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是否要求公布配方和比例,目前還沒有確切信息。對于中儲糧公布調和油配方和比例,有人叫好,也有人認為其攪局
2012年8月23日,首度進軍調和油市場的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在發布旗下首款調和油產品的同時,公布了委托權威機構監制的調和油配方和比例。此前這是被各企業視為最機密的信息,中儲糧打破了整個行業多年秘而不宣的默契。
在這種默契之下,調和油生產企業想怎么調就怎么調。對于眼花繚亂的調和油產品,消費者似霧里看花,并不知買回的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究竟含多少花生油,多少橄欖油……
這涉及的是一個久拖未決的問題——《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制定工作已經開始8年,盡管幾次“呼之欲出”,而至今依舊未出。是“攪局”還是“還消費者知情權”
中儲糧公布配方和比例之后,贏得了一些消費者和業內人士的叫好。在記者調查采訪過程中,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以及著名食用油專家、原西安油脂科學研究設計院院長丁福祺等專家就對中儲糧此舉持支持態度。
中儲糧公司高管在發布會期間曾表示,此次公布調和油配方得到相關主管部門支持,但屬于企業自主行為。
關于調和油主油料的比例,市場上傳言甚多,有些還是業內人士爆料,所謂的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里面,花生油和橄欖油的成分連10%都達不到。王瑞元在發布會上也說道:“市場上少數企業混淆概念,隨意冠名。”
丁福祺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我認為公布配方和比例比較好,這是還消費者知情權的一種表現。”中儲糧多位高管也曾多次強調此舉是“還消費者知情權”。
據行業資料顯示,經過20多年的發展培育,調和油產量已經占據我國小包裝食用油的半壁江山,消費量已經占小包裝食用油的30%以上。
在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泥沙俱下的情況。一些生產企業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下,雖然以那些營養價值高、價格高的油品冠名調和油,而實際上主要成分是低價、低等油料。
由于缺乏國標,企業配比隨意性大,調和油真實性存疑。
王瑞元就曾明確表示:“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以次充好,擾亂市場,欺騙和坑害廣大消費者,給調和油帶來負面影響。”
也有專家并不認同公布配方和比例的做法。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副主任唐瑞明就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從專業角度,中儲糧無法從技術上對自己配方和比例進行舉證。”
“公布原料比例或配方固然是件好事,給不出驗證過程、檢測方法及脂肪酸比例對消費者的健康影響,依然沒有任何價值。”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工作組組長、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何東平對本刊記者說。
不過,唐瑞明同時也表示:“我認為中儲糧公布配方只是—個企業行為,企業只要不違背法律法規,怎么做都無所謂。”
重新擬定的調和油國標有較大變化
沒有調和油國標,企業的任何合規舉動似乎都無可厚非,也都有一定的民意基礎。話題的焦點也最終落在了國標之上。
調和油國標的制定一波三折。王瑞元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調和油國標從提出到現在已經8年時間,實在太久了,快則年底出臺,慢則明年上半年。”
根據2008年發布的《(食用調和油)編制說明》顯示,2004年12月,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在上海召開研討會,官方、學界以及企業代表參加了研討,確定了《食用調和油》標準制定方案,并向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申請立項,國標制定工作進入了實質階段。
2005年國家標準計劃下達,成立了《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起草組,組織多次研討會,形成《討論稿》、《征求意見稿》。
“由于對標準標識的內容分歧很大”,起草組曾在北京召開了“《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研討會”。該研討會由王瑞元主持,歷時一天,建議增加各原料油脂比例檢驗的要求。但由于當時在技術上“沒有成型的檢驗方法”,于是擬定了《不同油脂配比的檢測方案》進行比例檢驗方法的研究。2006年在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同時運用近紅外分析儀器開展原料油脂比例檢驗方法的研究,形成新的標準《征求意見稿》。
經過科研努力,2007年標準起草組采用透射、反射等手段建立了比例檢驗數據庫,當時“對兩兩原料油制備的調和油產品能夠科學認定,但對于三種以上原料油制備的調和油產品無法認定(是因為需要逐步建立三種原料的比例數據庫)”。
直到2007年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上,起草組匯總專家和企業代表等各方建議和意見后,研究確定了國標《送審稿》,提交委員會審定。2008年10月,最終完成的《送審稿》與《編制說明》、《意見匯總表》一同打包在網站上公布。
此后幾年幾乎再無下文。
直到2011年9月,信息顯示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于9月21日組織召開了《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預審會。來自3家院所、4所院校、7家國家糧食質量監測中心、11家生產營銷企業代表,以及51名專家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標準質量中心副主任唐瑞明主持。
唐瑞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已經提交的調和油國標報批稿是重新擬定的,與之前版本的《送審稿》有較大改變,甚至有些地方完全不—樣。”
“說白了,我們一直是在想辦法解決調和油真實性問題。以前那個送審稿就是因為這方面的原因,才被撤了回來,現在報上去的標準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標準。”唐瑞明告訴本刊。
若升為食品安全標準則應為強制性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企業生產的食品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地方標準的,應當制定企業標準,作為組織生產的依據。但是調和油市場由于缺乏國標,“在管理上存在缺陷,影響到市場的公平競爭。”業內人士說,“由于受到調和油的原料來源和價格因素的影響,許多不法廠家有摻雜使假進行勾兌等行為,造成比較嚴重的調和油市場品質問題。”
除此之外,調和油配比之爭與調和油產品冠名不規范等問題也在業內沸沸揚揚,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也空前關注。這就使得調和油國標盡快出臺成為眾望所歸。
王瑞元說,“最終出臺的國標可能不允許在‘調和油’前面冠以‘花生’‘橄欖’等名稱。”。
同時對于調和油的配方和各油料比例是否需要公布這個問題,不僅在企業界存在分歧,參與國標起草的各方專家反饋的信息也存在差別。
王瑞元曾對本刊記者表示:“調和油國標將要求生產企業標示產品配方和比例。”
而唐瑞明則認為,重新擬定的國標并不會要求企業公布調和油各油料比例。此外,何東平告訴本刊,“目前標準還在制定中,有沒有比例要求,比例要求多少,都需要經過全面的論證才能確定。”
如果果真不要求企業公布配方和比例,又將如何解決調和油真實性問題?唐瑞明說,目前國標制定工作已經涉及多個部門,并且最終版本尚在報批過程中,沒有做進一步解釋。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應珊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們是國內最早研究出食用調和油的單位,初衷只是為了推出一個既營養均衡又能見效益的品種。“這是個橫向課題,就是為了出效益的,后來我們也形成了科研報告,但由于一些原因并沒有投入生產。”
“對于配方和比例檢測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定量和定性的問題,定性還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定量的話就比較麻煩,不一定每家科研檢測機構都能做出來,因為這和儀器有關。”應珊紅對本刊表示。
此外,調和油國標的發布程序預計也有不同。如果按照通常的程序,國家糧食局標準質量中心完成標準起草和征求行業意見之后,就應提交給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再按照既定程序發布國標。
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確應該“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公布”。
盡管如此,一個好的標準對行業生產和市場銷售能否起到根本影響,能否改變調和油市場長期以來呈現出的低質暴利亂象,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是以推薦性還是強制性標準出臺。
此前王瑞元曾對本刊表示:“調和油國標可能以推薦性國標出臺。”本刊也注意到在第一次《送審稿》的編制說明里的確注明“食用調和油國家標準為推薦性標準”。
“前兩年由于調和油市場混亂,媒體也有報道,國務院食安辦非常重視,決定把調和油以前的指南標準轉化為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由衛生部牽頭制定,國家糧食局配合。”唐瑞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他認為,調和油國標若上升為食品安全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食品安全標準是強制執行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