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板最多稱之為“企業主”,而不能稱為“企業家”。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遇到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生意人,而后者則有相對系統的想法與思維體系,而且有相對穩定與機制化的管理資源獲得渠道。《境界管理》中提出用科學、品牌、文化、聲譽、倫理這五個要素來構建所謂境界管理,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分析架構。
什么是境界?境界是個與個人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心理素質、人格修養等密切相關的問題,對于企業家來說,境界還與他的事業胸襟、企業發展規模、行業地位、市場競爭能力等密切相關。近年來,傳統文化及管理哲學不斷受到重視,特別是隨著“國學熱”在企業界的興起,以中國哲學思想為核心的范疇概念——境界,被人們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從企業界、學術界到傳媒界,境界成為人們關注度較高的一個管理概念。
王如《境界管理》中強調的,管理境界可視為企業所能達到的管理層級,而境界管理則是內含了~套管理要素與方法的管理模式。我們通過這個架構,就可以看到喬布斯基本上是健全的,也可以看到他的管理境界是比較高的,王石也可以得到不錯的認可,但中國的其他首富級別企業家的管理境界卻未必很高。本書作者魯培康先生提出的境界管理的分階段論——“立身境界、立信境界、立命境界、立德境界、立道境界”,符合企業前進的基本節奏,也符合很多生意人管理提升的基本經驗。
關于中西管理特色,素有爭議,而坦率地說,國學理論在面對當代問題、西方管理在面對中國現實時,都沒有提供充分與完全適用的解決方案,因此在為實際管理行為提供經驗方面,中西管理素材越多越好,更不應出現彼此排斥的情況。
如果要筆者對書中的管理理論提點補充意見,那主要是兩點。一是,對于方法論要格外高舉。盡管“五重境界”管理模式本身也包含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但是對于中國管理學界普遍忽略,甚至誤導學生輕視管理工具、技能與方法論的傾向,值得注意。有必要特別將方法論或者工具體系作為境界管理的一個關鍵要素?!盁o工具無管理”,這也是管理與一般哲學、社會學或者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本質區別:二是,要特別提醒讀者關于“五重境界”的依次提升、口]題,正如作者特別注明的那樣,存在著另外一種更有超然性的管理境界有人創業階段就已懷使命,很講究信用,很講究道與德,恰恰是那樣的模式超越了這種漸次提升的簡單時序模式,而使企業獲得了不同尋常的發展。
當然,境界管理之說,終究還是“見仁見智”的,本書只是開啟了一個可供思考的話題,如何理解和應用,還要靠讀者自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