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影市場“保護月”即將告一段落,上半年節節敗退的國產片總算逮住機會緩過些勁兒來,《畫皮II》刷新了國片賣座紀錄,《聽風者》《搜索》《四大名捕》等幾位本土種子選手也打出了意料之中的水平。
“保護月”之后將上演空前激烈的好萊塢大片對決——兩部超級英雄大片《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和《超凡蜘蛛俠》將于8月27日在國內上映;福克斯的3D“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則把檔期定為9月2日。
未來中國電影如何應對好萊塢的挑戰?應該說“保護月”的策略值得肯定—— 一方面空出相當長的一段檔期專門留給國產片,另一方面則把多部進口分賬大片集中排映,以提高市場生產力。實際上,今年前半段好萊塢大片的強勢正是得益于排片上的寬松,2012年上半年每月都有兩三部好萊塢大片上映,每部片子在市場上最少有兩周發揮空間。而進入7月后差不到只有一部《冰川時代4》用掉了分賬大片的配額,該片主攻的還是3D市場,而暑期的幾部好萊塢大片則被集中擺到8月底9月初。
這樣有針對的不均勻排片等于是把內地的電影市場分成了兩塊:國產片對國產片,進口片對進口片,這也就減弱了配額增加對本地電影產業的直接沖擊。應該說這一策略是符合目前中國電影現狀的,希望在未來也能得到進一步鞏固——無論能否以成文的形式呈現。或許有人說這勝之不武,但現實真沒辦法,誰叫咱拿棍子的得對付個拿槍的呢。
市場策略有了思路,現在就得看國片自己能否爭氣了。倆月下來,國產片在數據上的劣勢大為緩解,畢竟《畫皮II》一家就7個億。一方面這當然是好事,畢竟為國產電影穩住了陣腳,但另一方面,目前國內影市單靠少數大片撐場的局面仍未改變。長遠來看,僅僅依靠大片終究難與好萊塢抗衡。一方面別人的大片更“大”;另一方面,隨著市場整體進一步開放,尤其是合拍深入發展,大片反而更容易被滲透——對于少數大導演和大制片人,好萊塢的“統戰”能力向來都很強。正如之前黃建新導演聊到的,“你在國內拍一部戲掙幾十萬人民幣,在好萊塢拍一部能掙幾百萬美金,而且別人能把片子發到全世界,你要人怎么選?”
另一方面,中國電影目前的痼疾是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實際盈利能力太低。從這兩個月的情況看,票房總量雖然上去了,但真正掙錢的電影還是少數。其實對于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而言,一家掙得再多,不如大家都掙一點。我覺得當下更值得看重和欣喜的也還是《痞子英雄之全面開戰》《筆仙》《我愛灰太狼》這些能夠成功賣到5000萬以上的中小成本。實際上,像《第一次》這樣的電影能夠賣到三四千萬的話,就已有很大的經營和盈利空間,只可惜現在像這樣的中小片還是太少了些。
當然,不管怎么說,七八月的“保護”還是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苗頭,也多少平衡了各方利益——終端的熱度和增速得到了維持,國產片得到市場空間,進口片則有了更多進入的機會。對于觀眾來說選擇也更多了,蝙蝠俠、蜘蛛俠和異形的前后腳首映肯定將成為影迷們的盛事,反正我現在已經在琢磨什么時候找個IMAX影院把三片一口氣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