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環境和能源的雙重壓力,全球氣候變暖使得我國承受CO2減排的重大壓力,實現CO2的減排有多種途徑,對于征收碳稅的這種方式是否可行是學術界探討的一個問題。文章從博弈的視角出發,建立兩個博弈模型,通過分析指出我國通過開征碳稅實現CO2的減排是可行的。
【關鍵詞】 碳稅; 博弈; 可行性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采取相關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我國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同時環境與資源的約束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國正面臨著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在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壓力下,研究制定相應的減排措施非常必要,開征碳稅作為一種減排途徑倍受青睞,下文將從博弈論的視角出發,探討開征碳稅的可行性。
一、可行性分析
(一)理論基礎
1.外部不經濟性問題與庇古稅
經濟力量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外部性,外部性使資源不能有效配置。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國家可以通過稅收或補貼的辦法使得外部性內部化,這就是著名的庇古稅。按照碳排放量或化石燃料中的碳含量征收的碳稅就是一種庇古稅。合理的碳稅設計是將溫室氣體排放外部費用內部化的有效手段。
2.污染者付費原則
“污染者付費原則”是指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繳納一定的費用,以使其污染行為造成的外部費用內部化。碳稅就可通過價格作用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3.雙重紅利
用環境稅來替代現行的扭曲性稅收,從而實現改善環境質量和降低超額稅負、增加就業等非環境目標的雙重功效,這就是所謂的環境稅的“雙重紅利”效應。
4.收入中性理論
要開征一種新稅就要保持稅收收入的中性。例如:基于雙重紅利理論,政府在增加與環境相關的稅收收入的同時,同比例降低從工資所得、財產或者利潤等方面的稅收收入。因此開征碳稅應注重多個稅種和稅制結構的調整。
基于以上分析開征碳稅在理論上是可行性。
(二)政策支持
2006年3月,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指出,“十一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
2007年6月,國家制定《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實現節能減排的主要目標。2007年6月政府頒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來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2007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污染減排技術的開發和技術產業化示范。
2008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節能減排重大技術和示范工程建設。
開征碳稅可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實現節能減排,我國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政策為其運行提供支持。
(三)技術保證
碳稅以碳的排放量作為稅基,直接按照各種能源的含碳量確定,計量比較簡單,同時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碳稅實踐的豐富經驗。
總之征收碳稅在理論、政策、技術上都有其可行性,征收碳稅可以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二、碳稅的相關博弈模型
(一)企業進入博弈
1.相關分析
與其他減排方式相比征收碳稅主要有以下優點:
其一,征收碳稅有利于企業間公平竟爭。一些企業向外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將成本轉嫁給了社會,相對于無排放或者低排放的企業不公平。通過征收碳稅可以將企業的外部成本內部化,達到企業間公平競爭的目標。
其二,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社會生產效率。征收碳稅,將企業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使得排污企業的成本提高。企業將不得不采取相應措施減少單位產出的能源消耗,從而改善資源配置,提高污染的治理能力。
其三,碳稅的行政成本低于管制和許可,相對于制定標準、實施罰則來比成本較低。
2.模型構建
筆者假設企業是否進入高碳稅的行業與政府是否征收碳稅密切相關。設兩個局中人為政府G和企業E,政府追求的是社會效益最大化,而企業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們全都是完全的理性人。下面構建一個企業是否進入的動態博弈模型。首先是企業選擇是否進入,其次是政府對于進入的企業選擇是否征稅,如圖1,如果局中人企業E選擇不進入那么博弈結束,它可以投資其他行業并得益g3;如果企業E選擇進入高碳稅的行業,政府G選擇不征收碳稅則雙方得益為(g2,0),選擇征收碳稅則雙方得益為(g1,T)。利用逆推法,對于政府G選擇征稅則得益T,不征稅則得益為0,因此政府G選擇征稅。企業E進入得益g1,不進入得益g3,因此當g1大于g3時企業選擇進入,反之選擇不進入。
可以看到,存在一個均衡使得政府征收碳稅的同時,企業也進入了高碳行業,雙方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開征碳稅達到了外部成本內部化,在企業進入的博弈中是可行的。
開征碳稅將導致生產成本的提高,并促使部分產生CO2多的企業失去行業競爭力,最終退出該行業。未退出的企業將引進先進技術,降低CO2的排放,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更多地使用非化石燃料,如氫能和電能,也會利用更清潔的能源,如水電、核電和風電。這就促使企業不斷地探索與利用非化石燃料和清潔能源,研究和使用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改善產業的不良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與此同時,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還能催生一批專門致力于減排的新企業,促進新行業的發展。同時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社會生產效率,加強了污染的防治。
例如,我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蘇明等組成的“中國開征碳稅:障礙及對策措施研究”課題組提出碳稅實施初期根據國家的經濟政策等實際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對需要實施優惠的行業可以適度的減免稅,對積極實施CO2減排并取得成效的企業,給予減免稅優惠。
國外一些國家已經征收了碳稅,表1是1999年丹麥對不同企業征收碳稅的政策情況,對于不同的企業實行不同的政策,最終實現節能減排,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了產業的優化升級。
(二)政府稅率與企業產量的博弈
1.相關分析
碳稅稅率的設定將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下面將分析是否存在最優碳稅稅率,使得企業獲得利潤最大化。
2.模型構建
下面是政府和企業的博弈模型。模型假定稅率完全由政府決定,碳稅在生產環節繳納,企業(這里的企業主要指化石能源的生產、精煉、加工企業)根據產量繳納碳稅,并依據政府的稅率要求決定產量。政府不僅追求較高的稅率,還希望達到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政府效用應該是稅率和產量兩者的函數,即u=u(t,Q),其中t,Q分別表示稅率和企業的產量。同時假設企業只關心利潤最大化目標,這里假設收益是產量的函數R(Q),且企業的成本有稅負成本,等于產量乘以稅率再乘上一定的換算比率a,即t·Q·a;企業的其他成本假設為C且是固定的。企業的利潤函數?仔=?仔(t,Q)=R(Q)-t·Q·a-C。
假設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博弈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由政府來決定碳稅稅率,然后企業根據碳稅稅率決定生產產量。為了簡便,假設生產產量和碳稅稅率都是連續且可分的,因此政府和企業都有無限種選擇。這是一個完美信息動態博弈,用逆推歸納法來分析這個博弈。
第一步:先求出第二階段企業對碳稅的反應函數Q(t)。企業選擇產量最大化的利潤函數即:
實現最大利潤需要滿足條件?仔對Q的導數。?仔'(t,Q)=R'(Q)-t·a=0。R'(Q)-t·a=0的經濟意義是生產最后一個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收益等于增加稅收的邊際成本(稅率t),在收益函數R(Q)的圖形上反應出來就是使企業取得最大利潤的產量,Q*(t)對應的總收益線R(Q)上的點處的切線斜率一定等于碳稅稅率,如圖2所示。如果做出成本線t·Q·a-C與上述切線平行,這就意味著在切點處R(Q)與t·Q·a-C之間的距離就是企業的利潤達到的最大值。
第二步:回到第一步政府的選擇,由于政府了解企業的決策方案,因此他完全清楚自己選擇的每種稅率,企業的產量是由上述的Q*(t)決定的,因而政府需解決的決策問題是t*使其達到最大值。最大值函數為:
根據政府的效用函數u=u(t,Q)做出Q和t之間的無差異曲線,如圖3所示,位置越高的無差異曲線代表政府的效用越高,將企業的反應函數Q*(t)畫上去,那么企業的反應函數相切的無差異曲線就是政府能實現的最大效用。切點的縱坐標t*是政府要實現最大效用所必須選擇的碳稅稅率,橫坐標是企業對政府的t*的最佳反應Q*(t*)。博弈的均衡解就是[t*,Q*(t*)]。
從這個博弈過程可以看出,政府通過與企業的博弈可以制定出一個合適的稅率,既避免因稅率過低而造成的碳排放量過大引起環境污染,又可避免因稅率過高而抑制社會生產。政府在征收碳稅后,含碳量高且產量大的企業所繳納的碳稅就多,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就會增加,利潤就會降低。因此在利潤的驅使下,征收碳稅可促使企業選擇最合適的產量。這樣就可以達到CO2減排的目的。因此從博弈的視角出發,稅收政策可以通過制定合適的稅率等方式引導和激勵納稅人實現二氧化碳減排。
例如,我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蘇明等組成的“中國開征碳稅:障礙及對策措施研究”課題組提出我國可以實行定額稅率,從量征收。在開始征收碳稅時以低稅率起步,可選擇10元/噸。CO2碳稅稅率換算關系為:1元/噸CO2=3.03元/噸原油=1.94元/噸煤炭=2.2元/千立方米天然氣=3.13元/噸柴油=2.95元/噸汽油。
表2是國外其他國家征收碳稅的稅率,僅以煤炭和焦炭為例。丹麥、挪威和瑞典三個國家征收碳稅較早,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可以借鑒其經驗,制定出一個合適的稅率,達到CO2減排并保護環境的目標。
當然,我國開征碳稅還面臨著具體稅率的制定,開征時機的選擇,稅收優惠的制定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解決;同時開征碳稅也可能會帶來收入低的居民難以承擔,企業的競爭力下降等問題,這些問題也需要協調,因此開征碳稅雖然可行,但仍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解決,本文在此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 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