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杰珠村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雪萍 龍明阿真
可持續生計:連片特困地區村莊生計資本與減貧
——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杰珠村為例
李雪萍 龍明阿真
貧困的衡量有多個維度、多種分析框架;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以生計資本為核心。從直接生計資本的角度來看,杰珠村有著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莊的普遍性特征,即自然環境脆弱性強,饋贈較少,自然資本匱乏;大部分村民物質資本積累較少,僅能維持最基本生活所需;人力資本有限。也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就業不充分以及較多的生計支持。經過多年的減貧實踐,連片特困地區村莊的生計資本及其積累有所增量,村民生活狀況有了很大改善。政府與村民合作供給村莊公共產品,是強化生計支持的重要方式。連片特困地區村莊公共產品供給更依賴政府,乃至重要政府,也急需社會組織介入。增量生計資本,需要培育“橋梁”社會資本和“鏈接”社會資本,建構“高整合—高鏈合”的理想情境。生計資本的貧困與心理和主觀福祉的富裕并存,這并不矛盾。
生計資本;生計支持;連片特困地區;減貧;可持續生計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 (2011-2020)》將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開發主戰場,各個片區及其村莊的特點亟待探索。
哪些群體是貧困的?貧困的深度、廣度怎樣?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以及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依賴于學術研究對貧困的界定。貧困的界定經歷了由狹義到廣義、由單一維度到多維度的不斷拓展歷程,即由收入貧困向能力貧困、權利貧困、人文貧困等方面拓展;從注重物質貧困向精神貧困領域深化;從單一性計量指標向復合性計量指標升華。
早期的貧困大多從經濟意義上理解,即物質生活資料匱乏,它與人類基本生存要素的不足有關,強調物質和收入的絕對數量。這個意義上的貧困是收入和消費處于貧困線以下的個人和家庭難以維持基本生存需要的一種生活狀態。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術界把個人能力和社會公平納入貧困考察范疇,從注重物質缺乏深入到各種社會綜合因素,即從收入、消費拓展到了各類資本、尊嚴和自由權,提出能力貧困、權利貧困等概念。世界銀行的《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將貧困界定為“缺少達到最低生活水準的能力”。〔1〕人類發展報告推出的人類發展指數 (HDI)包括長壽而健康的生活、教育以及體面的生活和尊嚴三個維度。阿馬蒂亞·森認為,貧困必須被視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2〕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文貧困概念內含著收入貧困 (最低收入和支出水平的貧困),權利貧困 (缺乏本應享有的公民權、政治權、文化權和基本人權),人力貧困 (缺乏基本的人力能力,包括識字水平、足夠營養、預防疾病、健康長壽)和知識貧困(獲取、交流、創造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匱乏)。
貧困的經濟學研究視角也經歷著轉換,由宏觀層面的物質資本轉向中觀層面的人力資本,再轉向微觀層面的社會資本,以及以對這種轉變過程進行批判性構建為基礎的可行能力視角。最近,薩比娜·阿爾基爾等認為貧困還應該包含如下維度:就業 (特別關注就業質量)、主體性和賦權(個體推進其珍視或有理由珍視的目標的能力)、人類安全 (遠離財產暴力和人身暴力的安全)、體面出門的能力 (尊嚴、尊敬及脫離羞辱)、心理和主觀幸福感等 (強調生存的意義以及它的決定因素和滿意度)。這些維度具有明顯的內在性價值,對于促進那些已經被涵蓋的維度具有重要的工具性價值,忽視它們很可能會阻礙或減緩其他方面貧困的消除。〔3〕
總體說來,到目前,貧困研究大致形成三種主流分析框架:社會排斥分析框架、脆弱性分析框架、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
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是理解多種原因引發的貧困并給予多種理解方式的集成分析方法。“生計”是指“一種生活的手段或方式”,“生計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資產 (包括物質資源和社會資源)以及行動組成。”“生計包括資產 (自然、物質、人力、金融和社會資本),行動和獲得這些資產的途徑 (受到制度和社會關系的調節),這一切決定了個人或農戶生存所需資源的獲取。”Scoones界定的可持續生計概念被普遍接受,他指出:“某一個生計由于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有形和無形資產以及獲得組成。如果能應付壓力和沖擊進而恢復,并且在不過度消耗其自然資源基礎的同時維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資產,那么該生計具有可持續性。”可持續生計是個系統性概念,涉及到脆弱性背景、外部沖擊、內部能力、資產狀況、生計活動、發展策略以及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4〕
英國國家發展部 (DFID)的可持續分析框架由脆弱性背景、生計資本、結構和程序的轉換、生計戰略和生計輸出五個部分,并繪制了一個二維平面圖來展示生計構成要素間的結構和關系,從框架圖可以推演出貧困發生及其治理的運行邏輯 (參見下圖):在風險打擊、變化趨勢和季節波動等因素造就的脆弱性環境中,社區和農戶的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化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作為可持續生計系統中最為核心的生計資本受到了嚴重制約,從而也影響了政府管理、私人財產等組織結構硬件和法律、政策、文化、制度等程序過程軟件等的變動趨勢,這種結構和過程的轉變決定了社區、農戶采用生計戰略和策略的類型,從而導致某種生計結果,同時也反過來影響生計資本和脆弱性背景;人們追求的生計輸出和發展目標是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脆弱性減少,食物安全增加,自然資源利用更穩定等。良好的生計輸出需要在明晰脆弱性環境、生計資本、組織結構和程序過程的基礎上,對諸要素進行有效引導和把握,尤其是要合理評估生計資本并通過改善外部環境、組織結構和程序過程,以增進生計資本。

DFID可持續生計框架示意圖
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以生計資本分析為核心,生計資本包括自然資本、物化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本文將生計資本稍加拓展,并分為直接生計資本、農戶生計支持系統,以此來考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西俄洛鄉杰珠村的貧困情況。①2009年7月7日17日筆者在西俄洛鄉及杰珠村調研,所有關于西俄洛鄉及杰珠村的資料,全部來自此次調研。文中具體數據,由西俄洛鄉政府及雅江縣扶貧辦提供或者筆者調查。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連片特困地區)雅江縣 (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西俄洛鄉的杰珠村,現有106戶586人 (98%是藏族),按2009年的貧困線計,貧困人口193人,貧困發生率約33%。到2009年底,杰珠村所在的西俄洛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879元,貧困人口1223人,貧困發生率38%。杰珠村是鄉政府所在地,距離縣城63公里,海拔3550米,屬高寒地區。
1.大自然的饋贈:慷慨有限
在杰珠村,沒有純粹的牧業戶或純粹的農業戶,家家戶戶種地、放牧、從事副業生產 (采集蟲草、松茸、藏草藥等)。
杰珠村方圓100公里,屬于高原山地。可耕地面積600畝 (全是旱地),人均大約1畝;退耕還林面積600畝;草原面積10平方公里;林地面積40平方公里。村民種植青稞、土豆、豌豆,一年產出一季,不足糊口。很多家庭需要加上退耕還林補助的糧食,方可維持基本生存。由于海拔太高,退耕還林地產出極少,可忽略不計。
草場是村里的集體財產,村民皆可在集體草場放牧。村里的絕大多數家庭都只有幾頭到十幾頭牛、一匹馬,基本能保證家庭用奶及耕作所需,只需在村莊附近放牧。例如阿嘉貢布家的養殖情況在村里很具普遍性,有4頭牛、1匹馬,其中3頭成年牛可產奶。
村里需要在集體草場放牧的只有6家,他們平均每戶養牛110頭,珠珠家是最大的養殖戶,養牛260頭、馬3匹,他家一年大約產出奶渣、酥油的收入近萬元;出售成品牛五六頭牛,收入幾萬元。
采集蟲草、松茸和草藥,是杰珠村人主要的副業生產。每年的五六月是采挖蟲草的季節,杰珠村的成年人、小孩都會上山采集。每年7月底到9月初,是采集松茸的時段。藏草藥的采集,一年四季皆可。銷售蟲草、松茸、藏草藥是村民獲取現金收入的主渠道。2008、2009年,幾戶相關收入如下。2009年,因為干旱,蟲草較少,加上價格偏低,村民采集蟲草的收入比較少。

采挖蟲草的收入2008年 2009年采集松茸的收入2008年多元扎西刀吉家 1萬多元 8000多元 5000格勒家 1萬多元 1000多元 2000多元阿嘉貢布家 1萬多元 5000多元 1000多元 幾百元 幾百元多元格曲志瑪 3000
有極個別村民自己不采集蟲草、松茸,從事蟲草、松茸收集和銷售。例如村民益增丁迫從事蟲草交易,2009年賺了幾萬元。當然,村中交易商很少,一般是外地商人前來收購。
杰珠村的農業生產災害主要有干旱、冰雹以及雪災等。例如2008年初的一場大雪,養殖大戶平均每戶凍死牲畜50~60頭。受雪災的影響,2007年還算中等收入的牧戶一下子就變成了貧困戶。
2.物質資本積累:基本生存有所保證
杰珠村村民的住房都很不錯,只有極少數家庭比較困難。格曲志瑪家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由格曲志瑪的爸爸、舅舅、表叔等幫助修建,但也能保證基本居住所需。1984年時,村里只有收音機、錄音機,現在所有家庭都有電視、打茶機、攪拌機,30%的家庭有冰柜、洗衣機。20世紀80年代中期,村里人買了兩輛自行車,全村人都很稀罕,圍觀。1988年,鄉里有了第一輛拖拉機;1992年,有位村民購買了全村的第一臺拖拉機;1993、1994年,有六七戶村民買了拖拉機;現在基本上是每家每戶都有一臺拖拉機,1-2輛摩托車。2009年村里有3輛大車跑運輸,7部小車跑出租。交通非常方便。村里戶戶都有固定電話,移動電話100部左右。
3.人力資本:隱性失業較為顯著
全村586口人中,成年勞動力大約300人,其中大約270人從事農業、副業生產,20人從事牧業,6人以運輸為主業。據我們觀察,杰珠村存在隱性失業狀況,呈現出季節性就業不充分。在農業、副業生產之余,即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很多中青年閑賦家中,沒有出門打工,也缺乏其它就業方式。村中的中青年人極少外出打工,究其原因,村民們有兩種解說:一是不用出門打工。極少部分村民認為,杰珠村自然條件比較好,有蟲草、松茸、中草藥可供采集,基本能自給自足。村民在家等待采集蟲草、松茸、中草藥的時節,不需要出門打工。二是想出門打工,卻難以實現。綜合原因導致難以出門打工,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絕大部分村民認為,村中30~50歲人的文化程度較低,有的不會說漢語,不識字,出去打工會面臨很多困難,何況外面的工作也很不容易找到。
藏式建筑的石木結構以及室內以木質家具為主等特征,木工需求量大;藏式建筑內部普遍的彩繪裝飾,需要較多藏式繪畫人員。杰珠村本身缺乏木工、藏式彩繪等手工藝人,相應的就業以及獲取現金收入的機會都被外地人利用。例如常住杰珠村的6位木工、2位彩繪手工藝人分別來自四川雅安及甘孜州德格縣,杰珠村只有1位藏式彩繪手工藝人,且處于初學階段。
4.現金收支:余額極少
就農戶自身經營收入來說,杰珠村農戶的現金收入主要來自采集從草、松茸、藏藥材,有幾戶家庭是客貨運輸收入,極個別家庭有商業收入,還有幾戶因子女獲取公職有工資收入。所有家庭都沒有外出打工收入。值得指出的是,村民很有一部分現金收入來自政府提供的各種補助以及參加以工代賑項目。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杰珠村有19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是45元/月/人。
糧食直補、綜合直補。這是發放給種糧戶的補貼。糧食補貼,主要是種子補助,補助標準為10.77元/畝;綜合直補,補助金額 100.95元/畝。兩項相加,補助金額是111.72元/畝。農戶種糧面積越大,獲得補助越多。
退耕還林補助。該項補助折合成人民幣平均260元/畝/年,已經補助了8年。補助具體發放方式是根據村民需要,發放現金130元/畝,發放價值130元/畝的糧食。2009年是退耕還林驗收年,如果驗收合格,繼續補助8年;如果驗收不合格,全部退出以前發放的補助,還要罰款。2009年,西俄洛鄉已全部驗收合格,政府會繼續補助8年。
生活困難補助。全村每年評出“生活困難家庭”,補助金額195元/人。每年獲得此項補助的人數不定,災害年獲得此項補助的人數會多一些,縣上劃撥下來的補助金也會多一些。總金額一般在5萬元以上,有時候多達七八萬元。
計劃生育補助。(1)“少生快富”補助。已婚夫婦中,49周歲以下,只有2個子女并采取了節育措施的,一次性補助3000元。近幾年間,大約有20戶獲得此項補助。(2)互助獎勵。60歲以上老人,只有1個子女或只有2個女兒的,經申請合格,每人每年補助600元,夫妻雙方共1200元/年。獲此補助者可領取到去世。(3)獨生子女補助。自愿只生一個子女的夫婦,每月補助10元,直到子女18周歲。
三老干部補助。 “三老干部”是指1959~1962年間的村干部、積極分子、黨員。補助標準是180元/月/人,此外每年春節還有500元慰問金。“三老干部”可領取此補助,一直到去世。
民政補助。(1)災荒救濟。災害年份,全村有2000多元的春荒救濟款,主要用于購買種子。(2)醫療救濟。此項救濟主要針對低保戶。低保對象看病,除了醫療保險報銷之外,經申請,由鄉政府審批,可在縣民政局報銷100~5000元。(3)災害救濟。發生大面積災害時,才有此項補助,補助數額不定。
以工代賑。村民現金收入的又一渠道是參與以工代賑項目。近年來,西俄洛鄉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及其支出包括:異地搬遷100多戶,投入以工代賑資金100多萬元;修建扎阿橋,投入以工代賑資金20多萬元;修建杰珠村水泥路,投入以工代賑資金30多萬元;等等。
村民家庭的現金支出方向一是購買生活用品,二是支付醫藥費及子女教育費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雅江縣的義務教育都實行了“三包”,并對接受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予以補助,但是部分家庭因支付子女高中、大學教育費用,而陷入困境。
1.基礎設施建設:農戶生計的硬件支持
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建設、人畜飲水工程建設、電力供應、廣播電視設施建設、通訊設施建設等。研究顯示,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貢獻率最大。此外,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村民進行有利于自己的生計選擇。
在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模式下,杰珠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是: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業已完成,每戶普及電視;2008年,每戶都遷入了自來水管;2008年,在杰珠村地界上建設了一個移動基站、一個聯通基站,手機信號覆蓋全村;整個雅江縣水電豐裕,供給充足,杰珠村戶戶通電。近幾年,西俄洛鄉道路、橋梁建設,使得家家戶戶通公路 (包括入戶便道),涉及杰珠村地界的道路、橋梁建設項目有:2007~2009年,政府投資2000萬元,修建了318國道至西俄洛鄉的牛西路,大約13公里。2008年,政府投資80萬元,修建杰珠村水泥路1公里多。2008年,政府投資60萬元,修建杰珠村的涅達橋。
2.基本公共服務:農戶生計的外部軟件支持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政府供給的教育、醫療衛生、扶貧服務等。
(1)醫療衛生
西俄洛鄉共有衛生院1所,衛生室2個。杰珠村是俄洛鄉政府所在地,衛生院直接為杰珠村居民服務,村民治病 (小病)可足不出村。
杰珠村居民全部加入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部分村民還可得到醫療救濟。合作醫療的資金構成是每年100元,其中個人上交20元,上級財政負擔80元。由于雅江縣是國家扶貧重點縣,其中的80元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
村莊環境建設方面,鄉政府自己籌集資金在杰珠村修建了一個垃圾收集站,這是全縣唯一的一個鄉政府籌資建設的垃圾收集站。此外,由鄉政府出資,聘用了一位清潔工打掃街道衛生。
(2)教育
西俄洛鄉有完小1所,村小3所,在校學生399人,教師20人。完小直接服務于本村。政府對基礎教育實行“三包”,全村適齡青少年免費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100%,輟學率為0。政府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也有補助。
(3)生活服務
生活服務主要包括住房建設 (改建),免費供給替代能源設施,保障村莊社區安全。
住房建設。近年來,在西俄洛鄉,政府已經完成住房解困工程83戶,投入資金73萬元。2009正在實施的住房建設60戶,投資180萬元。
替代能源設施建設。在西俄洛鄉,政府設計、制作節能灶,免費發放給村民;發放20W太陽能照明設備20套。
村莊安全。政府與村民的互動合作,治安聯防,防火、防盜、防打架斗毆等。實現村莊安全的制度安排,一是鄉政府的民兵組織設在杰珠村,平常主要為杰珠村服務。二是杰珠村2005年成立了治安聯防隊,五六戶 (每戶1人)組成1個小組,相互照看財物。三是每年評選“平安戶”。當年沒有發生打架斗毆、違反治安管理條例、刑事案件的家庭,方能被評為“平安戶”。鄉政府制作“平安戶”匾牌掛于村民房屋門口,以示嘉獎。
(4)防災減災
在杰珠村,時有發生因災致貧、因災返貧。政府及村民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采取了直接措施和間接措施。
直接的防災減災措施主要包括:修建防洪堤壩。2008年,政府出資135萬元修建村邊的堤壩120多米,有效實現汛期防洪。災害排查。鄉政府成立安全檢查小組,定期排查泥石流、滑坡、塌方等自然災害等;一旦發生災害,向上級政府匯報的同時,組織村民一起救災。安全隱患排查。鄉政府的安全檢查小組定期檢查用電安全、房屋安全,防止火災以及房屋倒塌等。
間接的防災減災措施主要有:免費發放節能灶。政府研制、生產節能灶,免費發放給村民,節能灶的使用節約柴火,減少山林砍伐,保護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的發生。牲畜合理出欄觀念的灌輸。杰珠村有10%的家庭牲畜養殖規模較大。由于受宗教觀念的影響,出欄率一直較低。為此,政府采用各種方式向牧戶灌輸合理出欄的觀念。2008年初遭遇雪災后,2008年底出欄率大為提高,災害及政府觀念灌輸逐漸改變著牧民的觀念。
(5)開拓旅游業
2000年,甘孜州建州50周年的慶祝活動中,第一次評選了“康巴漢子”,杰珠村有1人入選。2003年川滇藏藝術節上,杰珠村有12位康巴漢子代表雅江縣參加藝術節,展現了“康巴漢子”特有神采。2003年,雅江縣旅游局為杰珠村注冊了“康巴漢子村”商標。是年,杰珠村的旅游業開始起步。2003~2006年,全村有15戶改建為“民居接待”家庭。這15戶改建了衛生間,改善了住宿、餐飲條件,實施了人畜居住分離,旅游局對戶主進行烹飪培訓,統一了吃、住以及騎馬的價格。此外,耗資40多萬元修建了通往郭崗頂的馬道,其中縣財政資助9萬元,其余皆由村民投工投勞。
2003~2007年是杰珠村旅游業發展最好時期,2007年村民平均收入由之前的800元提高到1400元。“民居接待”戶的收入最好,平均純利潤1萬多元。借旅游發展之機,村民與外界的接觸交流大為增加。
(6)異地搬遷
扶貧開發實施了異地搬遷,以全面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生產狀態,在西俄洛鄉異地搬遷100多戶。
3.村莊社會資本:農戶生計的軟件支持
在杰珠村,由強關系形成的“粘合”社會資本十分豐厚。由于交往距離有限,村里的適婚者都在本村或附近村莊尋找配偶,村民們的婚姻距離都比較近。一大家子生活在同一個村莊,形成了村莊大家族。村里80%以上的家庭都沾親帶故,不會有很深的矛盾和很多的糾紛,有些小矛盾也比較容易解決。調研得知,村民與外界的交往相對較少,基本是家中有人在外地工作,以家人為中介,才與外界有所交往。
村民守望相助,互動很多,關系密切。例如該村的婚姻關系十分穩固,近來十多年,沒有一對夫妻離婚。
學術研究認為,自組織機制在公共事務中的充分運用,是村莊社會資本雄厚的表現。杰珠村很多公共事務都是自組織完成,例如組織、安排一年幾次的集體活動 (這是解放前就形成的長期習慣)以及旅游服務安排等,集體活動包括每年的耍壩子、金秋聽經等。 (1)活動組織者的安排。村里每年讓5、6戶輪流組織活動,這5、6戶是很多年以前就安排好了的。(2)集體活動的資金來源。村里的家庭辦喜事,一般都安排在春節。村民會到辦喜事的家庭送禮,辦喜事的家庭將一部分禮金送到村里,交給負責組織活動的那幾戶人家。如果辦喜事家庭送的錢不夠,縣里、鄉里也會籌集一部分。
1.從直接生計資本的角度來看,杰珠村有著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莊的普遍性。自然環境脆弱性強,自然饋贈較少,自然資本匱乏;大部分村民物質資本積累較少,僅能維持最基本生活所需;人力資本有限。特殊性主要表現就業不充分,還有政府支持下,相對較多的生計支持。
就業不足是杰珠村人生計資本匱乏的自我原因之一,這內源于村民缺乏外出工作的能力、技術等。這與其它連片特困地區村莊的“打工經濟”狀況有所不同。這就意味著,針對諸如杰珠村這樣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的就業不充分,提供相關的職業技能、語言溝通能力培訓等,應是增強其人力資本的有效途徑。
2.經過多年的減貧實踐,村民生計資本累積有所增長,生活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杰珠村位于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獲得的生計支持相對較多,政府與村民聯合供給了大量的村莊公共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貧困。村民基本生活都有了保障,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村莊及村民的脆弱性減小,彈性增強;自然資源的利用更為有效和合理。在訪談村民時,就“這十年村莊以及您家庭最大的變化是什么”一問,采訪了二十多人,概括他們的回答,村莊最大的3個變化依次是:交通條件的改善,伴之以交通工具的升級換代;供電充足伴之以家電普及;教育條件逐漸改善,教育水平逐步提高。
3.政府、村民合作供給村莊公共產品是強化生計支持的重要方式。連片特困地區村莊公共產品供給更依賴政府,乃至重要政府,也急需社會組織介入。〔5〕
杰珠村的實況,顯現政府與村民合作供給村莊公共產品是強化生計支持的重要方式,村莊公共產品供給,需要政府、社會組織、村民的協同。與其他非連片特困地區相比,連片特困地區村莊公共產品供給更強調政府責任,甚至中央政府的責任。這既體現了連片特困地區減貧的實然性,也體現了由政府主導的理論應然〔6〕。連片特困地區村莊減貧實踐的艱巨性,讓我們有理由認為,承載著社會保障功能的公共行為不單單是孤立的國家活動,既不是施舍,更不是一種仁慈的再分配,而應當是由公眾參與的整體的社會活動,但是現實中,社會組織在以杰珠村為代表的連片特困地區村莊減貧中的缺位,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減貧進程。
4.增量生計資本,需培育“橋梁”社會資本和“鏈接”社會資本,建構“高整合—高鏈合”的理想情境。
學術界普遍認為“窮人比富人更依賴社會資本”。〔7〕社會資本由不同方位的社會聯系形成,包括水平聯系和垂直聯系,水平聯系中,由強關系形成“粘合”社會資本,由弱關系形成“橋梁”社會資本。
按照Burt(1992)的看法,強關系是指主體間情感密切的聯系或者是頻繁互動所形成的聯系;弱關系是指主體之間比較松散的聯系。 “粘合”社會資本由連結家庭成員、密友和鄰居的強關系構成;“橋梁”社會資本由那些有著相似社會經濟地位但處于不同地方、職業和種族的人們或群體之間的弱聯系形成。“鏈接”社會資本是指貧困人群和社區之外富有同情心并擁有更多資源和權力的人們或組織之間的聯系。〔8〕

強關系中的他人是社會行動者信息的重要來源,因為強關系維持著群體、組織內部的關系:社會成員間情感親密、有高度的相互回報與信任、彼此間的目標或想法的沖突與矛盾比較少、彼此有很高的互動頻率、互動的時間也很長。弱關系在群體、組織之間建立其聯系紐帶,正如林南認為,弱關系不僅是社群間信息溝通的橋梁,而且資源的交換、借用和攝取往往是通過它來完成。〔9〕
亞歷山德羅·波茨指出:某些貧困社群的社會聯系不僅少而且距離短,他們的日常生存經常與處于相同情況的親戚和朋友密切聯系。這樣的聯系很少超出他們的居住區,因此他們失去了獲得其他地方就業機會的信息來源以及獲得這些機會的方法。〔10〕亞歷山德羅·波茨的描述與杰珠村村民的社會聯系狀況基本一致:社會網絡的平均規模較小,而且呈差序格局,即社會網絡半徑小、距離近,網絡信息和資源的交換不充分。差序格局下,村民要與外部組織要形成廣泛的鏈合有其內在的困難,卻又確實需要。這就是說,對于連片特困地區的村民來說,要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應該建立廣泛的弱關系。
邁克爾·武考克在微觀層面把社群內部的聯系稱為整合 (Integration),把社群外的網絡稱為鏈合 (Linkage),并認為高整合—高鏈合情境為社會成員帶來發展所必需的社會機會。〔11〕就連片特困地區村莊而言,“高整合—高鏈合”是連片特困地區村民獲取社會資源的理想情境。〔12〕
社會資本貧困階層的幫助比對富裕階層的幫助更大,要形成更多的社會鏈合,需要從單向扶貧向互動式扶貧轉變的制度創新:確保弱勢群體能自主地整合起來,獲得資源;超越村莊區域,構建社會支持網絡,保證外部資源能有效傳遞。當然,這不是僅僅依靠弱勢群體自身,或者是村莊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這還需要宏觀層面自上而下的自主整合與微觀層面自下而上的鑲嵌。
5.生計資本的貧困與心理和主觀福祉的富裕并存。
從生計資本的視角來看,杰珠村是貧困的,但是調研中筆者并未發現村民身處貧困的哀怨與凄苦,他們的生活和內心充滿著平靜、安詳、簡單的快樂與幸福。
薩比娜·阿爾基爾等人認為,心理和主觀福祉一般指心理上感覺到生活的意義、能自我治理、能力實現、關系需求的滿足以及快樂感。貧困衡量的心理和主觀福祉維度是其它各個維度實現的最終結果,該維度為我們理解人類實踐和價值,尤其是對非物質組成部分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個更加豐富的視角。在杰珠村調研,可發現宗教賦予杰珠村的村民更多的主觀福祉。該村98%的村民是藏族,他們都尊崇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對生命、生存意義的詮釋,使其對貧困物質條件下的生活有著別樣的理解。自然環境的艱苦、物質資源的匱乏等,并未削弱其對生活意義的肯定,也未能消解其改善生命意義的追求。在可交往的范圍內,和諧的人際關系,深厚的村莊社會資本,也是其獲得主觀福祉的重要原因。
〔1〕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M〕.經濟出版社,1991.
〔2〕阿馬蒂·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85.
〔3〕薩比娜·阿爾基爾.貧困的缺失維度〔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張大維,生計資本視角下連片特困區的現狀與治理〔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4).
〔5〕李雪萍,龍明阿真.村莊公共產品供給:增強可行能力達致減貧〔J〕.社會主義研究,2011,(1).
〔6〕李雪萍,汪智漢.短板效應:西藏公共產品供給——兼論均衡性公共產品供給〔J〕.貴州社會科學,2009,(12).
〔7〕C.格魯特爾特,T.范·貝斯特納爾.社會資本發展中的作用〔M〕.黃載曦,等譯.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8〕李雪萍.災后村莊重建:公共產品供給〔J〕.社會主義研究,2009,(4).
〔9〕周長城.經濟社會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01-102.
〔10〕〔11〕李惠斌,楊雪冬.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35,240-304.
〔12〕李雪萍,陳偉東.高整合、高鏈合:弱勢群體獲取社會資源的理想情境〔J〕.江漢論壇,2006,(6).
D632.1
A
1008-9187-(2012)03-0122-0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西藏城鎮社區發展:公共產品供給”(10YJA840020);中央高校自主科研課題“災害風險管理與減貧理論方法研究”(CCNU11C2008)
李雪萍,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 武漢 430079;
龍明阿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四川 甘孜 626700。
劉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