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慧林 周 菲
(新疆阿克蘇地區質量與計量檢測所,新疆 阿克蘇 843000)
食品是維持生命繼續運行的重要元素,一個國家的食品安全能夠極大的影響公民工作的積極性以及社會的穩定性,每一個健康的公民對于干凈的食用產品都在不斷的追求當中,近幾年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反映出來,一部分食品添加不該添加的有毒成分,一些食品虛夸營養成分,浪費資金,更有甚者采用變質材料投入食品加工。這些問題在短期影響到人身的安全,長期下來將導致整個食品行業的信用度下降,國內人員對于國家的向心力受到影響。
食品質量,是指食品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包括食品的外觀、品質、規格、數量、重量、包裝以及安全衛生等[2]。食品質量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食品特性指食品本身固有的,可以相互區分的各種特征,如外觀特性、內在特性、適用性、質量特性等。外觀特性包括大小、粗細、長短等形態,黑白、黃綠、青紅等顏色;內在特性包括老嫩、口感、純度等;適用性包括使用范圍、食用方法、食用條件等;質量特性包括營養成分、保健性能、保質期限、有毒有害物質含量等。食品的特別性質應當從人的感官入手,察覺,聽,看,聞,嘗,觸等可以有效識別不同是食品,此外,一些食品的辨別較為隱秘,是只能通過機器來進行的,例如酒精的成分,同樣是白色的牛奶是純還是稀,一些食品通過語言性的描述能夠區分差別,而另外一些食品描述較困難,需要專業語言的了解,為了讓公眾能夠知道食品的成分,往往將構成食品的各種添加成分也標明在包裝袋上,并說明量的多少。
食品消耗者和社會評價方面對于食品有顯性和隱形兩方面的要求。評判與了解方法也多種類。顯性要求體現在對產品質量的明文規定,對于加工環境,生產過程,流通時間,保質期限等落實到文字和公告上,政府和相關單位通過檢查,和強制力對這些文字和公告給予嚴格執行達到凈化市場,滿足人民大眾的需求的目的。隱形期望的概念主觀性和意愿性較強。是人們對于一些非硬性規定的食品要求的反應,可能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和消費喜好有著不同的特點,經過長期的時間沉淀形成的經驗型的東西,產品供應者根據消費者的長期認知將有所特別注意,將消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作為贏得市場的主要條件,所謂求新求異也是有一定客觀條件來作為支撐,滿足了消費者的若干心理追求。
食品是否能夠獲得認可應當從隱性和顯性兩方面做出評價。一方面必須符合食品安全和生產的必要流程,并且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主觀需求。但是對于質量,是一個明確的非主觀因素,它的各項指標是有明確規定的,達到目標則質量合格,否則就是非合格品。所以,產品的質量合格與否是針對于顯性因素來說的。不能從主觀愛好來說明質量是否過關。
食品安全性是食品質量的基本要素。食品的安全性,就是要求食品應當無毒、無害,是指正常人在正常食用的情況下攝入可食狀態的食品,不應造成對人體的危害。對它的充分理解應該注意2個方面:一是對危害人體的界定。這種危害應包括消費者急、慢性毒害、感染疾病,危及消費者及其對后代的隱患。
安全是質量的絕對充分條件之一,所謂安全,就是食品應當符合入口要求,無毒副作用,不能夠對人體產生損壞甚至致命,要理解這一概念可以從下面角度分析:對無毒無害的界定。這是一種會對食品產生潛在危害健康的生物、化學、物理因素或狀態。隨著人類社會和現代科學的發展,一方面新的有毒有害物質不斷被發現,另一方面新的檢測技術和方法發現原本被認為“清潔無污染”的食品中也廣泛存在著極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因此,從食品安全性的內涵和外延來看,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食品的安全性越來越不是一個能夠簡單、明確判斷的事情。
美國學者Jones建議應該區分絕對安全性與相對安全性2個不同的概念。絕對安全性被認為是指確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種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傷害的一種承諾,也就是食品應絕對沒有風險。不過,由于在客觀上人類的任何一種飲食消費,甚至其他行為總是存在某些風險,絕對安全性或零風險是很難達到的,盡管這是當代環境威脅加劇條件下普通消費者追求的目標。所謂相對安全性就是一種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情況下,不會導致對健康損害的實際確定性。任何食物成分,盡管是對人體有益的成分或其毒性極低,若食用數量過多或食用條件不當,都可能引起毒害或損害健康。如食鹽攝入過量會中毒、過度飲酒傷身體等。飲食的風險不僅來自生產過程中人為施用的農藥、獸藥、添加劑等,還大量來自食品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過度偏食可能使食品中某些化學成分在人體超量積累達到有害程度。某些食品的安全性又因人而異,如魚、蟹類水產品經合理的加工制作及適量食用,對多數人是安全的,但對少數有魚類過敏癥的人可能帶來危險。食物中某些微量有害成分的影響,也往往在對該成分過敏的人群中表現出來。以上說明,一種食品是否安全,取決于制作、食用方式是否合理,食用數量是否適當,還取決于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內在條件。
食品絕對安全性與相對安全性的區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方面是消費者,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生產者和科技界主流派對什么是安全食品在認識角度上的差異。前者要求對他們提供沒有風險的食品,而把近年頻繁發生的安全性事件歸因于技術和管理的不當。后者從食品構成及食品科技的現實出發,認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的食品,而是在提供豐富營養和最佳品質的同時,力求把可能存在的任何風險降至最低限度。可以認為,這2種不同的概念既是對立的,又是互補的,是人類對食品安全性認識發展與逐漸深化的表現,從需要與可能、現實與長遠的不同側面,概括了食品安全性比較完整的含義。
食品安全性的把握是與國家發展之間相緊密聯系的,食品的安全是公民身體健康,擁有充分的體力和腦力參加勞動的必備標準,進而能夠保證各項工作有序進行。離開了健康,則其他工作都無法達到。入口之物的健康安全是每一個公民的強烈追求,也是一個社會步入文明禮儀之邦不能缺少的因素,是其他工作運行的基礎條件,對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視程度也是對人民大眾生命的關懷相聯系的。這是國家步入成熟社會的標志,消費者的滿意也是保證食品行業能夠進一步發展、維持生命活力的最主要保證,每一個生產者都要帶著這樣的意識進入食品生產過程。
[1]陳麗華,李光宇,王世琨.我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現狀分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47-49.
[2]王薇.食品質量安全分析[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2):80-81.
[3]石毓梅.淺論我國食品質量安全及控制體系[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09(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