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企業形式紛繁的文化建設之旅中,真正能收獲文化建設果實的似乎只是少數。當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文化建設卻并沒有帶來預期的收益時,面對盲目效仿、內容空泛、流于形式、徒有其表等問題,又容易產生企業文化建設無用的想法。而我們在分析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時,是否忽略了對其內在關系的梳理?
點和面:企業文化之個性與共性
企業文化既要在“面”上把握、遵循企業經營管理和文化形成發展的規律,又要突出企業經營特色的亮點,也就是既要遵循共性又要體現個性。若只強調共性文化而忽視個性文化,就會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其價值觀得不到體現;反之,若只強調個性文化而忽視共性文化,就容易脫離企業發展的規律。而有些企業的文化建設表現為趨同現象嚴重,創新機制不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過于強調共性,而忽視了個性。
所以,企業文化建設在準確把握企業文化特性的基礎上,要充分凸顯企業經營特色的亮點,點與面的結合要“準”。
第一,準確定位。企業文化建設要與企業整體經營方針相符合,不能脫離企業發展的實際。企業只有深入進行自我剖析,對自身準確定位,明確企業所處的位置、戰略目標、企業愿景,才能為企業文化建設提供努力的方向。
第二,準確概括。企業要在對自身的發展戰略、愿景深入思考、清晰明了的基礎上,概括出對企業發展最具影響的因素,諸如創新、服務、精益、成本領先等,進一步明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心,提煉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價值觀、企業精神等。
第三,準確描述。在認真概括最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的基礎上,使用企業獨特的語言、符號、圖像、儀式等進行描述,盡量避免使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話語,將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價值觀、企業精神具體化、豐富化、形象化。
第四,準確理解。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目的,是要通過影響員工的思想行為提升企業經營質效,因而必須被員工準確理解。企業要加強文化宣貫力度,通過各種文化落地活動,使企業文化深入人心,進而轉化為員工的實際行動。
內和外:企業文化之“本土”與“外來”
雖然西方管理文化為國內諸多企業借鑒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過于照抄照搬容易使得自身的文化建設成為無源之水。有些企業就表現出“外來”文化依賴過重,“本土”文化培育不足。企業文化是企業自身的理念、價值觀、精神、文化氛圍的一種沉淀與積累,因而其建設應立足于企業發展實際,創造出適合自身特點的“本土”文化。然而,發展“本土”文化并不代表排斥、抵制“外來”文化,要對“外來”文化持有正確的態度,盲目排斥“外來”文化會導致企業文化陷入僵化:囫圇吞棗地引進“外來”文化,則容易在企業內部產生文化沖突,導致經營管理的混亂。
所以,企業文化建設要以“拿來主義”的方式對待“外來”文化,并創造性地將其文化融入到“本土”文化,內和外的融合要“緊”。
第一,緊繞“本土”文化的根。企業文化建設必須立足于“本土”文化這一根本,以“本土”文化為主體,用“揚棄”的觀念來對待“本土”文化中的不良內容。一是要傳承。企業要對內部文化進行總結提煉,深入發掘自身文化的精髓,如發揚光大企業“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傳統精神,通過傳播推廣優秀人物和先進事跡,在企業內外塑造光輝形象等。二是要破立。企業對不合時宜的、不合企業宗旨的不良文化,要大膽予以革新,通過制度變革、宣傳引導、績效管理等多種手段,破除不良文化在員工中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企業文化引導方向。
第二,緊系“外來”文化的粹。企業要以“拿來”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去其糟粕,吸其精髓。一是要主動了解以開闊視野。企業文化建設不能固步自封,閉門造車,企業經營者和員工要用虛懷若谷的態度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對待外來文化,了解掌握外來文化的體系、內容、精神。二是要大膽引進以為我所用。在學習領會外來文化精神實質的基礎上,認真對企業文化本身進行深入削析,結合自身實際汲取外來文化先進、優良的養分,并細化融入進企業自身文化中來,從而推動企業文化的革新與發展。
實和虛:企業文化之有形與無形
任何文化都要通過特定的形式表現出來。文化在表現形式上,既有規章制度、符號標識、習俗儀式等以實體表現的有形文化,也有思想觀念、精神風貌等抽象反映的無形文化。有形文化通過傳播、灌輸、內化、吸收,最終演變上升為無形文化,而無形文化不斷繼承、發揚,又催生出新的有形文化,二者互生互促,從而推動文化整體向前發展。因此,企業文化建設也必須做到外化于行,內化于心。但是,有些企業的文化建設重點卻停留在有形文化的建設上,有的企業甚至將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標語口號、文體活動等,忽視了員工核心價值觀、顧客導向理念、行為規范理念等無形文化的塑造。
所以,企業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有形文化與無形文化互生互促的作用,虛與實的相生要“活”。
第一,在有形文化貫徹落實并內生為無形文化的過程中要體現“活”。一是有形文化的內容與形式要“活”。文化的內容與形式直接影響到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執行力,有形文化的推廣也需要對文化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豐富充實,以員工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展現,增強有形文化對員工的吸引力,激發員工積極學習落實企業文化的積極性,從而提升有形文化的影響力與執行力。二是有形文化傳播的載體與媒介要“活”。有形文化的推廣還需借鑒現代傳媒、廣告傳播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傳媒載體技術,推動有形文化入眼、入腦。三是有形文化的落地與執行要“活”。通過對文化進行持久深入地宣貫、落地與執行,發揮其影響力,使員工從內心認同有形文化,并自覺踐行有形文化。有形文化的落地不僅需要員工有強烈的自覺意識,也需要企業建立外部考核強化機制,及時對員工執行行為進行糾偏,確保有形文化執行到位。
第二,在無形文化深化提煉,并外化為新的有形文化的過程中要“活”。一是機制靈活。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探索發展的過程,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會不斷開創、發現新的經驗、心得、做法,要及時予以總結提煉,并形成新的有形文化,從而完善企業文化創新機制。二是方式靈活。要善于挖掘企業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通過對他們的宣傳報道,進而發現企業內部潛藏的文化閃光點,將員工自身踐行的信條上升為企業倡行的精神、宗旨,不斷豐富企業有形文化的內涵。三是理念靈活。企業要通過創建學習型組織,努力培育企業內部強烈的學習文化,樹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學習理念,形成比學趕幫的氛圍,不斷發展企業精神。
上和下:企業文化之領導與草根
企業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領導者經營管理思想的體現,領導者既是企業文化的源泉,也是企業文化建設最重要的支撐和推手。領導文化通過提煉,上升為企業使命、核心價值觀、企業宗旨、戰略目標、企業愿景、規章制度、行為規范等,并通過完整的管理制度體系來執行。然而管理制度在體系上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在影響力上也無法做到人人俱從,這就為草根文化提供了生存空間。草根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特定的范圍內發揮著特別的作用。與領導文化相比,草根文化雖然影響面窄,但有著更高的參與度,對員工有著更強的影響力。而有些企業的文化建設執行力不強,往往就是過于強調自上而下的領導文化,忽視了草根文化的積極作用。
所以,企業文化建設不僅要重視領導的引領作用,也要充分調動員工參與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領導文化的主導作用,另~方面也要充分發揮草根文化的積極作用,上與下的互補要“通”。
第一,草根文化要貫通領導文化的思想與精神。領導文化是企業發展戰略、核心價值理念的體現,草根文化要作用于企業發展,就必須要融會貫通領導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一是領導文化要穩定、強化。領導文化是企業經營管理者思想理念的體現,要具有一定時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否則領導文化將失去其權威性,容易讓草根文化無所適從,員工思想意識混亂。此外,要加強領導文化的貫徹執行力度,通過制定詳細的企業文化落地工程,持續廣泛地開展企業文化宣傳工作,以多種形式普及企業文化知識,讓員工知曉、認同、內化、執行。二是要加強對草根文化的引導塑造。草根文化所形成的認識可能是基于短期的、微觀的層面,無法從戰略長遠高度思考企業經營發展問題,因而領導文化要加強對草根文化的引導與糾偏,用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經營宗旨來引導、塑造草根文化。
第二,領導文化可變通為草根文化的形式與內容。一是領導文化可轉變為草根文化。文化的形式與內容影響其執行效果,~方面領導文化受制于抽象的理念、正式的形式、文本的內容等因素,不容易激發員工學習貫徹的積極性;另~方面,員工受制于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專業知識、年齡性別等因素,對領導文化的認知理解存在差異,極大地影響領導文化執行的效果。而草根文化則以通俗易懂的內容、膾炙人口的形式、時尚流行的元素對員工思想行為發揮著極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為增強領導文化的執行力度,在形式和內容上可做適當調整,轉化為員工喜聞樂見的草根文化,將原本抽象、正式、文本的口號、標語、準則,轉化為易讀、易看、易懂的動畫、視頻、音樂、順口溜、論壇、微博等,使領導文化更易深入人心。二是領導文化可吸收草根文化。草根文化的形成有著其自身的土壤及空間,它反映的是基層員工,尤其是一線員工如何看待企業經營發展。一線員工直接接觸設備、客戶,更為熟悉企業基本情況,更能了解掌握顧客需求,他們的意見和想法能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新的思路,因而領導文化要對草根文化持包容態度,愿意傾聽基層員工的聲音,從草根文化中發掘汲取有利于企業發展的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