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阿倫·索爾金,1961年生于紐約市曼哈頓,作家、編劇。2011年以電影《社交網(wǎng)絡》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2012年以電影《點球成金》獲得第84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電 影
1992 《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
1993 《體熱邊緣》(Malice)
1995 《白宮奇緣》(American President)
2007 《查理·威爾遜的戰(zhàn)爭》(Charlie Wilson's War)
2010 《社交網(wǎng)絡》(The Social Network)
2011 《點球成金》(Moneyball)
電 視
1998-1999 《體育之夜》(Sports Night)
1999-2005 《白宮西廂》(The West Wing)
2006 《日落大道60號》(Studio 60 and the Sunset Strip)
2012 《新聞間軼事》(The Newsroom)
自今年6月24日開播以來,HBO的新劇《新聞間軼事》關注度急遽升高,同時也引發(fā)了不小爭議。該劇主創(chuàng)編劇阿倫·索爾金(Aaron Sorkin)承受的“火力”甚至比劇集本身遭遇的更大——顯然,索爾金成了HBO的“避雷針”。
好節(jié)目 爛節(jié)目
索爾金在和2006年的《日落大道60號》相隔六年后又一次啟動新劇集的創(chuàng)作。他旗幟性的風格——鄭重其事的嚴肅主題、高談闊論的大密度臺詞和令人沸騰的極致理想主義,將再度以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時的頻率出現(xiàn)在熒屏上。索爾金在《新聞間軼事》中刻意保持了他一貫偏好的精英路線,對主題兩極化處理的寫法也確實存在著固有風險,自然也很容易導致對劇集的兩極化評價。可是在這位每天讀《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的編劇看來,寧可制作只有一百個人喜歡的好節(jié)目,也絕不制作受千萬人歡迎的爛節(jié)目。
“哪怕只要有5%的人愿意看好節(jié)目,就可以改變這個社會。”索爾金說。
《新聞間軼事》在口碑上呈現(xiàn)鮮明的兩極分化——愛死它或恨死它,而且極愛和極恨的主因是相同的——對索爾金本人的好惡,這種現(xiàn)象其實在索爾金的此前的作品中就屢見不鮮。
如果你對阿倫·索爾金之前創(chuàng)作的戲劇、電影和電視作品足夠熟悉,你會知道,每當這位大編劇要開口談論某一行業(yè)時,往往會一邊表現(xiàn)他的謙遜,比如承認他本人并沒有這個領域的工作背景,也沒有接受過相關教育,只是了解了一些粗淺皮毛,絕對算不上權威人士等等??同時,他會對這個行業(yè)抱有非常固執(zhí)的看法,毫不留情地抨擊其現(xiàn)狀如何不合理,然后再發(fā)表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說,對如何能讓它更加完善給出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意見。
當下的美國新聞業(yè)能讓索爾金感興趣的原因,他自己形容為——“新聞的過度商品化造就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在這種環(huán)境中,電視新聞連篇累牘地強迫觀眾接受某些事情,讓觀眾產(chǎn)生‘這件事非常重要’的錯覺。但實際上,其中絕大部分根本無關緊要。”正是這個現(xiàn)象讓他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新聞間軼事》劇本的初衷。
索爾金的好萊塢辦公室中擺在顯眼處的不是新聞學專業(yè)文憑,而是他一手打造的電視劇《白宮西廂》在艾美獎上贏來的六座獎杯,以及他憑借改編電影《社交網(wǎng)絡》拿到的奧斯卡小金人。在這間辦公室里,索爾金毫無顧忌地歷數(shù)美國新聞界的種種不是:“我看到每天的電視新聞要么大肆渲染《與星共舞》里又爆出了什么緋聞八卦,要么就是忙著把凱西·安東尼(2008年凱西向警方報案其2歲的女兒失蹤。警方懷疑她殺害了自己的女兒將其拘捕。2011年7月5日,凱西被判無罪,這一事件引起美國民眾強烈不滿)的審判過程炒成一場吸引公眾眼球的卑劣真人秀。后者尤其惡劣,因為它讓人變得愈發(fā)刻薄和愚蠢。”
無疑,索爾金認為美國新聞業(yè)已經(jīng)迷失,于是他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為它指點迷津:創(chuàng)作一部關于新聞業(yè)的電視劇。索爾金這樣詮釋自己的“新聞理想主義”:“我最擔心的就是媒體對‘中立’的偏見,他們?nèi)缃裆踔敛粫谩e言’這個詞了,仿佛一切都只是‘意見分歧’。假設一個共和黨人說地球是方的,那么第二天新聞的標題就會是《民主黨和共和黨對地球形狀產(chǎn)生分歧》。我不相信新聞報道的真相就是中立,我不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有兩面性,看到媒體為了追求中立而放棄事實,真讓我揪心。”美國新聞主播、同時也是索爾金好友的奧伯曼曾說過,好劇本就是“將理想主義者置于非理想主義的場景中,而如今的電視新聞顯然是我們能觸及的最接近‘非理想主義’的事情。”
輝煌與沉浮
正如《白宮西廂》將美國總統(tǒng)這份差事描寫得充滿魅力,索爾金當然很明白《新聞間軼事》同樣極大浪漫化了這個他沒有親身參與過的行業(yè)。“塑造一個能力超強的團隊正是我想要做的,這很有趣。”他說:“而且,電視新聞界如今承受的輕視和挑釁,除了美國政壇,再無出其右者。”
2006年,索爾金創(chuàng)作的政治劇《白宮西廂》結束了在NBC的第七個播出季。在這部描摹美國核心政治生態(tài)的劇集里,索爾金把他對當代美國社會政治現(xiàn)狀和外交策略的觀察以及對個體人物的塑造能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劇集大獲成功,收視居高不下,更是艾美獎和金球獎的座上賓。這部劇讓一向被視為票房和收視毒藥的政治題材重獲生機,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國人的愛國情緒集中爆發(fā),對政治的熱情一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白宮西廂》第三季開播前專門以9·11事件為背景拍攝了一集特別篇,收視觀眾多達2450萬人。正是《白宮西廂》奠定了索爾金在好萊塢編劇業(yè)內(nèi)的地位。
但在《白宮西廂》后,索爾金一度陷入低潮:陷入藏毒丑聞;新作《日落大道60號》生不逢時,受到基于NBC王牌喜劇節(jié)目《周六夜現(xiàn)場》幕后故事的情景喜劇《我為喜劇狂》(30 Rock)的“打壓”,收視率不佳,只播出一季即被宣告夭折。
拋除《我為喜劇狂》的因素,編劇過分關注個人興趣,使得原本應以喜劇節(jié)目為背景的《日落大道60號》成為探討諸如宗教包容性和道德救贖的辯論場,也是該劇出師不利的重要原因。同樣的問題會否成為《新聞間軼事》的收視絆腳石?索爾金承認他又在冒險:“但我就是需要角色的性格、立場和思維模式互相碰撞,我要讓觀眾感覺到他們是活在現(xiàn)實中的真實人物。他們必須有鮮明的個人見解,為了制造沖突,我要讓他們意見相左,在思維碰撞之中產(chǎn)生火花,引發(fā)觀眾的思考。回想《日落大道60號》,到現(xiàn)在我也堅信我的立意沒錯。”
在心血之作《日落大道60號》失敗后,索爾金轉投電影業(yè),他在2010年改編的《社交網(wǎng)絡》獲得了當年度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內(nèi)的四項大獎,2011年改編的《點球成金》同樣收獲多項奧斯卡提名。雖然兩個電影的劇本都改編自原著小說,但劇本里那些妙趣橫生的對白都深深烙刻著索爾金的印記。
算上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集《體育之夜》,加上鼎盛時期的《白宮西廂》《日落大道60號》和現(xiàn)在的《新聞間軼事》,索爾金這四部劇集在角色和主線設置上如出一轍:主角往往是一、兩位在板結的既有體系中掙扎的理想主義者,而這些追逐夢想的人又總能以卓絕的頭腦、驚人的分析能力和才華打破世俗桎梏,構建出一個理想國。
作為一個故事講述者,索爾金可以創(chuàng)作任何他想要的內(nèi)容,可以任意編寫一個虛構事物,并有辦法讓觀眾相信它的存在,他常常會為戲劇效果考慮而改編真實事件,塑造出一個充滿個人英雄主義的角色。這也成為《新聞間軼事》最大的爭議點:請問你炮火兇猛地抨擊現(xiàn)有的美國新聞體制,試圖在一個虛構的電視臺中實現(xiàn)只求客觀真相不求收視率、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這本身難道不就是不真實嗎?況且新聞業(yè)通常不存在“理想狀態(tài)”,以《新聞間軼事》第一集為例,能有幾個記者恰好在墨西哥灣發(fā)生漏油事件時有一位在工程材料公司里任職的姐姐和一個在石油公司擔任高層的大學室友?這樣太過于“巧合”的劇情設計恐怕會讓真正的新聞從業(yè)者不屑一顧——但畢竟《新聞間軼事》只播到第6集,在未來,索爾金的“完美世界”會在現(xiàn)實的打擊中坍塌也說不定。
對于普通觀眾而言,是否會對新聞報道的制作保持興趣,是否會持續(xù)關注《新聞間軼事》里這檔虛構新聞節(jié)目的興衰,仍然是未知。但一些新聞界人士都期待著這部劇集可以展開更具普世價值的話題討論。比如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的主播克里斯·馬修斯(Chris Matthews),他認為如《日落大道60號》中那樣純粹的私人觀點矛盾“大多數(shù)美國人不會關心”,索爾金要做的是“去揭示——相信他一定可以——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呈現(xiàn)更為重要的東西。關于掌握權勢者的真相,也關于那些號稱報道真相者的真相。”
幕后故事
《新聞間軼事》在HBO的首播集表現(xiàn)耀眼,第二集收視雖然小有下跌,但到目前為止一直保持著相對穩(wěn)定數(shù)量的觀眾。和公共頻道相比,HBO對于收視率的重視程度小得多,他們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劇集引發(fā)關注,好壞不論——如果一群不會收看HBO的觀眾能從不同渠道看到對一部HBO劇集的評價議論,那電視臺的目的就達到了,因為在下一次選擇付費頻道時,這些人中訂購HBO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這就是HBO的生意經(jīng)。除此之外,HBO還一貫中意大場面大制作的劇集和一些金牌制作人的作品,盡管收視率有時慘不忍睹,但只要HBO被大眾聽聞并認可其“有深度價值”的定位,就會涌現(xiàn)更多擁有購買意愿的用戶。
索爾金這個隨時可以引爆話題的人物正合HBO的心意,雖然《新聞間軼事》的水準比HBO的其他劇集還有差距。
其實HBO的高層在兩年多以前就曾游說索爾金為HBO量身打造一部電視劇,但數(shù)次接洽都是“氣氛友好卻無實質進展”。終于,在某次由HBO高管和索爾金的長期制片搭檔斯科特·魯丁(Scott Rudin)參與的電話會議上,索爾金透露想創(chuàng)作一部以電視新聞業(yè)為主題的劇集。HBO的高管受寵若驚,馬上拍板通過,然后,索爾金回憶:“他們不斷打電話問我劇本什么時候能動工。”
好事多磨,好不容易等到索爾金完成了《社交網(wǎng)絡》的劇本,他又與另一位編劇斯蒂文·澤里安(Steven Zaillian)投入《點球成金》的劇本改編工作中,這個劇本原本三個星期的工作計劃延長到了一年半,好在結果不枉索爾金的一番苦心雕琢。
在漫長的等待期間,HBO盡管心急如焚但仍盡力避免給索爾金造成太大壓力。“他是個不事聲張的人,我們只能祈禱他在為我們寫東西。”HBO的節(jié)目總裁邁克爾·隆巴多(Michael Lombardo)回憶:“但我不敢假設任何事情,只能苦苦等他主動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寫好了一個劇本。”
此時,HBO已經(jīng)為尚未問世的劇本搭建出一個電視新聞編輯間的布景棚,包括一個裝著玻璃幕墻的主播辦公室,一個新聞演播間,還有一個看上去非常專業(yè)的導播控制室,雖然那些控制設備并不是真的。HBO不愿透露詳細的制作成本,但隆巴多說:“我們可是制作過《大西洋帝國》和《權力的游戲》的電視臺,與前兩者相比,《新聞間軼事》的試播集成本算是便宜的。”
索爾金式的海量臺詞對《新聞間軼事》的演員們絕對是艱巨的挑戰(zhàn),很多時候一段對話就長達幾頁,能背下來就已屬不易,更別說演員還需要對臺詞節(jié)奏、速度和音量做出精準控制。主演之一莫迪默的角色是一位剛從阿富汗歸來、雄心勃勃的女制片人,她這樣形容出演這部劇的感受:“突然置身于一個所有東西都在飛速移動的異次元宇宙里,沒有時間仔細去想眼前發(fā)生了什么。開拍后不久,每次看到有新演員進組,小心翼翼地打聽自己角色的背景,我就會有點變態(tài)的幸災樂禍:‘可憐娃,你們可是不知道自己要面對怎樣的恐怖啊。’”
而主播麥克沃伊的飾演者杰夫·丹尼爾斯則自嘲說,“取悅索爾金”的愿望常常是他表演的最大動力。在首播集中,麥克沃伊在一場電視直播訪談中爆發(fā),作出一大段“美國不是最偉大國家”的激情演講,這也成為這部劇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段臺詞。丹尼爾斯回憶:“拍攝這場戲前,索爾金悄悄走到我旁邊小聲念叨:‘那段發(fā)言??’我問‘怎么?’他說:‘它對我的重要性,是對你的兩倍。’我瞬間就感到壓力山大。”
“無論是創(chuàng)作電視節(jié)目,還是寫一部電影或戲劇,我是個只有開、關兩個選項的按鈕,”索爾金說, “如果寫作順利,我就開心;如果寫得不順,那就對其他任何事情都感到索然無趣——我女兒除外。”最近這段時間,索爾金的狀態(tài)顯然很好地保持在“開”的位置上——今年早些時候他成功簽約將蘋果公司創(chuàng)始人斯蒂夫·喬布斯的傳記改編成電影劇本;眼下他正在跟斯蒂芬·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合寫一部關于魔術大師胡迪尼的音樂劇;此外,索爾金還買下了安德魯·揚(Andrew Young)新作《政治家》(The Politician)的電影改編權。這本傳記講述了前民主黨參議員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在美國政壇的起落沉浮,這很有可能將是索爾金的下一個爭議“驚爆點”。
這就是阿倫·索爾金,他總是將個人性格充分融入作品中,其個人風格和作品的聯(lián)系是如此緊密,以至于你無法將他的個人特質剝離而單純評判其作品——不管這些特質是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