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第6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正式開幕。在后面的12天里,這座法國南部的海濱小城照舊將是全球的關注焦點。繼去年的電影節取得空前成功后,本屆電影節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時,也試圖覆蓋更多的領域,在新人推介方面,今年的戛納電影節堪稱近幾年力度最大的一次。就地域而言,美國電影再一次占據了舞臺的中心,而華語片又一次扮演了邊緣角色。
美國唱主角
和往年一樣,本屆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中最耀眼的作品依然是來自傳統的“戛納系”導演,例如《愛》的作者邁克爾·哈內克(Michael Haneke) 就堪稱戛納電影節寵兒之一。在2009年憑借《白絲帶》(The White Ribbon)登頂戛納前,這位奧地利著名導演曾在2005年憑《躲藏》(Hidden)摘得最佳導演桂冠,此外,哈內克2001年的作品《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也幫助法國著名影星伊莎貝拉·于佩爾( Isabelle Huppert)第二次問鼎戛納影后。今年的《愛》也是哈內克和于佩爾這對老搭檔的第三次合作。
除哈內克,今年電影節競賽單元中的前度金棕櫚獎得主還有英國的肯·洛奇(Ken Loach)、羅馬尼亞的克里斯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 和伊朗的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競賽單元中的另一位大牌是導演大衛·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其新片《大都會》(Cosmopolis)由近年火遍全球的《暮色》系列男主角羅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領銜。巧合的是《暮色》系列女主角克里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今年也將隨其主演的名著改編片《在路上》(On the Road)亮相戛納,后者的導演、巴西人沃爾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此前曾憑《越位》(Linha de Passe)和《摩托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兩次入圍戛納的競賽單元。
就入圍影片的地域分布而言,美國電影無疑是本屆戛納當之無愧的主角,電影節主席蒂埃里·弗雷莫(Thierry Fremaux)承認今年美國電影在戛納的強勢是全方位的——總共有5部美國電影角逐今年的金棕櫚大獎,電影節的其他單元中也不乏美國電影的身影。 此外,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的3D動畫片《馬達加斯加3:歐洲大圍捕》(Madagascar 3: Europe''''s Most Wanted)將作為展映片在戛納首映,而之前盛傳將前往戛納的另一部好萊塢大制作《普羅米修斯》( Prometheus)則最終失約。
來自好萊塢的星光同樣是今年戛納紅地毯上的重要風景。在參賽的美國電影中,除了前文提到的《暮色》中的小情侶,《溫柔地殺戮》(Killing Them Softly)中有大明星布拉特·皮特(Brad Pitt),驚悚題材《報童》(Paperboy)中則有老牌影后尼克爾·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新晉小生扎克·埃福隆(Zac E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