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影迷期待看到一部“改寫電影歷史的輝煌杰作”,走出電影院時可能會有些失落。但這并不代表《黑暗騎士崛起》如何失敗,相反,人物曲折的心路歷程、氣勢恢宏的巷戰場面、華麗驚人的聲光效果,這些前作的亮點,以及一貫的風格氣質,在這部收官之作中得到了完美繼承和發揚光大。
好萊塢漫畫改編電影者甚眾,唯諾蘭的“蝙蝠俠系列三部曲”將驚奇(Marvel)漫畫中原本的設定發揮至極。對比《黑暗騎士崛起》沉重而真實的世界觀,“驚奇宇宙”中的其他影片無不黯然失色。當浩劫之后的哥譚市隨處可見手持核武器、荷槍實彈的革命分子,一個不忍奪人性命的“異裝者”實則與力挽狂瀾的英雄形象相去甚遠——而這種對比正是諾蘭電影中的匠心所在。黑暗無處不在,無法根除;希望之光熹微,然光影搖曳,始終不滅。這大抵正是諾蘭的內心體驗。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可以沒有超人,沒有復仇者聯盟,卻不能沒有黑騎士,因為在他黑色的裝扮背后,是心靈救贖希望的崛起。
影片前半段的鋪墊極為精彩——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均在原著的漫畫中有跡可循;布魯斯和貝恩的糾葛要追溯到《陰影聯盟》,以及第一部《蝙蝠俠:開戰時刻》中出現的忍者首領大師。約瑟夫·高登·萊維特飾演的年輕警察約翰·布萊克是影片中的原創角色。布萊克自小在韋恩企業資助的孤兒院長大,跟布魯斯一樣有著不幸的童年,小小年紀便學會隱藏自己。影片中有大量頭戴面罩的角色,頗具隱喻意味。如蝙蝠俠的面罩擋住了全臉只露出嘴巴,貝恩的面罩卻剛好相反,這其中是否有何隱情,諾蘭如此設計的理由是什么,還待觀眾自己去發現。
片中一些動作場面給人似曾相識之感,如貓女駕駛的重裝蝙蝠摩托,蝙蝠俠開著蝙蝠戰機呼嘯而過的鏡頭很容易讓人想起早期的《星球大戰》。但開篇的劫機場面、證券交易所的混戰,以及在城市地下、橋梁和體育場中的連環爆炸等鏡頭都處理得干凈利落,細微之處可見新意。
與前兩部影品一樣,該片在制作上不惜血本。影片預算為2.5億美元,但
s7xkQNO86S0BUvqDqRnIuEV4biPg0Es/cI9LqxlNb1M=由制作的精良程度推測,實際開支很可能要比這高。事實證明,諾蘭的重金打造沒有白費——影片毫無拼湊將就之感,也不似動畫一般浮于表面的戲劇性場景。這無疑加重了影片的懸念,也讓無處不在的不安感更顯濃重。甚至讓觀眾心存疑慮,蝙蝠俠是否真的終結了?
《黑暗騎士崛起》全片超過70分鐘的場景由65毫米膠片IMAX攝影機拍攝,讓諾蘭有機會將自己的“IMAX美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全球屆時將有102塊IMAX巨幕為觀眾巨細靡遺地呈現這場超級英雄影片中罕見的“大軍團會戰”場面。盡管技術進步之下,《黑暗騎士崛起》中的數字特效比起《黑暗騎士》多出不少,但在創作理念上,諾蘭仍保持著傳統老派的導演風格:對眼下流行的數字和3D技術相當抵觸,始終堅持用膠片拍攝電影,并以此為傲——在影片長長的致謝名單之后還有一行說明:“該動作電影全片采用膠片技術拍攝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