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藝》:介紹一下《中國好聲音》的制播模式。
田明:《中國好聲音》第一次創立了投資分成的制播分離模式。節目由星空傳媒旗下燦星制作公司負責投入,廣告創收由燦星制作和浙江衛視雙方分成,在節目制作環節、宣傳環節、平臺互動等方面,雙方緊密融合。10期節目投資大概一個億左右。我們團隊主動提出這種投資分成模式,并跟客戶承諾2.0的收視,如果達不到,燦星制作賠款。當然,播出平臺也有風險,涉及平臺聲譽、品牌、機會成本,大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綜藝》:四位導師收入模式如何,有報道說是“技術入股+彩鈴分紅”?
田明:彩鈴與中國移動還沒談好,所謂導師彩鈴分成的說法不準確,而且彩鈴只是很小的一個細節,我們與導師的合作是長期的產業鏈的合作。星空傳媒有24小時的音樂頻道Channel [V],從前期的音樂節目,到后面的藝人開發、培訓,到音樂節、演唱會、出唱片、音樂劇,我們對整個音樂產業鏈有很大的構想,所以不是一個項目、兩個項目的單,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合作。
《綜藝》:綜藝節目,怎樣才算一個好的制播模式?
田明:模式不是左右內容最根本的因素,制播分離只是一個形式,只是從宏觀上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推進作用。具體到某一檔節目,肯定是沒有一定之規。這次《中國好聲音》廣受好評,不意味著所有制播分離的節目都能很好,也可能出現大家沒磨合好,相互扯皮,最后失敗的情況——但不能否認制播分離這種模式的先進性。
《綜藝》:這種模式是否會成為燦星制作以后的主流模式?
田明:在國外有很多法律規定,電視臺必須有多少節目是市場化制作的,這實際上是保證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更具活力,更能展開充分競爭,這對市場發展有推動作用。《中國好聲音》創立的這種投資分成模式會成為以后燦星制作的主流模式。
《綜藝》: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模式節目?
田明:模式本身確實是有價值的,這點必須承認,引進模式我們經歷了一個過程。過去是照搬照抄,依葫蘆畫瓢,很多臺都不買模式;第二個階段是買了模式,但囫圇吞棗,拒絕外方來指導;第三階段才是靜下心來消化吸收,“嚼爛”了之后加入中國元素。從客觀上說,模式方面,西方比我們發展早,投入比我們大,如果認真學習經驗,吸收教訓,可少走很多彎路。但過分依賴版權,也會丟失靈魂。模式本身不代表成功,只是一個殼,一個技巧、手段,核心還是要借這個技巧手段表達自己的精神、節目主旨、價值觀。
《綜藝》:為何選擇浙江衛視作為《中國好聲音》的播放平臺?雙方如何分工?
田明:因為浙江衛視收視排名始終在全國前三位,而且長期做《我愛記歌詞》這樣的音樂類節目,有很好的觀眾基礎,再加上他們很有專業眼光和魄力,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達成了共識,而且合同一簽就是三年。分工上,選歌手、制作等主要是燦星制作“達人秀”團隊負責,浙江衛視提供一些配合,在這兩個環節以及技術、宣傳、編排,他們都有團隊跟我們對接。
《綜藝》:燦星制作的下一步計劃是什么?
田明:一直以來燦星制作都強調觸及心靈的真實娛樂,綜藝娛樂節目也要真實地反映、參與社會生活,承擔社會責任,要觸及熱點、觸及民生、觸及心靈。我們想要承載更多的中國人的夢想和追求,反映中國的文化、主流價值觀,展現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命自信和文化自強。
我們團隊也給星空衛視做了一個重新定位“中國夢讓世界心動”,我們想打造一支中國電視的“夢之隊”,在專業能力上不斷創造奇跡,點燃制作團隊的激情,相信我們能影響中國人的娛樂生活方式,爭取也能影響他們的價值觀——這也會給電視人帶來一種成就感,是我們最大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我們運作的節目除了《中國達人秀》《舞林大會》《中國好聲音》,還有《金星撞火星》,還準備引進一檔草根舞蹈節目,其他節目也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