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西藏自治區是一個特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財稅政策在西藏產業發展過程中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要想把西藏豐厚的文化資源有效利用起來,成為規模化發展的產業;把西藏從文化大省變成文化強省,促進西藏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政治的穩定,就必須進一步發揮財稅政策的效應。
【關鍵詞】 西藏文化產業; 財稅政策; 支持; 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西藏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有著極其鮮明的地域特色。西藏自治區是一個特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有神奇瑰麗的自然生態文化資源,神秘而古老的宗教文化資源。與開發自然資源相比,大力發展西藏文化產業具有明顯的環保和比較優勢。第一,文化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第二,文化產業市場需求強,發展潛力大;第三,文化產業進入門檻低,吸納勞動力能力強;第四,文化產業經濟回報高,受益時間長;第五,文化產品的消費不會消耗物質形態,反而會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第六,文化產業易與新技術對接,具有較強的創新應變能力、產業關聯效應和產業擴散效應。2009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發展環境來看,將文化產業確立為西藏主導性支柱產業正當其時,也符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會議把西藏建設成為我國的生態屏障的精神。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①。西藏“十二五”規劃也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制定和落實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措施,挖
lUXzowT5H/vfDX3dEcPBaw==掘傳統和民間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創意、影視動漫制作、演藝娛樂、出版發行、民族工藝品制作、高原極限運動等特色文化產業,打造西藏文化品牌,促進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產業優勢轉變。”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勢必需要各種配套措施的跟進和政策的支持,而財稅政策的優化和改進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西藏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西藏文化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繁榮壯大,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出版發行、影視制作、文化演藝、繪畫藝術、民族工藝、節慶文化等多門類、多體系、多層次的發展格局。②目前,西藏有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8個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和單位有近3 000家,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門類近20種,年實現稅收3 000余萬元。各亞屬現狀詳見表1。
總體來看,西藏文化產業呈現出多元化投資,多種所有制并存,各亞屬之間齊頭并進、相互促進,蓬勃發展的態勢,文化產業增速明顯高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正在逐步成為西藏經濟新的增長點。特別是旅游業,通過與演藝娛樂、高原極限運動、民族工藝、節慶文化等文化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的聯動,突飛猛進,成為了西藏支柱性產業。但是,西藏文化產業還是存在文化資源利用不充分,除人文化景觀開發初具規模外,新聞出版、藝術、體育等繼續處于計劃經濟模式,依賴國家事業經費支持;在經營體制上,沒有有效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缺少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等問題。
三、西藏現有財稅支持政策
(一)西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財政政策
近年來,西藏加大了財政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力度。在《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以下簡稱《西藏決定》中,更是明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要求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文化的投入,全面落實國家和西藏支持文化發展的各項經濟政策,確保對文化建設經費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
1.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于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對文化產業采取貸款貼息、項目補助、補充國家資本金等方式給予重點支持。
2.擴大西藏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擴大已設立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至2015年達到5 000萬元以上,逐步完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要求各地(市)和縣(市、區)也要參照設立本地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3.設立西藏文化產業投資引導基金。《西藏決定》明確要通過財政注資設立西藏文化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前期資金不少于2 000萬元,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文化建設。
4.財政將出資設立西藏文化產業投資機構,吸收國有骨干文化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資金,實行市場化動作,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培育和扶持重點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投資經營,積極鼓勵、支持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條件成熟便組建文化企業集團。
(二)西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根據《西藏自治區文化產業招商引資資料匯編》,目前西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可以分為:低稅率優惠、免稅優惠、利潤再投資優惠等方面。
1.低稅率政策。一是國外投資者和港、澳、臺投資者直接在西藏投資興辦的企業按1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二是外省市區投資者在西藏開辦的企業,從事鼓勵投資的產業或項目,統一執行1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三是對外國企業在西藏未設立機構、場所,而取得的來自本區的股息、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和其他所得,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上述所得與其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均按7%的稅率征收所得稅。
2.免稅政策。一是對新辦的政府鼓勵的文化企業,自工商注冊登記之日起,免征3年企業所得稅;二是符合旅游人文資源、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線路和旅游景區(點)開發、建設及現有景區(點)配套建設、經營,旅游飯店建設、經營,民族文化旅游、特種旅游和專業旅游經營的旅游企業或項目,自經營之日起,免征企業所得稅。三是對興辦各類學校、文化培訓班、學習班、幼兒園以及文藝團體演出、體育比賽、展覽館、博物館等的門票收入和電影放映收入等,暫免征企業所得稅。四是有償轉讓國土地使用權用于符合西藏產業導向的投資建設的,免征土地增值稅。對在境外提供文化勞務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所得稅,免征企業所得稅。
3.利潤再投資優惠。投資者將其在西藏境內興辦企業取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于該企業增加注冊資本,或者作為資本在西藏投資興辦其他企業,且經營在3年以上的,經投資者申請,稅務機關批準,全額退還其再投資部分已繳納的所得稅稅款。
除上述政策外,企業年繳稅達到一定數額的,可同時享受《關于扶持企業發展,培植骨干財源的若干規定》(藏政辦發[1997]24號)的各項優惠政策。西藏金融、工商、土地、戶籍等部門也制定了諸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四、進一步扶持西藏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
(一)擴大西藏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投資,引導資金規模,細化財政補貼項目
根據《西藏決定》要求,到2015年西藏文化產業產值要占西藏生產總值比重的3%,經測算約為22億元(2010年西藏GDP為507.5億元,若按8%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為750億元左右),而西藏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僅為5 000萬元,引導資金則為2 000萬元,規模顯然偏小。因此,應該逐步擴大文化產業發展資金和投資引導資金規模,涵養好基金來源,為西藏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此外,在進行貸款貼息、項目補助時要制定文化產業項目認定標準,細化補貼項目,做到應補盡補,但不得濫用專項資金,更要防止擠占、挪用、滯留專項資金行為的發生。
(二)統一投資西藏文化產業內外資企業所得稅
實行企業所得稅優惠是國內外扶持產業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普遍做法。目前,西藏對投資文化產業企業的國外投資者和港、澳、臺投資者實行10%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而對外省市區投資者,從事鼓勵投資產業或項目,才執行1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顯然,外國投資者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因此,建議相關部門盡快統一投資西藏文化產業內外資企業所得稅,變外資的超國民待遇為國民待遇。
(三)整合各方資金,充分發揮閑置資金效益
西藏文化產業發展,從橫向來看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廣電等主管部門和組織、財政、國土、工商、稅務、金融等相關部門;從縱向來看,則涉及到西藏7個地區、70多個縣以及這些地市縣的相關部門。這種局面,必然導致各方資金分散,形不成合力,財稅部門應該及時清理、整合各單位各部門的閑置資金,特別是文化產業相關部門的閑置資金,統一規劃,統一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促進西藏文化產業發展。
(四)更加注重文化產業的基礎性投入
正如前文所述,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技術、人才以及基礎設施的支持。正所謂“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尤其是在西藏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條件下,更是要加大對文化產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創造更好的環境,吸引國內外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政府相關部門特別是財政部門要與教育部門協調,充分發揮區內高校的作用,增設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相關專業,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西藏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
(五)大力宣傳已有的財稅優惠政策
政策的制定不容易,如何把政策作用發揮好,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效力,應該說更加不容易。客觀地說,與西藏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優惠政策相比,西藏對文化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是不夠的,很多政策的宣傳僅僅停留在媒體只言片語的報道中,無法獲得完整的政策版本,更無法確認其準確性和權威性。因此,建議西藏相關部門應該通過網絡等現代傳媒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地宣傳西藏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各種優惠政策。
此外,在財稅政策取向上,要注重促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分離,要防止打著文化產業投資的幌子侵占國有資產。在財稅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則要深入貫徹文化惠民思想,通過免費提供參觀門票、文藝下鄉等形式讓廣大農牧民群眾享受西藏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果,讓西藏文化產業發展有更加廣闊的群眾基礎。
【參考文獻】
[1] 西藏自治區“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Z].2011.
[2] 劉吾康.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財稅政策研究[J].財政監督,2011(9).
[3] 陳志楣,馮梅.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財政支持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9).
[4] 張曉明,胡惠林,等.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4).
[5] 馬如龍.大力發展西藏文化產業的幾點思考[J].西藏大學學報,2004(11).
[6] 西藏社會科學院.中國西藏發展報告[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