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會在時尚雜志看到諸如此類的咒語式專題——“如果28歲前你就知道”“女人25歲前必須知道的十個真理”等,“力透紙背”的分明是編輯們一副以過來人身份感嘆青春充滿遺憾的悵惘。因此,“重走青春”便是一個最美好的假設了——有多少人希望與青春再度有染?如果世間真有這樣的假設,你會如何選擇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并做出最重要的決定?
《北京青年》將整部電視劇以“重走青春”作為主題概念進行包裝與推廣,講述了土生土長在北京的四個堂兄弟何東、何西、何南與何北在青春末尾放下固有生活中已知的一切,重走青春路,在遠方尋找未知的自己并改變人生軌跡的故事。
從趙寶剛給四兄弟起的東西南北的名字中隱約可見,他是用這四兄弟來代指整個“80后”一代。四兄弟的職業身份,也大致涵蓋了“80后”各大重要構成群體。老大何東是有穩定收入的公務員,為仕途奔波;老二何西是代言小資階層的醫生;老三何南是海歸;老四何北是類似小混混的草根代表。
趙寶剛眼中的“北京青年”是迷惘的一代,如果青春三部曲的《奮斗》是在展示迷惘,《我的青春》是在剖析迷惘,那么《北京青年》則是認清迷惘并試圖打破束縛。
在前10集中何家四兄弟演繹的青春路,充滿刺激、驚險和各種不負責任,這也成為他們尋找激情的理由,他們以為自己丟失的是青春,實際是負不起現實責任的消極逃避。
但是,看完全劇你便知道出走并不意味著不回頭,放棄未婚妻的何東最終浪子回頭;欲拒還迎的愛情被動者丁香終于打開了心扉;選擇不表白的何南終是說出了心里話;而整天吵架卻情感最穩的何北唐嬌也放下了浮躁心態,明了金錢應是自己踏實掙來的。
中國人固有的傳統觀念是“父母在,不遠游”,“重走青春”思想頗有些挑戰傳統價值觀的意味。也有人質疑該劇有“高富帥裝屌絲”之嫌,因為片中主角們是揣著銀行卡在重走青春。這其實要怪整體劇情就是言情色彩大于勵志色彩,而諸如“百元生存”這樣的游戲有些過少。
其實,你大可以將“重走青春”看成一場行為藝術,它的做法離我們很遠,但理念卻實實在在,表現的是一代青年人的心理真實、思維方式上的真實,這一點非常可貴。甚至,我認為這是趙寶剛青春系列中最尊重真實與最接地氣的一部。
結構方面,《北京青年》不再局限于用一城一地來表現青春歷程,而是用一條類似旅游的行進路線來串聯年輕人在不同地域的經歷。正是在這種游歷中,九個年輕人一路風雨,幾許真情,情感共振。令人相信,除了茍且,還有遠方。而到最后,你還是會愛上這不完美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