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口不到5000萬的國家,參觀博物館的人數卻如此眾多,韓國是如何做到的
早就聽說過韓國博物館事業發達。據權威的英國《藝術新聞報》報道,2009和2010年,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參觀人數分別為273萬人次和306萬人次,列世界各大博物館的第十位和第九位,亞洲第一位,游客人數遠超過第二位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和第三位的日本東京博物館。
即使是位于首都以外的韓國國立慶州博物館和國立公州博物館,2010年游客人數也分別排名世界第22(149萬人)和世界第91(55萬人)。
一個人口不到5000萬的國家,參觀博物館的人數卻如此眾多,韓國是如何做到的?
我曾八次到訪韓國,以前已經參觀過首爾的國立中央博物館、韓國戰爭博物館、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和位于慶州、反映新羅時代故都風貌的國立慶州博物館,今年8月,我又參觀了世宗會館、李舜臣會館及首爾歷史博物館。于是想以多次參觀韓國博物館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韓國的博物館大多免費參觀,即使收費也很低廉。2004年我參觀慶州國立博物館時,門票僅400韓元(時合人民幣2.8元)。2003年參觀韓國戰爭博物館時,門票為30130韓元(時合人民幣21元),這次去已經免費了。首爾歷史博物館、世宗會館和李舜臣會館也是完全免費。
規模號稱世界第六大的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2006年僅收門票2000韓元(時合人民幣14元),現在仍然是這個價格,且每月第四周周末全天免費。在這個人均GDP2.3萬美元的國家,如此低廉的博物館門票幾乎等于是免費了。
韓國博物館的展品也許比不上國內博物館豐富,但參觀輔助設施非常先進,充分利用了聲、光、電子等多種手段,并且可以租用帶有英語、日語、漢語翻譯的耳機,每個展室還有一個角落放映解說錄像。
韓國各種博物館和紀念館,不管是否“冷門”,參觀人流始終不會停息。最多的是由老師帶領的中小學生團隊,全家出動的也不在少數。比起國內不少博物館、紀念館被冠以某教育基地、實際卻門庭冷落的尷尬場景,韓國博物館更多是靠自己的扎實服務和國民素養的提高吸引觀眾。
韓國人樂于走進博物館,與該國近年重視歷史教育也有很大關系。李明博總統曾專門發表強調歷史博物館重要性的談話,他說:“我們要帶著歷史的使命意識,讓我們的子刊、后代了解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們是如何開創韓國的。”
其實,韓國曾一度忽略歷史教育,1997年韓國史科目被排除在司法考試之外,2005年之后甚至被排除在各種公務員聘用考試之外。在大學入學考試中,也只有首爾大學在入學時會考察韓國史的成績。
但最近幾年,韓國歷史重新成為了各種公務考試中的必考內容。公立老師不管什么專業,任用考試中均要考韓國歷史。且只有歷史知識2級以上的人,才有資格參加5級公務員公開錄用和國會5級立法高等考試。2011年初,韓國總統李明博還指示,“研究一下將韓國史包括在各種考試中的方案”。
于是,在首爾的各種博物館、紀念館中,便能看到很多成年人一邊仔細地觀看展品,一邊拿著筆記本快速記錄的情景。陪同參觀的在韓中國留學生告訴我,他們大多是準備參加公務員考試或司法考試的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