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間軼事》的主角是杰夫·丹尼爾斯飾演的晚間新聞主播威爾·麥克沃伊。威爾和他的團隊試圖打造一檔“純粹”的新聞節目。因為劇情不涉及任何裸體、暴力場面,甚至臺詞中的粗口也被嚴格控制,所以很多觀眾好奇,這部完全可以像索爾金此前其他作品一樣放在公共頻道中播放的電視劇,何以選擇HBO?
《好萊塢報道》的劇評人蒂姆·古德曼(Tim Goodman)這樣解釋:“這部劇不適合放在公共頻道,因為它的核心思想是政治,在如今這個黨派旗幟分明的時代,一部政治題材電視劇不可能達到通常公共頻道劇集所要求的高收視率,很快會因收視不佳被叫停。此外,劇中涉及的政治觀點還可能得罪北美各大電視網的母公司高層以及他們的贊助商和合作伙伴。”
《新聞間軼事》和索爾金早前作品《白宮西廂》一脈相承,在有線電視臺特有的大尺度政治空間內保留了索爾金的一貫特色。“你不得不贊賞Drgdpcl5M2MJZz+7+gj+/xo3D2vLzpbWp519PQgITPA=索爾金的能力,他有本事在任何時候調動你的情緒。他能把政治批判加上愛國主義的包裝,哪怕是那些對美國現狀最憤世嫉俗的人,也能在他的臺詞中看到希望。”
《紐約客》的評論人艾米麗·努斯堡(Emily Nussbaum)卻對這部劇不看好:“不過是些自以為是的媒體精英們再一次的互相吹捧和自說自話罷了。他們的目標是重塑電視新聞,‘這是一檔嶄新的節目,有著嶄新的游戲規則’,一個從不按常理出牌的制作人大聲疾呼著這個理念,然后卻是老生常談。劇中的角色動不動就義憤填膺得像一粒粒紅腫的疹子,只不過這次規模大了一點——于是發展成了皮炎,讓觀眾坐立不安。我覺得主播麥克沃伊的大部分觀點都是胡扯,虛偽地緬懷著一個其實從來不曾存在的美利堅。也許對于持有相同政見者,這部劇深得他們的欣賞,而且不可否認的是,對于普通觀眾而言,劇情的表現形式確實激動人心。如果你喜歡之前的《白宮西廂》,那本劇中索爾金對于小布什政府的態度可能會讓你不爽。”
《波士頓鳳凰報》的瑞恩·斯圖爾特(Ryan Stewart)則認為:“喜愛《白宮西廂》和《體育之夜》的觀眾更明白這部劇想要表達些什么,《新聞間軼事》是索爾金自電影《社交網絡》之后的思想精華,具有某種有些瘋狂的振奮人心。”
《華盛頓郵報》的漢克斯·圖沃(Hank Stuever)對《新聞間軼事》不屑一顧:“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廢話連篇的臺詞,人物間幾乎沒有正常的對話,角色充滿說教意味,幾乎每個人都被塑造成索爾金式喋喋不休和自以為是的話嘮。整部劇被索爾金一手掌握,成為他個人演說的高音喇叭。”
《赫芬頓郵報》的劇評人馬琳·瑞恩(Maureen Ryan)在其專欄文章中寫道:“《新聞間軼事》所鼓吹的目標和它本身的內容表達自相矛盾,最后的結果就是狗血卻缺乏說服力,浪費了出色的演員陣容。如果你對索爾金的說教不感興趣,那不看這部劇也沒什么損失。”
相比前幾位,《紐約郵報》的琳達·斯塔西(Linda Stasi)顯然要寬容得多,她給《新聞間軼事》打出了75分:“這部劇既有娛樂性同時也會刺激人們對媒體和社會展開思索。劇集要表達的理念很正面,雖然臺詞中的笑話有些蹩腳。對于電視新聞業感興趣的人會迷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