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峰
眾所周知,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諸多領域尤其是經濟建設領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甚至震驚的輝煌成就。然而,客觀地說,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國的經濟社會要繼續往前穩步發展,就必須有步驟地實現“轉型升級”——這已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共識。然而,“轉型升級”并非僅僅是產業本身所進行的更新換代,它涉及到產業與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共同建設與發展問題。本文就“轉型升級”與文化建設的關系進行一些梳理,重點闡釋文化建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所可能發揮的積極作用,意在為我國當前進行的“產業升級”尋找思想文化上的“軟件”支持。
表面上看,文化建設作為一種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軟件”建設與轉型升級作為一種偏生產、實踐等方面的“硬件”建設之間并沒有太大的關聯,即便具有很大的關聯,那也是我們熟悉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邏輯關聯:也就是說,是轉型升級的物質性在先,文化建設的思想性在后。但是相比較而言,轉型升級是一種偏物質的生產活動,它的實踐過程需要人的精神力量去引導和推導;文化建設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偏精神文化的生產活動,相對來說,它是一種“純度”很高的精神文化力量生產。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物質生產和精神文化生產具有了某種“主謂顛倒”的關系——文化建設從而成為了轉型升級(主要是物質生產)的原始動力。就此,本文從以下中外兩方面的經驗來加以說明:
第一,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這是中國建國之后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轉型升級”。改革開放以前,經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嚴重“左傾”路線的負面、消極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在決定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歷史關頭,是理論、精神的力量成就了中國改革開放之“轉型升級”。正如列寧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1]311借用列寧的話,反觀中國近幾十年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改革開放的理論,就不會有改革開放的運動。”改革開放就是在這樣的理論大背景支撐中不斷地“摸索前進”的。所有這一切,本質上看,都屬于文化建設的范疇,是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和做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文化建設作為一種“原動力”,直接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
第二,歐洲工業革命的經驗。放眼國外,“文化建設作為轉型升級的原動力”這個論斷同樣適用于近代歐洲發展的實際歷程。我們知道,歐洲工業革命之前,歐洲的文化經歷了重大的轉型:首先是起源于意大利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其次是最初起源于法國、旋即席卷西歐大陸的思想啟蒙運動。不管是文藝復興運動還是啟蒙運動,它們都體現了一個共同的思想文化特點:那就是實現了從“神義論”向“人義論”的范式轉換。這種思想文化的“范式轉換”,直接構成了科學技術發展的一種原始的“人本”動力,這個也是胡塞爾所強調的科學技術發展具有深層次的“生活世界”起源。也就是說,沒有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文化建設”作為“先導”,歐洲工業革命的成功是難以想象的。另外,根據馬克斯·韋伯的研究,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宗教改革直接促生了“資本主義精神”,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財富和資本的大量積累,其中最重要的原始動力則是文化范疇之內的“資本主義精神”。由此可見,工業革命的產生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根源,某種程度上看,文化建設成了歐洲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動力,至少從邏輯上看,文化建設相對于歐洲工業革命具有“先在性”和“優先性”。
由此看到,中外的經驗均表明一點:文化建設是轉型升級的一種“原動力”。
對于經濟社會、產業的轉型升級來說,文化建設這種精神性的因素除了具有“原動力”外,還具有“定向標”的作用。也就是說,文化建設對于轉型升級具有一種導向性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講,有什么樣的文化建設作為先導,直接就決定了轉型升級具有什么樣的發展方向、甚至是轉型升級的成功與失敗。
第一,蘇聯解體的教訓。回顧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的歷程,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其一,國內經濟長期蕭條甚至嚴重衰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傳統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主要消費品長期短缺、供應嚴重短缺等。其二,政治體制僵化,集權獨裁嚴重。自斯大林執政晚期開始,官僚化、集權獨裁逐漸發展成蘇聯政治經濟系統的“毒瘤”。當時,只有“轉型升級”才可能挽救蘇聯日益衰頹的局面,這成了當時蘇共高層有識之士的共識。因此,蘇共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被推到了歷史的“風尖浪口”上。如前所述,一切大的改革、“轉型升級”都需要思想文化建設作為先導。對此,戈爾巴喬夫所推行的是所謂“新思維”以及“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建設。具體地說,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模糊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界限,盲目樂觀地估計了全世界“人類利益”共同體的來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直接否定了馬列主義作為蘇共及國家的指導思想地位,默認指導思想多元化,等等。戈爾巴喬夫倡導的這一系列“文化建設”運動,直接為深陷困境和危機的蘇聯之轉型升級、發展定向。但這是一種將國家、民族、執政黨引入歧途甚至是死胡同的錯誤定向,隨之而來的是政治上的多黨制及議會制度、經濟上的私有化(默認資本主義)、軍事上的非黨化及非政治化,等等。由此,蘇共在執政70年之后,遭遇了亡黨亡國的慘痛教訓: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解體、獨立出來的各國(其中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并沒有走上正軌,反而墮入了更加嚴重的衰退困境當中。由此,文化建設對于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性定向作用,從蘇聯的教訓中可見一斑。
第二,中國道路成功的啟示。按照一般的理解和共識,“所謂‘中國道路’,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2]52客觀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開始一直延續至今的中國轉型發展道路,其中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眾所周知,在中國道路成型之前,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處境,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3]370因此,改革開放、發展經濟進而改善人民生活,這就是文革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最重要的“轉型升級”。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引述鄧小平同志話中的前半句,即“堅持社會主義”,這是擺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前面的一個基礎或者前提。換句話說,在現今被稱為成功發展模式的“中國道路”中,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或者民主社會主義)是它的“定向標”,這是發展中不能動搖的一個核心。對這個前提的堅持,具體地說,又表現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主流意識形態的堅守)的引領上面,因為如果沒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話,也就沒有今天作為中國道路核心之維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巨大發展與成功,這也是鄧小平同志就中國發展問題多次重申的一個根本立場:“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4]173由此可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根本定向標,缺乏了這個定向標,中國道路也就不是不再是中國道路,今天中國道路的成功從根本上說也是難以想象的,因為,缺乏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文化意義上(意識形態上)的引領,作為中國道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方向——“社會主義”。簡言之,從中國道路的成功經驗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文化建設作為“轉型升級”的定向標作用。
從以上正反兩個方面的論述中,我們看到,文化建設為轉型升級設定了發展方向和歸宿,它關系到轉型升級的道路生成、價值定向等重大問題,沒有文化建設作為前提,一切的轉型升級很大程度上講只能是盲目的、迷失方向的行動。
如前所述,文化建設對于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和引領作用,是轉型升級的原動力和定向標,以下就我國當前轉型升級過程中應注重的文化建設方向談幾點建議。
第一,注重社會主義價值文化建設。所謂社會主義價值文化,是指社會主義國家的價值立場、原則文化,具體地說,社會主義的價值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來考慮問題,以他們的合理訴求作為一切事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任何的轉型升級,都牽涉到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而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則直接決定了轉型升級的價值導向和性質,當前進行的轉型升級也一樣。筆者認為,在社會主義價值文化建設方面,主要是做好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體制機制工作。也就是說,必須制定出一些相應的法規、制度或措施等來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讓普通老百姓能夠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能夠具有基本尊嚴的生活。因為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肯定有一部分職工利益受損,甚至有一部分人可能會因此失去原有的工作機會和崗位等。當然,這樣問題,主要是在企業里面出現。而相應地,各級政府應該要出臺相應的制度和措施配套,這樣既保護了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和積極性,也保護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利益和訴求。這是轉型升級能夠行之有效、穩定社會大局和人心的基本前提,也直接決定了轉型升級的社會主義價值方向。
第二,注重和諧企業文化建設。眾所周知,當前的轉型升級,主要就是指產業的轉型升級,具體地說是傳統產業的更新換代甚至重新洗牌。當前,隨著全球化浪潮、金融危機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逐漸開放等,中國很多傳統產業企業的生存舉步維艱,因此轉型升級已成為這些企業繼續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本文在此強調的是,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應該特別注重和諧企業文化的建設。誠然,追求利潤、效益,是每個企業生存的前提,這本無可置疑。但是當前很多企業尤其是民營小企業,對于員工的日常生活、精神需求等關注相對較少,這就直接影響了員工的積極性及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宿感等。因此,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應該關注這個方面的文化建設,特別是企業內部的和諧文化創造方面,應該有所作為。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和諧文化至少涉及到兩個層面,其一是關注員工之間的和諧人際交往關系,其二是關注每個員工自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等,這兩個層面的和諧企業文化是“穩住軍心”的心理基礎。否則,企業的轉型升級將失去員工人心的支持,軍心渙散,導致在“用工荒”的窘況中裹足不前,難以獲得在激烈競爭中的最后勝利。
第三,注重科技文化建設。本文所謂的科技文化,主要是指對由科學技術的發展衍生出正面和負面影響的理性認知以及應對等。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能將其好處發揮得恰到好處,那么轉型升級就能順利達到預期目的;如果其負面的影響不能恰當地受到限制,那么轉型升級對于人來說就可能是災難性的。因此,當前我國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避免科技可能給社會和個體帶來的這些“價值虛無化”和“空心化”現象的出現。這就要求政府、企業和社會應該對科技有一種正確的引導,教育和引導民眾特別是企業員工對科技進行全面理性的認識,并能自覺地抵制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誘惑甚至是控制等,盡量發揮科技給轉型升級帶來的積極影響,嚴格控制和化解其可能給社會和個體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
第四,注重生態文化建設。我國尤其是廣東當前的產業轉型升級,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傳統產業大量的資源消耗以及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誠然,這也是全世界其他很多發達國家曾走過的道路,為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先污染后治理”,從而導致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系統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在新一輪的轉型升級中,“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了我國各界的共識。因為,沒有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可持續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本質上講是本末倒置的,最終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從而違背了發展的初衷:為了人更好地生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里涉及的生態文明或者生態文化建設,必須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作,要考慮到政府、企業和民眾等多個層面利益,而不僅僅是對企業的“限排、限放”。作為政府應該倡導生態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制定相關制度鼓勵企業參與生態文化建設;作為企業應該積極響應生態文化建設,從資源消耗、生產方式和過程等環節貫徹生態保護精神;作為民眾應該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精神上認知、認同并在行動中貫徹生態文化,等等。只有這樣,當前的轉型升級,才可能真正減輕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同時也才可能真正保證轉型升級的社會效益以及人本價值。
總之,縱觀中外的經驗、教訓,以及中國的現實,文化建設是任何轉型升級(包括產業升級)的原動力和定向標,有什么樣的文化建設作為先導,就必然有什么樣的轉型升級作為后續。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轉型升級的問題上也應體現出本質上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種種“轉型升級”而具有自身獨立的價值和特殊性,從而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表現在它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應該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更先進,這才稱得起社會主義,稱得起先進的社會制度。”[5]200因此,文化建設作為轉型升級的思想前導,在我國也應該體現出自身不同于其他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道路,而應該考慮到本文提及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尊重人的價值、發揮科技的利好抑制其負面影響、注重生態價值,等等。只有這樣,當前的轉型升級才可能是具有明確的方向,并具有激發人心的原動力。
[1]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左憲民.“北京共識”與中國道路的價值意蘊解析[J].科學社會主義,2009(1).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