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縱然有“分工”,但媒體從業者更應該有“合作”的意識。持續的“共享”應當以主動的“共建”為前提,深度的“共享”應當以積極的“共建”為平臺。
北京一場N年未遇的暴雨似乎給各路媒體突擊分了個工,網民的總結說:網絡最及時,手機網絡最給力,微博成為北京暴雨最大信息量出口;電臺廣播最迅速,立馬進入全天直播狀態,在缺電缺電視信號的情況下,廣播能夠最及時方便提供最新情況;電視反應較滯后,由于暴雨突發性及其本身特質,缺乏及時直播的應急機制和條件;至于報紙,發揮你的問責權利吧!
媒體的“分工”,是由媒體的自身屬性和反應速度決定的。手機網絡幾乎全覆蓋,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一拍,都可以自由上傳圖文,而電視臺總要攝錄設備吧,且不談傳輸條件是否允許、安全播出能否保證,問題關鍵是,緊急情況下,記者們能不能挨近或抵達第一現場。報社記者有可能正在現場,但是報紙總要先排出來、印出來,再發出來,錯過先機,報紙只能選擇新的落點、新的視角,簡單地重復第一時間(其實到達讀者手中,已是“過去時”)的資訊,注定自討沒趣。
突發事件面前,媒體也許有“分工”,不過在受眾這里又是有“合作”的。網絡媒體,解決了信息的反饋速度問題,但是,那些自媒體、隨手拍,每個人都在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觀察、去思考、去評論,會不會是新版“盲人摸象”?那些零散的信息全面嗎?各路的資訊真實嗎?ItCHPrwUU5bd2HnXE8K5ww==個體的判斷可靠嗎?所以,看到短信、微博,人們往往不會淺嘗輒止,可能還要打開廣播、電視,聽個明白、看個究竟,而且越重要的事,越要反復求證。廣播、電視的報道,往往流于簡單直白,快餐居多,人們又習慣于第二天打開報紙,看看都在說什么??梢哉f,“自媒體”時代,現代人對外界的感知、判斷,可能更為依賴“多媒體”, 往往還“缺一不可”。因為信息源越多,人置身其間越容易無所適從,只有反復比較,才能辨別真偽。
媒體縱然有“分工”,但媒體從業者更應該有“合作”的意識。事實上,現在的媒體已處于融合之中,報紙上、電臺里有網絡、電視的內容,網絡上有報紙、電視的內容,電視上也有報紙、網絡的內容,各路媒體在資訊時代已然實現“共享”,不過,持續的“共享”應當以主動的“共建”為前提,深度的“共享”應當以積極的“共建”為平臺。以電視為例,面對越來越為強勢的新興媒體,電視應當視競爭對手為合作盟友,應當反省自身的弱項與不足,然后取長補短,盡力改善應急機制,提升反應速度,推進報道深度。
在多媒體的今天,網絡上每天都有海量信息撲面而來,如此勢態更考驗媒體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判斷能力和整合能力。設想,如果沒有網絡的迅速,現在的電視、報紙可能還是自得于慢吞吞的權威性,如果沒有網絡的活躍,現在的電視、報紙可能還是滿足于死板板的嚴肅性……一位網友在北京大雨之后發博說,“沒有網絡,我們就是中世紀的農民”。此話有點夸張,不過,大雨暴雨一類突發狀況,倒是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當下媒體競爭的真實生態,也看到了媒體應當努力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