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想要成為未來的真正強國富國,就必須為年輕一代對汽車的熱愛創造條件,但必須經過政府的精心調控和管理
(編者按:2012年夏,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克朗凱特新聞學院的14名學生在教授安德魯·萊基和吳旭的帶領下,來到中國的北京和上海,試圖用自己的觀察詮釋“中國夢”一中國人的人生夢想是什么?這些未來的美國記者們大多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以下是他們的觀察筆記。)
過馬路聽上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在上海的中心城區,卻是一件搞不好就會有生命危險的事。我們在中國旅行期間,好幾個同學就差點被呼嘯而過、根本不管紅綠燈的公交車撞倒。
“公交車開得那么快,我們根本來不及讓開。即使差點撞到人,它也不減速,司機一邊不停按喇叭,一邊加速開了過去。我們很快就意識到,中國的馬路上,行人沒有任何權利。”一位高年級同學如此總結說。
中國的城市里,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于此起彼伏的喇叭、可怕的車技和永不停息的堵車。在這個30年前還被稱為自行車王國的國度里,汽車文化正在一日千里地發展。
這樣的道路現狀使很多中國人下決心買車。北京一位學者在《中國日報》上撰文說:“日益增加的收入、大幅下跌的車價和越來越大的城市,使許多北京人不但買得起、也不得不買輛車。”
對于美國人來說,擁有一兩輛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在中國,這還是個新鮮的夢想一大部分中國人都在努力奮斗,使自己能夠買得起車,至少是一輛車。
一位剛剛買了車的中國人余先生告訴美國記者:“今年底一條新地鐵線就會通到我們小區,我希望更多的人去乘坐地鐵,這樣交通狀況就會好一點。但我仍然會開車,因為車上可以聽音樂、開空調,也不擠。”至于交通擁堵,他微笑著說:“政府會采取措施,我相信他們會做到。”
對此,美國記者評論說:“他的話對于城市規劃師來說是個壞消息,對于汽車銷售來說倒是好消息。中國人人都想買車、改善生活。”
也因為如此,目前中國大城市,如北京,家庭汽車擁有量、汽車增長率和汽車使用密度都已超過了紐約和東京。“當交通負荷達到一定程度時,一場小小的事故就可能致使整個交通系統癱瘓。”北京交通研究中心的一位負責人對美聯社說。
為此,北京采取了車牌搖號和限行的措施。但這并沒能有效控制車輛擁有量。不少人反而試圖買第二輛車,以規避限行。據報道,中國目前銷售的新車中有約1/5是第二輛車。
由此看來,汽車和交通如何發展,對于中國的未來將至關重要。買車的人越多,“馬路殺手”也越多,空氣質量越差,交通擁堵越厲害。北京、上海和其他中國城市的交通狀況已經不容樂觀。如何既發展城市化,又打破交通惡性循環,中國政府需要有創新的辦法。
如果中國想要成為未來的真正強國富國,就必須為年輕一代對汽車的熱愛創造條件——將會越來越成功的他們,有權利擁有自己喜歡的汽車,但必須經過政府的精心調控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