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8月30日,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開幕。
隨著新任藝術總監及其團隊的上任,本屆威尼斯在選片、版塊設置等各方面都有了不同以往的氣象:歐洲重新成為重點,而以往備受威尼斯禮遇的華語電影則受到冷落。
雖然主辦方今年大力求新求變,但相比往年,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無論星光、關注還是話題性,似乎都有所下降,其與多倫多、羅馬電影節等歐洲內外競爭對手的關系也在發生著變化。
威尼斯這個歷史最為悠久的國際電影節能否延續輝煌,仍籠罩在一片迷霧中。
威尼斯的2012
威尼斯電影節的新任藝術總監阿爾貝托·巴貝拉(Alberto Barbera)其實是電影節的老熟人——1998年-2011年巴貝拉曾掌舵過威尼斯三年,電影節的“地平線”(Horizon)單元就是他在2001年創辦的。
相比往年,本屆威尼斯最大變化在于板塊設置,特別是第一次設置了交易市場。此前,威尼斯是現有國際大型電影節中惟一沒有市場環節的。今年,共有980多位客戶注冊了電影節的市場,其中包括約250位國際買家和50家銷售代理公司。不過,新開辦的威尼斯市場似乎熱度還是不夠,開幕幾天后傳出的消息也不多,只有特倫斯·馬力克(Terence Malick)的《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若松孝二的《千年的愉樂》等少數幾部新片達成了賣片交易,看來大多數公司還是要把交易發布留到稍晚舉辦的多倫多電影節。
今年的電影節強化了與新媒體的互動。入圍活動的一些影片將被推到網上,以付費點播形式提供給影院之外的觀眾。
新人扶持方面,威尼斯今年與時尚品牌GUCCI合作創辦了“Biennale College”項目,旨在幫助新人完成長片處女作創作。該項目持續時間長達一年,涵蓋了影片從劇本到發行的整個階段,這些影片的發行也會很倚重互聯網。
排片方面,同樣出現了明顯變化。巴貝拉今年年初正式上任后也一再表示,他不認同當前電影節越做越大的趨勢,他強調威尼斯的選片方向是“更緊湊”,“電影節的呈現要有選擇性”。之前的消息稱本屆威尼斯的競賽片不會超過20部,最終結果確實如此,只有18部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本屆電影節整體的選片數量也有所下降,去年威尼斯各單元入圍電影中有65部是全球首映,今年這一數據下降至了50部。
威尼斯的“瘦身”戰略是有傳統的,電影節前任藝術總監馬可·穆勒(Marco Mueller)當年上任后的一大舉措就是減少獎項數量,以重新提高獎項的含金量。
雖然選片規??s小了,不過從片單上看,今年電影節的影片質量還算交代得過去。角逐金獅獎的選手中有不少成名宿將,比如去年奪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馬力克,備受歐洲青睞的美國資深大導演布萊恩·德·帕爾馬(Brian De Palma),近幾年聲名看漲的法國導演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也是奪標熱門,意大利方面也有馬可·貝羅奇奧(Marco Bellocchio)這樣的老將出馬。
亞洲方面,今年爭奪金獅的幾位都是威尼斯的熟面孔——日本的北野武、韓國的金基德和菲律賓的門多薩(Brillant Mendoza),他們最初都是從威尼斯走向全球的。本屆電影節開幕片《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的印度女導演米拉·奈爾(Mira Nair),對威尼斯也不陌生,她2001年曾憑《季風婚禮》(Monsoon Wedding) 奪得金獅獎。
就地域偏向而言,威尼斯也出現了重大調整:南美、非洲今年被忽視,亞洲電影重新成為配角,電影節選片重心再度放回歐洲——無論競賽還是非競賽單元,歐洲電影都占據了大多數名額。
即便如此,最受外界關注的入圍新片主要還是來自美國,好萊塢照例為威尼斯貢獻了最受關注的話題作品與最主要的明星:馬力克的新作《通往仙境》群星云集,《不顧一切 》(At Any Price)、《春假》(Spring Breakers)則分別有扎克·埃夫?。╖ac Efron)、詹姆斯·弗蘭科(James Franco)兩位新生代帥哥領銜,后者主演的另一部新片《冰人》(The Iceman)也入圍了展映單元;美國女演員瑞切爾·麥克亞當斯(Rachel McAdams)也有《激情》(Passion)、《通往仙境》兩片入圍競賽單元。
今年參與威尼斯各單元的美國電影總共有11部之多,其中4部將角逐金獅大獎。其中最受注目的項目當屬著名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的新片《大師》(The Master)。
雖然之前只執導過5部電影,但安德森已得到過柏林金熊獎和戛納的最佳導演獎,這次來到水城有望完成在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大滿貫”。
宗教題材、采用70mm膠片拍攝的《大師》,也是明年奧斯卡的熱門“種子”之一。該片9月1日在威尼斯的亮相非常成功,贏得了全球媒體的熱烈關注,映后反響直追安德森的上一部作品《血色將至》(There Will Be Blood)?!洞髱煛返陌l行商韋恩斯坦影業(the Weinstein Co.)已決定于9月14日在北美藝術院線推出該片。
相比競賽單元,今年威尼斯在排片上的努力和變化很大程度上還是體現在“地平線”等其他單元。本屆“地平線”有18部劇情長片入圍,此外還包括相當數量的短片和紀錄片。
本屆電影節還首次舉辦了獨立運營的“威尼斯之日”(Venice Days),其定位比較接近戛納現有的“導演雙周”(Directors' Fortnight)。
“變臉”幕后
不可否認,重裝上陣后的威尼斯在板塊設置上顯得更全面,但也不難發現,本屆電影節在個性和新意上有明顯不足。
以今年新設的交易市場為例。一方面,這一環節現在幾乎每個國際電影節都有,另一方面,雖然自認為是暑期后首個全球性電影交易市場,但由于在舉辦時間上無比接近多倫多電影節,而后者作為全球最重要電影市場之一的地位已無法撼動,因此威尼斯新做這樣一個市場其實沒有太大意義。之前,電影節掌門人巴貝拉也承認威尼斯開辦市場是一個“賭博”,主要目的是為了吸引那些沒有片子入選電影節的企業,“不然他們就直接去多倫多了”。
對于首屆市場環節,巴貝拉認為:“成績雖不算大,但已高于我們的預期。”從中也可見主辦方對市場板塊的期待其實相當有限。
此外,嚴格而言,本屆威尼斯的排片依然令人失望,尤其是競賽單元的排片,審美與戛納、柏林如出一轍。老牌國際影評人Derek Elley就認為今年威尼斯的排片“懶惰,無出預期”。從最終的競賽片單中也能看到幕后太多的妥協與調和,威尼斯相比戛納的號召力弱勢也顯得更明顯——其中最著名的幾位導演恐怕都是因為錯過了戛納才來到威尼斯的,例如來自亞洲的北野武、金基德和門多薩。
就美國而言,雖然威尼斯對于志在沖奧的文藝型電影來說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如今這里已經不再能吸引好萊塢商業大片,比如《云圖》(Cloud Atlas)、《環形使者》(Looper)等項目就都放棄了威尼斯,而直接選擇了更接近北美市場的多倫多。即便是最終來了威尼斯的影片也顯得有些心不在焉,例如《通往仙境》之前就因為導演、明星紛紛缺席水城而引起一些媒體的不滿。
其他單元,雖然本屆威尼斯在新人、文化推介上著力甚多,但實際成效恐難言理想。
例如今年重組的“地平線”,旨在強化對新人和一些更邊緣電影的推介,但該單元今年的選片吸引力不足,且片目給人以混亂之感。經過了人員大變動之后,威尼斯的新團隊總體上學院派味道更重,例如巴貝拉本人就曾多年擔任位于都林的意大利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而目前負責中國等東北亞地區事宜的高級顧問Elena Pollacchi,也是來自意大利本地的電影學院,曾一度負責過威尼斯的“國際影評人周”(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單元。主要團隊的學院派氣氛已經影響到了威尼斯的選片。
自身改革并未出現立竿見影的成效,但內外競爭卻在進一步激化。
在意大利本土,新生的羅馬電影節正在摩拳擦掌。相比威尼斯,羅馬在資源方面似乎更有優勢—— 去年羅馬電影節的預算是1200萬美元,70%來自贊助商;威尼斯的預算只有約1000萬美元。今年羅馬電影節請到了威尼斯的前任總監穆勒掌舵,目前似乎已經拉到了不少重量級新片,例如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的西部片《解放的迪亞哥》(Django Unchained)日前就傳出消息說將助陣羅馬。此外,年底舉辦的羅馬電影節在時間上也很接近中國內地的賀歲檔,加上穆勒與中國電影一貫的密切關系,華語大片也很可能在羅馬扮演重要角色。
多倫多電影節方面,威尼斯近幾年與多倫多似乎在漸漸轉變為某種合作關系。之前的發布會上,巴貝拉稱多倫多為“伙伴”,他對后者近幾年的發展表示了欽佩。
威尼斯每年的選片至多數十部,而偏于市場的多倫多每年可容納數百部電影。從今年多倫多的選片看,其層次與豐富度確實是威尼斯難以比擬的,而就視野的敏銳和活力而言,本屆多倫多的選片也非常成功。
相比歐洲三大電影節,多倫多最大的魅力來自更高的開放性與市場接近度。已于9月6日開幕的第37屆多倫多電影節吸引了全球眾多影片參加,其中包括很多“三大”的選片。今年威尼斯片單中的不少名導作品都參加了多倫多,包括《大師》《通往仙境》《不顧一切》《激情》《極道非惡2》和《圣殤》。來自戛納電影節的新片也有不少,例如《在霧中》(In the Fog)、《湄公酒店》(Mekong Hotel)、《送報童》(The Paperboy)和《銹與骨》(Rust and Bone)。
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完全片單
開幕片(不參賽)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美國/卡塔爾)
閉幕片(不參賽)
《笑面人》
?。↙'Homme Qui Rit,法國/捷克)
競賽單元
《大師》(The Master,美國)
《空中之物》
(Something in the Air,法國)
《超級明星》
?。⊿uperstar,法國/比利時)"
《激情》(Passion ,法國/德國)
《第五季節》(La Cinquieme Saison,比利時/法國/荷蘭)
《沉睡的美人》
?。―ormant Beauty,意大利/法國)
《國與子》
?。‥ Stato Il Figlio,意大利/法國)
《特殊的日子》
(Un Giorno Speciale,意大利)
《惠靈頓之線》
?。↙inhas De Wellington,葡萄牙/法國)
《天堂:信仰》
?。≒aradise: Faith,奧地利/法國/德國)
《背叛》(Betrayal,俄羅斯)
《不惜一切》
?。ˋt Any Price,美國/英國)
《春假》(Spring Breakers,美國)
《通往仙境》
(To the Wonder,美國)
《填補空白》
?。‵ill the Void,以色列)
《圣殤》(Pieta,韓國)
《極惡非道2》
(Outrage Beyond,日本)
《子宮》
?。═hy Womb,菲律賓)
非競賽展映
《失去聯絡》(Disconnect,美國)
《你的同伴》
?。═he Company You Keep,美國)
《冰人》(The Iceman,美國)
《你需要的就是愛》
(Love Is All You Need,丹麥/瑞典)
《尋找霍滕斯》
?。–herchez Hortense,法國)
《上線》(Sur un fil,法國/意大利)
《恩佐的音樂人生》
(Enzo Avitabile Music Life,意大利/美國)
《給父親的搖籃曲》
?。↙ullaby to My Father,以色列/法國)
《贖罪》(日本)
《飆25 》(Bad 25,美國)
《蓋伯的影子》
?。∣ Gebo e a Sombra,葡萄牙/法國)
《大海嘯之鯊口逃生》
?。?BAIT 3D ,澳大利亞/新加坡)
《太極之從零開始》(中國)
《克拉麗斯》(Clarisse,意大利)
非競賽——特別放映
《安東在此》
(Anton's Right Here,俄羅斯)
《遺忘》
?。―u hast es versprochen , 德國)
《我想要怎樣的將來?》
?。–ome voglio che sia il mio futuro? 意大利)
《撫摸墻壁》
?。⊿fiorando il muro,意大利)
《非洲的醫生》
(Medici con l'Africa,意大利)
《國民法爾孔》
?。–onvitto Falcone,意大利)
《載人的船只》
?。↙a nave dolce,意大利/阿爾巴尼亞)
《 迦密山》
?。–armel,以色列/法國/意大利)
《堅不可摧》
?。‥l impenetrable,阿根廷/法國)
《更好的未來》
(It Was Better Tomorrow,突尼斯)
《目擊:利比亞》
(Witness: Libya,美國)
地平線單元(長片部分)
《瓦杰達》(Wadjda,沙特/德國)
《父親的房子》
?。═he Paternal House ,伊朗)
《我也想要》(Me Too,俄羅斯)
《走鋼絲》
?。℅li equilibristi, 意大利)
《間隔》
?。↙'intervallo, 意大利/瑞士/荷蘭)
《不滿意的冬天》
?。╓inter of Discontent,埃及)
《自由探戈》
?。═ango libre,比利時/法國/盧森堡)
《偷水的人》
(The Cutoff Man,以色列)
《劫持》(A Hijacking,丹麥)
《雄獅》
(Leones, 阿根廷/法國/荷蘭)
《美麗的蝴蝶》
?。˙ellas Mariposas,意大利)
《低潮》
(Low Tide, 美國/意大利/比利時)
《拳擊日》
(Boxing Day,英國/美國)
《芽》(Yema,阿爾及利亞/法國)
《之前的某處 》(Araf - Somewhere in Between,土耳其/法國/德國)
《千年的愉樂》(日本)
《三姐妹》(法國/中國香港)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