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 勤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
十八大報道中,各類媒體紛紛貫徹“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報道理念,或舉行大型主題采訪活動、或開辦專題專欄、或直接刊發群眾來稿等,以此零距離對接受眾,實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報道要求。
《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以及其社屬報刊早在2011年8月就啟動活動,并開設專欄“走轉改”。6月上旬,為迎接十八大召開,人民日報社“身邊故事看十年”欄目以直接刊發群眾稿件開欄。比如10月9日國家電網天津寶坻公司運維檢修工王術明撰寫的《村里也能用空調了》,從微觀視角,說明智能電網改造給村子帶來用電穩、電費收繳更加便利的變化,以此體現基層新變化、新面貌。
2012年9月6日,中央電視臺啟動“走轉改”主題采訪活動,強調以“走基層”方式,立足百姓視角策劃“喜迎十八大”相關報道。9月12日起開始推出《喜迎十八大特別報道·行進中國》等“走基層”報道;同時在綜合頻道、新聞頻道多欄目開播《變化十年》《走基層·我這十年》等系列報道。40余集的《變化十年》強調了從老百姓角度來體會生活變化與感悟。比如 “移動支付終端設備的普及”“網店使鄉村居民獲益”等內容,從人物故事切入,再結合記者親身體驗,來展示新事物所帶來的便民變化。
《走基層·我這十年》關注各行業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普通人。記者體驗式采訪,用粘合多個小故事來折射這些普通人所做出的不平凡的貢獻。比如《“金司令”:我的戰場在荒山》,關注了前延邊軍分區副司令金文元退休后,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投入個人安置費與積蓄,獨自進山墾荒造林8年的故事。報道用其愛人“他一出來我從頭到腳地看,埋汰”的生動話語展現了金文元墾荒生活的艱難,以此體現老軍人甘于奉獻、以苦為樂的感人品質。
十八大官方政務微博在新聞報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眾多地方政府利用官博微播報了各級黨委和各界群眾收看十八大開幕盛況。比如四川省就有“射洪發布”“微內江”“微阿壩”“微平武”“理縣微博”等地方政府官博對十八大開幕重點關注。同時一些權威媒體更是積極組合微博的多種報道手段,打造微播報矩陣。
新華微博11月7日推出以“在這里,再出發”為主題的“十八大新華微聯播大廳”。該大廳是新華社重點打造依托微博、手機、網絡媒體而搭建的十八大綜合開放平臺,將代表、記者、網民聚焦一起,共商中國未來十年發展,為黨、政府打通新型社交媒體輿情體察渠道。
新華微聯播大廳設置“十八大代表·我用微博捎句話”“微直播·訪談”“微現場”“微回應”“微手札”“視覺庫”等多個欄目,依托“十八大代表群”和“十八大記者群”兩個微群聚合人氣。“微直播·微訪談”邀請了唐俊昌、李靜、吳翠云、斯澤夫等代表與網友在線互動,共同暢談國計民生?!拔F場”以微博平臺形式對十八大最新權威信息進行實時滾動播報。“記者微手札”“視覺庫”等欄目,以文字、圖片、視頻多媒體形態,傳播十八大會場最新、最快、最全資訊;并且全景還原記者報道十八大會場實景?!?微巡禮”向網民發出“記錄本地區十年的發展成就與變化”的邀請。“微觀十八大”欄目讓受眾為未來十年的發展自由發表建言……
為配合“微聯博大廳”的開通,新華社還成立“你好,中國”微博采訪團,歷時近兩月,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捕捉鮮活的內容以饗受眾。
人民微博特別策劃“見證發展 暢想未來”聚焦十八大專題,開辟“寄語黨的十八大”“省級領導微博寄語”“聚焦十八大 改革與民生”名家訪談、“我們身邊的基層代表”微訪談、“寫給未來的自己”等欄目?!凹恼Z黨的十八大”欄目號召博友暢議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幸福美好的未來十年。“省級領導微博寄語”是《人民日報》為把握十八大重要精神,通過人民微博推出的“聽政”欄目,邀請寧夏、遼寧、云南、江蘇等10多個省的領導暢談國家發展、為政理念。通過微言大義,邀網民共同“聽政議政”。
“名家訪談”邀請了一些知名人士與網友在線交流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熱點話題。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陳里的“新時期農村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思考”,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原所長何平的“加快推進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全國政協常委、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的“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引起博友的熱烈討論。
“我們身邊的基層代表”微觀十八大欄目,邀請各行各業基層代表做客微訪談,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在欄目中十八大代表們用樸實而真摯的言語,通過人民微博表達了對十八大勝利召開的熱情期待?!皩懡o未來的自己”欄目公開征集1000個未來的愿望,為博友們提供了一個表達期待的平臺,很好地滿足了受眾對未來期待的話語權。

□ 2012年11月28日,江西贛州市贛區解放街道黨員志愿者張秀強(右一)推著單車在解放路社區向居民宣講十八大精神(周科/攝)
11月1日上午,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隆重推出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大型專題”,將全媒體在新聞報道領域的綜合應用帶入新的里程碑。該專題突破以往網絡專題單頁面、單版本的方式,利用“屏幕適配”和“延時滾動”等最新網頁技術開創出10種版本?!敖裹c版”“現場版”“深度版”“高清版”“訪談版”“互動版”“微博版”“手機版”“資料版”“多語種版”類似于報紙導讀條,位于屏幕左部,同時頁面在每一部分內容的右上端提示該部分內容屬于哪個版本。受眾可以自由在各版本中點擊切換,也可以按照既有的接觸網頁習慣,利用網頁右部的滾動條上下移動,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信息。
該報道專題在多版本支撐下,形成強大報道矩陣, 40多個欄目覆蓋了十八大會場內外的方方面面。
多版本專題推出后,新穎、大氣的網頁編排設計,便捷的切換方式、滾動模式讓受眾耳目一新,有騰訊用戶給予了 “群眾翹首企盼,專題隆重給力”的高度評價。
以往黨代會報道雖然注重平民視角,但信息與受眾距離感大。十八大報道各媒體加強“走轉改”的報道作風,扎根基層、研究基層,平民視角從虛無的“真空”落地于民間,讓受眾第一次覺得原來黨代會新聞也可以這樣家常式地嘮嗑。
《南方日報》的黨代會報道經常會出現基層干部群眾的心里話:“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希望我們的生活會更好。”“作為一名最基層的共產黨員,親眼見到農村這些年來的變化,有很多想法,也很期待更好的改變?!薄跋M乱惠喌姆鲐氶_發工作能夠更加給力。”這種帶著濃厚“泥土的芬芳”的報道深刻反映了受眾對十八大的祝愿以及真實的期待。
天津電視臺“黨的生活”欄目10月8日推出特別節目“走近十八大代表”。節目以人物故事切入,節目視角著眼于平凡人物的現實語言表述。比如紡織女工張兵兵“我不織布誰來織布,每個崗位都有基層,都當領導基層誰來干”; 環衛工人徐文華“看到大家享受我的勞動成果,我心里高興”。平凡話語,將最鮮活、最親切、最動人的細節展現給電視觀眾,讓受眾感覺到這是接地氣的、合乎情理的語言表達。這種如對家人傾訴的平民報道視角,賦予了代表們真實的內涵,增強報道的穿透力,利于受眾接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