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投資人和創造者,不會心急火燎地去趕制目前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的產品,他們會考慮下一波或者下下波的流行趣味。更有根性的人,索性埋頭燒冷灶,然后某一天一鳴驚人
看介紹某電視節新劇的文章,作者把自己認為值得一看、正在拍攝的新劇及其檔期推介了一番后,很自信地得出兩個“結論”:一、內地劇集的賣點,正從拼陣容轉向拼制作;二、下半年古裝劇開始回暖。
也許是因為看得太多,我現在對這類“大仙”式的、似是而非的預測,基本不太信服。影視業從來就是個拼人氣的行業,誰見過哪部精品只搞重頭制作,不去請明星領銜的?宣布“拼人氣的時代”過去,為時尚早。而制作精良也不只是說說:一要巨資,二要技術人才,三要精益求精的精神。這三個元素,姑且不說現在投資影視的還是可憐巴巴集資的中小老板們居多;光是人才和精神,便都是國內影視制作上的短板。什么時候能補上這方面的課,還都是一個問題。
觀眾的興趣,歷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有時尚的原因,也有社會熱點的吸引,還有審美疲勞的影響。說古裝劇下半年“回暖”,其實從未冷過,否則上半年的《甄繯傳》便無法解釋了。但業內人士也好、記者和娛評人也好,未必就能灑脫地看待這一切。許多刻意的規律、分析、結論和調查,也都是在這種背景下做出來的。考察文藝作品這一層,“數據控”式的做派,只適合做總結,不適合前瞻,因為每個時期口碑方面的新高作品,出來時都有偶然性。而各行業的誤區就在于:大家把復制偶然性,當作了“規律”和“可以觸摸的必然”。
我現在只要聽到做影視的朋友跟我抱怨沒有好本子,或叮囑幫忙推薦的話,就趕緊說服自己“冷血”地掉轉話題。因為凡跟人這樣抱怨的人,都是拿克隆偶然當必然追求的主兒。也許就在他跟你抱怨沒有好本子的那個上午,幾部很有潛力的劇集大綱,剛剛從他老人家的手頭流失走,理由照例是——這個戲不好拍,那個戲沖突性不足……而它們如果到了韓國電視劇導演手里,很可能每一部都是打入中國央視八套海外劇場的種子選手。兩國的工作區別只在于:我們在尋找成功的描紅公式,而人家在想著怎樣在不脫離生活邏輯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與眾不同。
“市場大仙”的本質是經驗主義。而經驗主義,歷來是審美疲勞的首席受害者。聰明的投資人和創造者,不會心急火燎地去趕制目前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的產品,他們會考慮下一波或者下下波的流行趣味。更有根性的人,索性埋頭燒冷灶,然后某一天一鳴驚人,成為眾傻子可望而不可即的榜樣。這些道理,其實每個人都是懂的。但問題是每個人,都不太相信自己是眾傻子中的一員。可悲嗎?倒也不可悲。“可悲的是這苦難的輪回。”多年前,一個叫鄭鈞的歌手這樣唱過。他唱的是人生。但誰又能說,娛樂業是人生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