〕.法律出版社,1999.13.
〔6〕〔8〕〔14〕張文顯.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理論、方法和前沿〔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4,289,285.〔9〕宋英輝.刑事訴訟目的論〔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13.
〔10〕〔17〕〔18〕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1,213,214.
〔11〕鄧建民,肖春.芻議民事訴訟中訴的利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6):177.
〔12〕常怡,黃娟.司法裁判供給中的利益衡量:一種訴的利益觀〔J〕.中國法學,2003,(4):85.
〔16〕李奮飛.失靈——中國刑事程序的當代命運〔M〕.上海三聆書店.2009.194.
〔19〕孔文.利益多元化視野下的我國社會公正問題探析〔J〕.科教導刊,2010,(8):160.
【責任編輯:劉 偉】
D920.0
A
1008-9187-(2012)05-0073-05
饒艾,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法學系教授;
張燕,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法學系法學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