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一位法國青年從鄉下來到巴黎想找份工作,但到處碰壁,無奈之下他想起了父親的囑托,就去拜訪父親的一位將軍老友。寒暄之后,老人問:“年輕人,你有什么特長嗎?數學、幾何、物理怎么樣?”青年不好意思地搖搖頭。“學過法律嗎?懂會計學嗎?……”青年不停地搖頭。最后,青年十分窘迫地說:“我沒有任何特長。”老人卻耐心地說:“你是我老朋友的孩子,我總得幫你找一份差事做呀。你先把住址寫下來吧。”青年的臉漲得通紅,寫下地址后就要告辭,但老人卻攔住他說:“年輕人,你的字寫得很漂亮嘛,這就是你的特長啊!我會跟公爵談談,推薦你到辦事處工作。”
告辭之后,青年邊走邊想:既然老將軍說我寫的字漂亮,寫文章也是我曾努力的方向,中學時我的作文還被老師贊賞過,那么我肯定也能把文章寫漂亮……。他興奮至極,把自己的優點——羅列并放大開來,連腳步都輕松起來。從辦事處工作起,他開始刻苦學習寫作,閱讀了許多名著,分析和汲取其優點,形成自己的寫作特色,數年后終于獨立創作出一部小說來。他就是后來家喻戶曉的法國作家大仲馬。他的小說《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啟示】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若只看到缺點,甚至放大缺點,前程就會是一片黑暗;若是找到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并將其與社會進步的要求相結合,進而像三極管一樣將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加倍地加以放大和擴充,就會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就會增強自信,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乃至超群出眾,走向成功。
憤商主導成功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給幼兒園里一群4歲的兒童每人一塊果汁軟糖,并告之他要出去辦事,如果誰能等到他回來再吃這塊糖,就會獲得另一塊糖的獎勵。實驗結果表明:一些孩子在老師剛走出去“辦事”之時,就立刻伸手抓取并吃掉了那塊糖;而有些孩子堅持等到老師回來,而且還勸導想吃糖的孩子要忍耐。米切爾對這二類孩子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抵住誘惑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和高中階段后,往往表現出較強的自制力、耐心和自信心,對挫折有很強的應對能力;而那些忍不住吃糖的孩子長大后,大都表現出急躁、退縮、妒嫉、經不起挫折等消極心態,而且在學習成績上也不如前者!這個實驗就是心理學著名的情商實驗,它揭示出與成功密切相關的兩項因素:一是自制力,能經得住誘惑;二是同理心,即能將心比心地替別人著想,勸其他孩子等老師回來。
【啟示】據美國權威調查顯示,十幾年來政界和商界成功人士的平均智商僅在中等,但其情商卻很高。有研究表明,成功的80%來自情商(EQ),20%來自智商(1Q)。因此,對于想要走向成功的職場人來說,一定要重視在工作和生活的種種細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注意培養穩重、淡定、耐心、恒心、自省、自律、志向遠大、自我激勵、同情他人、換位思考等優秀的情商品質。
看鍺良弓,太宗納諫
唐貞觀元年,戎馬半生的唐太宗得到幾十張力大勁足的強弓,認定都是良弓,十分賞識。得意之余,他拿去給工匠驗看,工匠卻說:“這些弓木心不正,脈理皆邪,雖然很強勁,但射出去的箭往往不直,因而皆非良弓。”太宗仔細觀看,果然發現弓上的木紋有很多是斜的。他感嘆地說:“原以為自己對弓的優劣很有研究,現在才知并非如此。”他又聯想到:“自己帶兵十幾年來弓不離身,日夜揣摩使用,尚且不能完全認識它,國家大事那樣繁多復雜,又怎能樣樣都了解、都清楚呢?”由此唐太宗反省到:自己并非完人,難免會有過失。因此,他在制定和實施治國方略時,總是虛心聽取不同意見,甚至鼓勵群臣犯顏直諫,盡量使決策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開創了唐朝第一個盛世一“貞觀之治”。
【啟示】決策不科學、不實際,是導致現實中許多大企業走向失敗甚至破產倒閉的主要原因。當代管理大師德魯克曾指出:“除非有不同的見解,否則就不可能有決策。”就是說,決策時一定要聽取眾人不同的意見,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不能只憑管理者一己之見來做決策。這是確保決策科學性、民主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企業管理層對此務必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貪求最大,錯過機會
有一天,哲學家柏拉國帶著七個弟子來到一塊麥田前,說:“你們現在從這塊田地里走過去,撿一支大麥穗,只許向前看,不許回頭,誰能撿到麥田里最大的麥穗,誰就是勝利者。我在對面等你們。”“這還不容易!”弟子們個個胸有成竹地走入麥田。等他們走到對面時,才發現大家都失敗了。原來他們都以為可能有更大的麥穗在前頭,所以一路上看見較大的麥穗都沒有撿,結果到了盡頭,才發現自己已錯過了機會,一個個悔之晚矣。
【啟示】“貪”是指超越應有限度對權錢財色等外物過分追求的欲望。為它所驅使,人們在功名利祿面前往往適得其反:或求而不得,或多求少得,或得而復失。究其原因,缺乏“知足”、“知止”的智慧,是貪欲致禍的根本。許多富商之財大都敗毀在此。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對于志在成功的職場人來說,務必要學會在適當條件下“知足”、“知止”,安分守己,不羨他物,也不盲目攀比,更不花費心機圖謀本不屬于自己的虛名虛利。如此看似消極,實則遠勝“機關算盡太聰明”者。正如隋代大儒王通所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
從他人失誤中把握商機
紐約的基姆·瑞德先生是專門從事沉船尋寶工作的潛水員。一天,他偶然看到一只高爾夫球因打球者動作失誤而掉進湖水中,他仿佛看到了商機。他迅速穿好潛水衣,跳進了朗伍德洛嶺高爾夫球場的湖中。在湖底,他驚訝地看到白茫茫的一片——都是散落的高爾夫球,足有成千上萬只。它們跟新球沒什么差別。他告訴了球場經理,經理答應以每只10美分的價錢回收。他一天就撈了2千多只,收入相當于他一周的薪水。后來,他每天把球撈出后帶回家,雇人洗凈、重新噴漆、包裝,然后按新球價格的一半出售。不久,其他的潛水員聞風而動,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多了起來,瑞德干脆從他們手中收購這些舊球,每只8美分。每天都有8-10萬只這樣的舊高爾夫球送到他的公司,不久他的總收入就達到800多萬美元。在別人問起他是如何找到商機時,他回答說:“我主要是從別人的失誤中獲得機遇的。”
【啟示】同樣一種現象,有人看到的是失敗和無望,有人卻看到了發財的機會。商機不在人的眼中,而在有智者的心中。常抱怨現實不公,對他人的好運氣“羨慕嫉妒恨”,這其實是“心窮”。若是常能圍繞如何為他人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下功夫,注意觀察和學習他人,如此用心就是“心富”,就不愁找不到商機。
節儉富豪王永慶
有“經營之神”美譽的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坐擁數百億資產,但他在生活上卻祟尚節儉,從不奢靡。他在臺塑頂樓開辟了一個菜園,母親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己種的菜。除了商場必要的應酬外,他極少去碰山珍海味,最常吃的是臺灣流行的家常飯。臺灣人喝咖啡時喜歡加入奶精球,每次王永慶總要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到裝奶精的小盒子,將殘留奶精涮出來再倒回咖啡杯中,一點也不浪費。他每天早上跑步穿的運動鞋,總要穿上好幾年,直到磨破、不能再穿了才換掉。他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條毛巾用了27年。他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還要粘在整塊上繼續使用。他每次給兒女們寫信,用的都是一種很薄的信紙,密密麻麻的字寫滿正反兩面。他的座駕是一輛1988年產的凱迪拉克,20年來一直在使用。在其身體力行的影響下,臺塑集團所轄的各企業同樣浸染了王永慶的節儉作風:每一張紙都不能隨意丟棄,必須要正反兩面用過才行;工人所戴的手套,也要多次使用……
盡管在生活上節儉、摳門,但他并不是守財奴,他在社會公益事業上從不小氣。他常說:“有錢不去做公益,是一種罪過。”他一生中為慈善事業捐贈無數,是歷史上捐款數額最多的臺灣企業家。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他當即決定向四川災區捐贈人民幣一億元,贏得了廣大公眾異口同聲的贊嘆和祝愿。
【啟示】常言道:“節約無小事。”節儉作為古今中外的人類美德,對企業家來說,也是控制成本、節省資源乃至做慈善公益所必須倡導的優良作風和職業道德。尤其是領導者,自己更應帶頭把勤儉節約作為一個良好習慣認真培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