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截至七月,不完全統計已經有近100個新節目模式呈現在中國30多家衛視的熒屏上。節目模式是一套信息系統,是一套可以嫁接本土現實的內容框架。眾多模式節目中,《中國好聲音》《中國夢想秀》《夢立方》收獲了高收視和專業口碑的認可,從它們的成功可窺見2012模式節目發展的趨勢、脈絡。
《中國好聲音》用音樂講夢想
“超女快男”講的是普通人到大明星的蛻變故事,《中國好聲音》講的是愛音樂的人對音樂夢想堅持與努力的心路歷程。
《中國好聲音》是The Voice的中國版本,這個節目的顯著模式亮點是“盲聽”形式——評委在巨大的紅色椅子轉向選手之前看不到選手容貌,只憑聲音進行判斷。這一模式的設計不僅使節目突破以往選秀節目對于外貌的偏執,更側重于音樂本身,也為演唱環節制造懸念。評委轉身之后更實現了選手的“權力逆轉”,帶來新的敘事點,選手在評委中選出心儀的音樂導師。
節目特質決定了《中國好聲音》講的不是為了圓明星夢的少男少女的故事,而是以“音樂夢”為象征的追尋并堅持夢想的故事。于是在節目中能看到為見到兒時偶像來歌唱的準媽媽,在北京漂泊多年的歌手多亮,在農村堅持唱英文歌曲的鄒宏宇??音樂是這個夢的外衣,普通觀眾被外衣下堅持夢想的心所感動。《中國好聲音》倡導的價值觀并不陌生,它也出現在達人秀、夢想秀中,但當這種夢想被包裹在歌聲里、故事里、頂級明星的鼓勵與驚嘆里的時候,她的美好和在現實社會中的珍貴再次被強調和放大了。
重量級嘉賓也是一大收視利器。兩位一線大牌劉歡、那英,一位綜藝節目主持人與音樂人庾澄慶,還有草根歌手出身的楊坤,他們在節目中有著各自的角色與功能,相互碰撞產生了很好的效應。楊坤的“32場演唱會”、庾澄慶的“臺灣機票”都成為觀眾熱議的經典段子。
《中國好聲音》之所以好看好聽,源自于每一個細節。現場26臺機器、單集節目1000分鐘的素材,保證了對現場敘事、情緒的最大還原;頂尖的音樂團隊與音響,保證了以聲音為本的節目基礎。正因如此,雖然我們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選秀選手,但他們在好聲音的節目中卻煥發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光彩。用參加過超女、臺灣星光大道等一系列選秀節目的參賽者劉悅的話說“這里的一切都是對的”,《中國好聲音》將“對音樂品質、對聲音本身、對音樂夢想的堅持”貫徹得淋漓盡致。從這一點上說,雖然也是歌唱類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卻找到了用音樂講夢想故事的新的角度和方法。
《中國夢想秀》“貼地飛行”
運用先進的視覺技術、邀請大牌明星、蘊含一定價值觀與情感的“夢想盛典”為《中國夢想秀》畫上了圓滿句點,并以2.306%的收視率,位列衛視同時段節目第一名。以夢想為翼,以中國社會現實為主干支撐,中國藍完成了“貼地飛行”。
《中國夢想秀》第一季、第二季獲得了成功,但形態發展的瓶頸也隨之而來,如明星檔期沖突、圓夢者故事單一化、主持人送驚喜越來越容易被發現等等。《中國夢想秀》第三季不僅突破了這些瓶頸,更超越了原版節目BBC的《就在今夜》(Tonight’s the night),拓展了原版 “‘平民+明星’才藝演出”的單一模式,為夢想注入更多內涵。“只要有夢想,并且可以展現你的夢想就能夠來參加”,這一改變使得有才藝或者沒才藝的、懷揣演藝夢想或者生活中擁有任何夢想的普通人,都可以站上這個舞臺。節目呈現出極大的內容涵蓋力和包容性,既涵蓋個人夢想也容納社會熱點,成功輻射各年齡人群。以“最美司機”為例,《中國夢想秀》將一個被廣泛報道的新聞故事整合為具有“夢想秀”特質的形式,以為最美司機圓帶家人旅行的夢為線索,串起整個故事及才藝展現。
連續十幾期同時段收視率第一的成績,使《中國夢想秀》成為上半年表現最為亮眼的節目。觀察其模式,調整后的《中國夢想秀》是一個收視價值高度復合的節目,“感人”“可愛”“專業”“炫酷”“搞笑幽默”等等收視元素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每個小的故事都有明確的一個或者幾個收視點,周立波和現場觀眾通過點評和投票表決的形式將這些點放大。
《中國夢想秀》第三季也有著驚人的造星速度,“山東容嬤嬤”孔慶玉,想愛組合李巖、滿玲玲,假聲男高音劉駿峰,廣場舞舞癡畢剛??通過夢想秀舞臺迅速成為“熱門人物”。成功的標簽化的人物塑造為每一個故事帶來明確的屬性,觀眾不僅僅去看選手們的才藝,更要看選手們故事后面的價值觀與人生態度,選手們與周立波、與觀眾的碰撞,也是一種“價值觀”與“人生態度”的交會。周立波是夢想觀察員也是“夢想秀”價值的代言人,選手們與周立波的互動成為節目的一大看點,又是節目價值的最集中體現。
《中國夢想秀》突破原版節目單集之間是單元劇的關系,作了精巧的“連續劇”式賽制設計,有效利用了熱門選手的收視價值與話題熱度,調動了觀眾的收視期待和熱情,最后的“夢想盛典”更成為重大“媒介事件”,不僅明星云集,更是對中國夢想秀的內涵及中國藍品牌的事件化、儀式化的傳播。
“夢想秀”是目前非常成功的節目模式本土化的案例,她針對中國觀眾的所思所想和中國社會的關鍵問題,拓展了節目“嫁接現實”的框架,讓本土觀眾在其中找到更多的自我認同和情感共鳴。
新一季的《中國夢想秀》秋季即將重裝上陣,如果能將現有賽制完善,將環節進一步模式化、規范化,處理好主持人和周立波之間的角色分配與關系,拓展節目的外圍空間,或將有更好表現。
《夢立方》
充滿科技感的“讀心大師”
如何在電視節目中激發出人最真實的狀態?
我們在真人秀中看到了故事化的情境,在選秀節目中看到了舞臺化、儀式化的情境,在《夢立方》中看到了另外一種——游戲化情境。
《夢立方》的模式源自ITV的The Cube,這是一個闖關游戲競技節目。該節目在其他國家版本中都設立了現金大獎,在中國的節目版本中“實現夢想”成為闖關夢立方的終極目標。
《夢立方》突破以往傳統的游戲競技節目講故事的方法,以簡單的游戲與規則加上精良的高科技制作講述了一個個生命個體性格深處、人性本真的“故事”。在《夢立方》中人生的歷程幻化為一個個看似簡單的游戲,這些游戲根據人的多種潛能而設計。參賽者帶著夢想而來,夢想成為這個故事的重要動機和背景,游戲不僅僅是游戲,游戲更成為講述參賽者故事的線索,規則、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成為夢立方獨特的情境,主持人成為這出戲劇的講述人,隨著游戲的開始和深入,參賽者的故事在這個情境中展開。
比如讓人印象深刻的火鍋店領班劉明明,不服輸、一根筋、“要成功、先發瘋”的性格在一次次選擇前、游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只有一次機會挑戰銅級夢想“給父親的拖拉機”的環節中,一邊完成高度緊張的游戲,一邊唱平時自己喜歡的歌曲。歌聲的背后是一個在城市中努力打拼,但心中又對家鄉父母無限掛牽的青年的成長的故事和心路歷程。現場親友團,劉明明的表妹和同事是這個故事的見證者、補充者。
劉明明的故事和在這個節目中出現的很多人的故事,像為父親籌集醫療款的孝順女孩鐵路網電工張艷華,想為殘疾母親贏得電動輪椅的深圳舞蹈演員孫宏超,在貧苦生活中深深相愛的快遞員方玲霞夫婦??這些故事都有著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夢立方”以一個小小的立方體勾勒出了當今中國人的生動群像。在這眾生相中涌動著強烈的親情、友情、愛情的情感及正面的能量——面對挑戰時的堅持與勇氣。
值得一提的是《夢立方》制作的精良,宣告中國電視“大片時代”的到來。時間凍結技術、高速攝影技術、慢動作回放等等這些在好萊塢電影中使用的特效都出現在了節目之中,這些不僅僅提供了完美的視覺體驗,在生理上征服觀眾,也同時放大故事的關鍵情節與情感點,在心理上吸附觀眾。另外,《夢立方》的線下挑戰活動與手機應用的推廣,使得這個節目具有了全媒介節目的形態特征。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