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的午餐往往都不能在家吃,因此,許多人為了圖省事,就常常隨便要個盒飯,或者到街頭小店對付一口,吃個麻辣燙、肯德基、烤冷面,或者吃點零食、水果和其它甜品,有的干脆就在辦公室里泡個方便面。當然,也有另一個極端,因為單位可以提供自助餐,那就大快朵頤,恨不得這頓午餐把全天需要的熱量都補足。顯然,這些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首先應當明確,人的一日三餐,是科學的分配和合理的安排,是前人經過多年實踐和摸索而總結出來的。目前,從大量的科學數據分析,一日三餐的飲食方法完全適合中國人的身體特質,尤其要關注午餐“吃什么”和“怎樣吃”。筆者建議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午餐應該吃的“暖”。所謂“暖”就是要盡量吃熱的。當然也不是說越熱越好,甚至達到燙嘴的程度,而是要求食物與口腔溫度相適合。因為人的食道和胃粘膜對食物溫度的要求是十分敏感的,只是我們常常感覺不到。如果我們經常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使食道和胃粘膜受到反復刺激,遭到破壞,就會形成創口,輕者會造成食欲減退、消化不良,重者會發生感染和病變。同時,由于午餐的時間往往比較短,人們都希望吃得快些,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為了圖快就吃些過冷或過熱的食物。即使夏天想吃些涼爽的食品,如冷面、過水撈飯、冰粥等,也應該讓食物在口中融化升溫后再吞咽下去,以免對胃腸產生刺激。
二是午餐應該吃的“散”。午餐既然是個加油站,品種就應該盡量豐富,主要是指要主副搭配、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和米面搭配,而且要盡量多吃一些蔬菜。民間有“東一口,西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說法,指的就是吃的東西要盡量雜一些。根據科學分析,每個人正餐的葷素比例應為1:2—1:5,也就是說,你吃了一個葷菜,那就絕對不能吃第二個了,假如你啃了一塊大骨頭,那你也不能再吃其它葷菜了,一定要多吃一些素菜,或喝一些清湯。同時,蔬菜加水果,是午餐的最佳搭配。有條件的話,可以帶一個蘋果或桔子放在包里,用過午餐后再吃,可以幫助消化,民間亦有“飯后一個果,老頭變小伙”之戲說,足見有一定道理。
三是午餐要吃的“安”。就是要吃的安全、衛生。在單位食堂也好,在外吃盒飯和快餐也罷,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街頭的盒飯盡量不吃,因為那些食品沒有衛生保障。盒飯的小本經營,從原料采購開始就很難保證質量。同時,加工過程勢必簡陋,有些盒飯的味道香、口感好,全靠色素和香料添加劑,這是無可否認的。另外,一些“洋”快餐也不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這種食品也不宜常吃。
吃好職場午餐,有這樣幾個辦法可以嘗試:一是集體辦伙。有條件的單位應該自辦小食堂,請專人為大家做午飯。采取單位補一點、個人拿一點的辦法,非常受大家歡迎。二是委托一家衛生條件好、信譽高的飯店,定點就餐,但也應該自帶餐具,如飯盒和筷子(勺子),盡量不使用公用餐具,無論它是否消毒。三是自己帶飯。目前這個辦法在職場中也很流行,雖然顯得有些寒酸,但能確保安全、可口。作為一個單位,應該盡量為員工的午餐提供方便,能辦食堂就辦食堂,辦不了食堂,也應該為員工吃飯提供一些輔助條件,如微波爐、電磁爐等。
總之,職場午餐已經成為政府關注的社會問題,各個部門正在采取措施,我們應當好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