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再次成為話題人物,這次是因為他在“7·21”北京暴雨之后,請一百多名救災農民工吃了頓飯。事后有人為其叫好,有人說他作秀,總之這事兒被當成“新聞”讓他感覺“心里很悲涼”,因為“這說明大家認為這件事情不正常”。
“正常”是崔永元現在最看重的事,就像他把公益看成一種習慣,反對以捐錢多少定奪慈善排行榜一樣,“我希望寧愿一千萬人每人出一塊錢,也不要一個人出一千萬。”從培訓鄉村教師,到“給孩子加個菜”“給孩子送雙運動鞋”,崔永元做公益可不是隨意的一腔熱忱,幕后團隊以及“崔永元公益基金”的設立讓崔氏公益在操作上有章可循,常態化成為可能。
此次請農民工吃飯雖說是小崔“自己掏腰包,不代表任何人”,但飯局的組織、落實顯然不是一人之為,韓紅的到場則將“炒作、作秀”說推向高潮。公眾人物做慈善,難免會聽到不同聲音,好在崔永元已經免疫,希望他能不受干擾堅持下去。
怎樣的社會就算“正常”?“正常”新聞的選擇標準又是什么?
北京暴雨一劫,廣渠門溺亡男子的葬禮剛剛結束,湖南衛視《完美釋放》就邀請其遺孀上節目接受“減壓”,這樣的選題一經披露就被扣上了“消費苦難”的帽子。最終,網絡批評促使節目組刪除了預告微博,電視節目也未獲播出——可是,這樣一來,最初許諾給當事人的澄清惡毒流言的機會又如何體現?這樣的結果對其會不會又是一種傷害?
倫敦奧運會開幕之后,中國女舉17歲小將遭遇失敗,有媒體將其描述為“最恥辱一敗”,終引起群情激憤,軒然大波。即便有當事媒體以“親愛的周俊妹妹”為開頭的公開道歉,也難消行業整體的負面影響——過去,媒體因為措辭不當“恥辱”的事情太多。
本屆奧運會就是這樣一個輿論競技場。孫楊與樸泰桓之間的隔空叫板,讓中韓兩國網民之間的對決充滿了火藥味。事后大家發現,所謂“樸泰桓:孫楊來奧運是個錯誤,只為襯托我而存在”的“挑釁言論”不過是某網站一次“標題黨”式的誤解,而隨后眾多媒體對這一新聞的廣泛轉載,又讓當事雙方蒙受了更多不白之冤。
如果,所有的新聞在播發之前都核實一遍,這樣的尷尬是否就可以避免?當然,嘩眾取寵吸引眼球又是另外一回事。只是,別忘了,但凡一開始就是“博出位”的設計,最終都不會有太好的下場,過往的教訓已經夠多。
7月30日,柴靜在特別節目《靜觀英倫》中專訪BBC總裁,面對記者為什么BBC一直等到最后才報道2000年美國大選結果的提問,受訪者表示,因為“要做到最準確而不是最快速”,而“未經確認的新聞都是謠言”。 作為同行,這種對事實真相的細致追求和不盲目拼時效的鎮定心態,我們真該好好學習一下,當然,這不能作為本人慣常拖稿的借口。
請農民工吃飯以表謝意,不管請客的人是否名流,都是一種正常,但這事被反復報道就不正常;跟蹤新聞熱點正常,但方式不妥、消費別人的悲傷就不正常;以勝負論英雄,新聞處理不秉持嚴肅、負責的態度,就更不正常。
最后套用那句老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就忘記了為什么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