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高度重視技術團隊,依托互聯網開放平臺與移動互聯網智能應用環境,將電視臺的資源與品牌,具化為裝機量巨大的技術與產品,恐怕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雖然虎頭蛇尾,雖然已確定是心照不宣的默契炒作,但這次電子商務“蘇東”大戰,還是成功演變成一場全網狂歡。
8月14日,戰爭照例從微博打響。10時21分,京東商城老大劉強東發出“約價微博”——“京東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從今天起,京東所有大家電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接下來,@劉強東和@蘇寧易購李斌在微博上你來我往、狠話迭出,并劃出8月15日9:00的起跑線,比價無底線、只比對方低。
一時間,各路“神仙”紛紛出場。最終,驚動商務部出面表態,使這場大戰很可能升級為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分水嶺。對傳統媒體與媒介從業者來說,這是一次很好的實戰案例,如何認識、理解、把握互聯網,可以從如下幾點展開思考——
一看數據。劉強東發布“約價微博”的12小時之內,僅新浪微博平臺,關于此事的原創微博、評論和轉發,累積高達5900萬條,熱度不讓倫敦奧運;8月15日大戰當日,原本線上業務平平的蘇寧易購,獨立訪客同比增加10倍、PV增加12倍、銷售規模翻了10倍。
為何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社交網絡,先后成為全球互聯網三個時代的旗手?就因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是最有效的網絡流量經營平臺。而流量經營的單位成本,也沿著時間軸依次遞減。門戶網站時代,商家需要通過網絡廣告、軟文或專題頁面帶來流量;搜索引擎時代,則需要購買競價排名的關鍵詞;社交網絡時代,如果你的老板是個微博千萬粉絲的大號,恭喜你!除了系統策劃與完美創意的軟成本,企業硬廣投入的成本,基本可以省了。
這就是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的傳播效應升級。其實質,是從人與信息互動的網絡架構,過渡到人與人互動的網絡架構。這樣的嬗變,理論上對所有依靠廣告為生的媒體來說,都是滅頂之災;而對所有依靠用戶直接付費的前向商業模式來說,如電子商務,都是一個好事——導入用戶的成本越低、聚合用戶的規模越快,付費的可能性就越高。
電視行業,尤其中國的電視行業,長久以來幾乎完全依靠廣告生存。前向收費的模式探索,在付費頻道上屢屢碰壁,但在電視購物上還算略有建樹——能不能把熱炒但無法實現商業落地的“社交電視”,與電視購物緊密結合起來,彼此基因滲透?恐怕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二看工具。伴隨著“蘇東大戰”的行進,各類在線比價工具一夜間更加火爆。一淘網,專業的購物搜索比價引擎,端出電商價格大戰獎牌榜;奇虎360,連夜升級專款360比價瀏覽器;各種APP開發者,迅疾做出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比價應用——互聯網的超高效率,再一次提醒我們,網絡是技術商業,技術是互聯網商業模式衍生的基礎。
網臺聯動,今天已成為業界普遍接受的共贏生態模型。但是,如果僅僅滿足于憑借優質內容和強勢媒體品牌與互聯網服務商進行傳播對接,那么當后者的內容儲備與品牌號召力成長到更高階段的時候,電視臺就會發現手中無牌可打——能不能高度重視技術團隊,依托互聯網開放平臺與移動互聯網智能應用環境,將電視臺的資源與品牌,具化為裝機量巨大的技術與產品,恐怕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