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娜塔麗·波曼主演的美國電影《黑天鵝》,講述了一個有關芭蕾舞的超自然驚悚故事。雖然這部電影表達的是一個人具有兩面性的主題,但片中的一個關鍵詞甚至主線卻是“角色”:從“他要讓我演更多角色”(機會),到“不要讓角色毀了你”(勸告);從“這是我的角色”(競爭),到“我是完美的”(謝幕)。伴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在翩翩起舞的表象下,給人以“角色”問題的思考。
人們常說:人生如戲,生活是沒有彩排的現(xiàn)場直播。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歷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盡管如此,最為關鍵的往往在于對自身角色定位的準確把握。誠如蘇格拉底所言:人啊,認識你自己。此言雖樸實無華,但飽含哲理思辨。畢竟,一個人唯有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擁有的潛力有著清醒的認識,才有可能爭取更多、更大的機會。否則,角色錯位后的必然結局是勞而無功,蹉跎歲月。
以《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等著作飲譽世界文壇的海明威,少年時代的夢想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一個職業(yè)拳擊手。但當他第一次走上競技場,就被別人擊倒后,他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成為一流的拳擊手,于是,毅然退出了這項運動,專心致志地為當一個優(yōu)秀作家而努力,直至自己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天下的事情無獨有偶,被譽為中國企業(yè)家領袖的任正非也是如此。從部隊轉業(yè)到深圳后,任正非當年的最初夢想是做一個技術專家。但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技術水平已經落后于整個時代時,便籌集2萬元人民幣的資金,創(chuàng)建了華為有限公司,并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企業(yè)管理上。經過近25年的經營和競爭,“華為”一躍成為國際化的大型企業(yè)。從此,中國少了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但出現(xiàn)了一個能與世界通信行業(yè)抗衡的企業(yè)家。
古往今來,“立大事者”總能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發(fā):人生的角色并非會貼上一成不變的永久標簽,唯有順勢而為地找到適合自己夢想的坐標,方能進發(fā)向上的能量。
當然,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平凡而普通的老百姓,一輩子都可能在默默無聞中度過。但只要你擁有人生,就必然會擁有角色。把自己平凡的角色演好,同樣能夠贏得社會的認同和尊重。
香港大學每年新生都要學習宿舍之歌。其中有一句“大學堂有三寶,旋轉銅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這個“三嫂”名叫袁蘇妹,是一個只會寫5個字的普通女性,在港大工作44年,她做過助理廚師和宿舍服務員。在學生熬夜苦讀時,她煲一罐蓮子雞湯給他們補腦;當學生高燒生病時,她煎一碗涼茶讓學生“茶到病除”……這些細微的關愛,讓學生們滿懷深情地說,“三嫂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四十多年如一日地為學生做飯、掃地,正是這樣一種默默地堅守,讓平凡不再平凡,普通不再普通。2010年,港大授予袁蘇妹“榮譽院士”,表彰她“對高等教育做出獨特的貢獻,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大學堂仔的生命”。
做好自己,影響別人。無論是社會精英,還是普通百姓,總有一個角色值得你擁有。人生在前行,角色緊跟隨,它如同你的影子,又好像是你的光陰?!皺C會”、“勸告”、“競爭”、“謝幕”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構成了我們人生大戲的波瀾壯闊。在茫茫人海中,一個有定力認清自己、有能力選定方向、有毅力堅持目標的人,或許正是那個最有可能把自己的角色演繹得完美、步入最高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