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不代表整體市場情況
北京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王長田
今年的暑期檔不溫不火,有人歸結為國產影片“不給力”。其實電影市場是可持續的,不應該用某一個檔期來做整體評判,而應該從全年、甚至是兩三年的整體表現判斷,這樣才能得出一個相對準確的結論。下半年有很多國產大片陸續上映,這樣從全年來看,其實國產電影的競爭力仍然不弱。
華語電影的復蘇時間比較短,尚不能與好萊塢電影全面競爭,尤其是今年年初突然增加了進口片份額,讓整個行業都有些措手不及。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對國產電影進行適當的政策傾斜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與好萊塢電影的正面競爭。作為制片方要努力提高影片制作水準,從創意、劇本、拍攝、制作等方面進行提高。這兩年國產電影進步很快,速度幾乎是其他國家的幾倍,也涌現出了不少精良制作,我們沒有必要過度憂慮。
不可否認,國產電影與好萊塢電影在技術層面存在很大差距。這是由市場容量決定的:好萊塢電影覆蓋全球市場,才敢投以巨資;國產影片絕大多數只針對本土市場,投入巨資很難收回成本。而且國內的電影制作和國內電影人看問題的角度也與國際存在很大差異,電影產業化程度也不夠成熟,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也存在差距,謀求全球市場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電影需要時間,在特定階段就要尋求相應的生存方式,擁有多大市場就因地制宜地進行相應規模的投資。
光線影業出品發行的《四大名捕》在暑期檔的表現令人滿意。這主要由于影片的原著小說具有一定品牌基礎,影片商業性也比較強,故事情節編排、制作、演員等各方面都比較平衡,與其投資規模相匹配。《四大名捕》上映之前我們就已經預計到了其市場表現,所以很早就開始籌劃續集,目前后兩部均在計劃中。
暑期是驚悚片的好檔期
福建恒業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輝
除了動畫影片,驚悚類電影也適合在暑期上映。驚悚電影面對的觀眾主要是15-25歲的學生群體。暑期檔學生最有空閑,也最容易聚集在一起看電影。去年的《孤島驚魂》,今年的《筆仙驚魂》和《筆仙》票房都不錯。
在國內,驚悚電影的觀眾主要有三類:一是初高中學生群體。他們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去影院看驚悚片通常是為了尋求刺激,或者證明自己的膽量。第二類是大學生和剛剛進入社會不久的白領。這其中情侶很多,而且大多是女生帶動男生。第三類是喜愛恐怖片的固定人群,沒有年齡限制。這三部分人群當中,學生觀眾占了很大比例。這也是暑期檔恐怖電影能夠取得較高票房的原因之一。此外,今年《筆仙》6000多萬元的票房成績,除了得益于暑期檔,還在于同期缺乏有影響力的強片上映。正常來講,其票房應該在4000萬元左右。
除了暑期檔,清明節、萬圣節也是恐怖片的好檔期。《繡花鞋》就選擇在清明檔期上映,4500萬元的票房實屬可嘉。這兩年福建恒業還創造了“恐怖賀歲”,即在賀歲檔上映恐怖電影,《午夜出租車》和《午夜心跳》就是典型案例,效果都不錯。所以我們也可以為恐怖電影創造檔期。
檔期需要運作和培養,觀眾同樣需要運作和培養。根據今年暑期的市場情況,很多人擔心觀影人次的增長趕不上銀幕數量的增長,其實沒必要過分憂慮。國內基于新型多廳數字影院而培育起的觀影方式近幾年才形成,現在看電影的都是年輕人。10年之后,當這群年輕人成為中年人,依舊會看電影,新的年輕人又會出現。觀眾總量會一代一代不斷遞增。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規范票價、提高影片質量培養全民觀影習慣。
此外,國家相關部門對國產電影進行一定的政策傾斜非常必要。因為目前國產影片的制作水平確實無法與好萊塢電影全面競爭,如果國產電影一味被進口影片搶占市場、擠壓票房份額,制片方就不再有信心繼續投資,這將對國產電影造成極大傷害。但相關扶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最好提前告知并相對明朗。比如這個暑期本來是國產電影的好檔期,但許多片方之前并未意識到,造成一批國產大片都擠壓在市場空間狹小的國慶檔,相互分流票房;而七八月份兩個月的市場反而由于缺乏強片上映,放映時空并沒有得到充分釋放。
國產電影應控制數量、提高質量
上海聯和電影院線副總經理 吳鶴滬
去年的暑期檔非常火爆,主要緣于幾部好萊塢大片的相繼上映,比如5月底的《功夫熊貓2》,7月份的《變形金剛3》,8月份的《哈利·波特7(下)》和9月份的《藍精靈》。今年的的暑期檔卻有點奇怪。7月27日《冰川時代4:大陸漂移》和《老雷斯的故事》兩部好萊塢動畫片同日上映;8月27日“雙俠”又同天上映。可能電影發行方這么做的初衷是好的,但效果不理想。
6月底7月初,在沒有好萊塢大片的日子里,《畫皮Ⅱ》一舉拿下了7億多元票房,國產電影徹底“揚眉吐氣了一把”。但在后面沒有《畫皮Ⅱ》的日子里,其他國產影片卻沒有一部出類拔萃,票房最高的依然是好萊塢的《冰川時代4》。《搜索》《聽風者》《消失的子彈》只能說是“矮中取長”,反而是《冰川時代4》在市場缺乏同類影片的饑渴狀態下,爆發力更加強勁。8月27日的“雙俠”上映,和9月初《普羅米修斯》《敢死隊2》紛紛開畫,由此可以看到今年暑期檔將上演“最后的瘋狂”。對很多國產影片來說,質量短板讓他們成為“扶不起的劉阿斗”——雖有足夠的放映空間,卻無法產生應有的票房成績。
這一方面需要反思如何能夠在符合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向國產影片實施一定政策傾斜,另一方面也要呼吁有關部門盡快“踩剎車”,控制數量,提高質量。影片的質量可以替代數量,一部《冰川時代4》,過了“滿月期”仍舊在放映,而且在上海聯和院線的場均人次依舊最高。反過來數量卻代替不了質量,“七夕”一天有5部影片同時上映,卻仍舊“回天無術”。
8月15日,今年的票房總量突破了100億元,這一方面緣于銀幕數量增長;另一方面也緣于好萊塢影片數量的增加,這在今年的第二季度表現得特別明顯。4月10日上映的3D版《泰坦尼克號》,4月18日和5月5日相繼開畫的《超級戰艦》《復仇者聯盟》均取得了較高票房。而且每部大片之間都有1-2周的市場空間,這才是合理的排片。七八月份國產電影擁有充足的放映空間,但在放映場次較去年大幅提高的前提下,票房卻與去年基本持平,這值得我們反思。
另外,暑期檔是動畫電影的“黃金檔期”,正因如此,今年眾多的動畫電影都“擠”在了暑期上映。我統計了一下上海聯和電影院線今年以來上映動畫電影的數量:前5個月一共6部,6月份一下飆升到9部,七八月份11部。實際上僅兩三個月時長的暑期檔并沒有足夠空間容納如此眾多的動畫電影,觀眾人次也無法支撐起20部動畫片。動畫電影可以考慮“長線放映”,周一到周五減少場次,周末增加場次,并加長放映周期,可能市場效果會更好。
國產電影要進一步尋求本土化
影評人 張小北
從票房角度講,今年暑期檔是因為有市場號召力的國產電影不夠多,才造成了暑期檔整體市場遇冷。其實對國產電影最好的扶植應是政策和產業兩方面的支持。《畫皮Ⅱ》如果不是在這樣一個特殊檔期,肯定無法取得目前的票房成績。但這樣做雖然短期之內可以拉動國產電影的票房份額,實際上對自身不夠強大的國產電影來說是一種“溺愛”,長遠來看并不利于整個電影市場的良性運轉。
國產電影面對好萊塢的沖擊,惟一的機會就在于中國電影人更加了解本土觀眾的內心情感,可以拍出更加本土化的影片,這是國產電影與好萊塢競爭的取勝之道。在技術上,我們和好萊塢相差的不是幾年,而是存在“代差”。如果我們不能把這條渠道打開做更多探索,就會迫使越來越多的國產電影擠在一條越來越狹窄的道路上。比如驚悚片、古裝片,即使像《畫皮Ⅱ》這樣規模的古裝電影其實也只有2000萬美元投資而已。2000萬美元如何與上億投資的好萊塢影片比拼視聽方面的沖擊力呢?我們必須尋求內心情感的表達,這一點是有東西方文化壁壘的,也是好萊塢電影無法做到的。
要進一步做到本土化、表達中國觀眾的內心情感;另一方面,中國電影人要在影片的制作水準方面加大提升力度,質量問題就是質量問題,沒有其他借口。
此外,現在電影市場檔期“撞車”越來越嚴重,一方面說明中國的銀幕數量依然不足,雖然目前已經突破1萬塊,但與13億人口的市場容量相比還具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每周都有多部甚至七八部電影扎堆上映,但這些影片很多并不全是觀眾喜歡的影片。諸多電視電影水平的影片在影院上映,數量雖多,但對觀眾來說沒有實際意義。控制數量、提高質量不應由政策調控,而應該由市場調節,由觀眾拿著手中的電影票去選擇。現在電影市場上有很多粗制濫造的產品,當有一兩家電影公司因為這樣的產品倒閉了,才會成為標志性事件,會真正影響到其他從業者,從而改變影片數量眾多但質量不高的現狀。
中國電影商業化至今,大概10年時間,從開始的小作坊到如今向產業化邁進,藝術和技術都需要時間來逐步完善。今年根據WTO協議,進口電影的引進份額又增加了,我們該何去何從?作為電影人能夠做的只有正視現實,努力尋找機會,提高自身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