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以橄欖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油、山茶油等油種命名的調和油實則其含量很少
位于北京東直門的簋街,是聞名全國的美食集散地。150多家商業店鋪中餐飲服務業就占去90%,密度之大在全國恐怕難以找出第二處。
這是幾乎24小時營業的美食一條街,麻辣小龍蝦、重慶烤魚以及火鍋等一系列“室口味”的川菜、湘菜占到了絕大比例?!捌綍r周末和朋友聚餐或者夜宵什么的,特別愛來簋街,看著紅油就會特別有食欲。”Sofia是北京某公司的白領,她幾乎每周都要光顧一次簋街。
今年7月9日,衛生部召開了我國慢性病防治工作發布會。會上透露,我國80%家庭人均食鹽和食用油攝入量超標。目前,中國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最高、三高人群最多的國家,這與中國人膳食習慣多以“口味重、多油”為主息息相關。
北京市營養師俱樂部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余琪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油的能量要大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能量的總和,而肥胖是導致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合理膳食模式脂肪的供能比為20%~30%。根據我國居民能量實際攝入計算,只有通過烹調油攝入量的脂肪不超過25g或30g,才能符合脂肪能量25%~30%的合理膳食基本要求。
調和油市場有待規范
北京宣武門的沃爾瑪超市地下一層是日常生活用品區,在食用油售貨區內,金龍魚、福臨門、魯花三大品牌幾乎占據了四分之三的空間。本刊記者發現,三大品牌的食用油種類不可勝數,其中不僅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花生油、大豆油、橄欖油,也有近些年來開始出現的小麥胚芽油、玉米油等。
在此之外,另一種食用油同樣引人注目——調和油。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調和油市場消費量已經占小包裝油消費總量的30%以上,終端市場上存在的調和油品種不下二十余種。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這些調和油盡管都在名稱上突出其最昂貴和最看重的油品,也會標注產品配料,但卻看不到調和油所含各種油料的具體含量和配比。
這正是常年以來在我國調和油市場盛行的行業“潛規則”。本刊記者觀察了某品牌橄欖油調和油的成分表,包括橄欖油在內的原料油有8種之多,但具體比例并不標示。在余琪看來,這帶給消費者的警示是要慎重選擇食用調和油。
“拿橄欖油調和油為例,商家在油中放了少量的橄欖油,也可美其名日為橄欖油調和油,如若商家為了節約成本,使調和油中的棕櫚油比例增加,而消費者又不知情,那么將會進一步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余琪說。
中儲糧油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慶榮也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證實,很多以橄欖油、花生油、玉米胚芽油、葵花籽油、山茶油等油種命名的調和油實則其含量很少。而這些消費者并不清楚,還以為自己買得很值。市場上調和油產品魚龍混雜,為謀利益,一些企業在沒有產品研發能力的情況下,自行進行調和油各油種的比例調配,更多調的是價格而不是營養。
我國著名油脂專家、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瑞元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實際上沒有一種油脂的脂肪酸是十全十美的;從營養的角度上說,調和油是一種好的品種。
本刊記者隨機采訪了多位購買食用油的消費者,絕大多數人對標示一頭霧水,也不曾關注過調和油的成分比例與營養過量攝取之間的關系。余琪說,“調和油相較于進口的橄欖油和國內的花生油來說,經濟實惠,但關鍵是消費者有知情權,要謹防被‘忽悠’?!?br/> 慎重食用油炸食品
從營養學上來看,肥胖從最簡單直觀的層面上解釋便是輸入大于消耗,于是剩余的熱量便以脂肪的形式聚集在體內。
“我吃的都是橄欖油,不會發胖的?!焙芏嗳藭Α昂弥尽贝嬖谡`區,認為烹調時用的是植物油,不含膽固醇,所以不會對身體產生負擔。
知名營養學家、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解釋,無論什么油,好脂肪還是壞脂肪,只是對于升高血脂的影響不同而已。它們都含有大量的熱量,多吃都會讓人長胖。吃橄欖油過多,也一樣會增加肚子上的肥肉。這和它是否含有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多不多,并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最新研究發現,不同的油脂,在促進肥胖的方面的確效果不同。絕大多數油脂令人肥胖的原因只是增加了膳食中的熱量供應,而某些壞脂肪會有額外的致肥效果。
據媒體報道,美國科學家設計的一組關于反式脂肪酸的動物實驗表明,兩組動物在6年內保持相同的食物和進食量,但在6年之后,兩組動物的體重、腹部脂肪、餐后血糖反應、糖蛋白含量、炎癥因子等很多指標卻大不相同。吃反式脂肪那組動物明顯地胖,肚子上脂肪積累多,血糖上升,出現了胰島素抵抗的癥狀,各種生化分析數據表明,它們面臨糖尿病的危險。
另—項長期在美國人中進行的調查同樣發現,膳食中反式脂肪酸越高的人,越容易導致肥胖,而且肥胖主要胖在肚子上。
有專家認為,吃1口反式脂肪,就等于吃7口普通油脂,或者吃4口肥肉,所以想要保持良好身材、健康身體的人就要盡可能不食用反式脂肪酸。日常飲食中,含有較多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是加工食品和煎炸食品。餅干面包蛋糕曲奇派等焙烤食品是反式脂肪的大戶,各種油炸食品奶茶等也不容小覷。
油要換著吃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余琪向本刊記者介紹,我國橄欖油大多進口,最近花生油也在漲價,所以讓這些“好油”去炸食品未免有些浪費;食品企業從成本角度來考慮也不會選擇這些油品。“我一直建議油一定要換著吃?!?br/> 食用油的主要差別,除了口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脂肪酸種類和比例之間的差異。資料顯示,油脂主要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多不飽和脂肪酸特別高,亞油酸特別豐富,難以凝固,耐熱性較差。這類油的代表有大豆油、小麥胚芽油等。第二類:各類脂肪酸比較平衡,其中油酸最豐富,低溫下會渾濁,耐熱陛較好,以花生油、芝麻油等比較普遍。第三類:單不飽和脂肪酸和油酸特別豐富,典型代表是素有“液體黃金”美稱的橄欖油和我國南方人比較偏愛的茶籽油。第四類:飽和脂肪酸很多,溫度稍低便會凝固,棕櫚油和我們所熟知的動物脂肪便是這類油脂。
余琪表示:“所謂油要換著吃,應當是種類的替換,不然起不到實際意義?!痹谑秤糜偷倪x擇上,除了可以選擇不同種類之外,也可按照需要不同進行選擇。
在西方享有美譽“植物油皇后”的橄欖油因為價位偏高,所以在國內市場始終沒有花生油、大豆油等那樣受到消費者的垂青,專家表示,國產的茶籽油的營養價值和橄欖,油相差無幾,可以在日常烹調中使用茶籽油。
而香氣宜人的芝麻油除了我們所知道的具有很好的補鈣作用之外,其必需脂肪酸占到了39%~52%,對軟化血管也有所長。對于孕婦或者嬰幼兒來說,花生油中的葉酸和鋅都是有助于智力發育的。
也正是從這一營養均衡的角度考慮,業內專家均認為調和油理應成為很好的選擇。但苦于調和油國家標準的長期缺位,以至于調和油市場以次充好、任意勾兌現象突出,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我國著名油脂專家,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瑞元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食用調和油是一個很好的品種。從人體的營養與健康的角度來講,食用調和油按照科學配比的話,有益人體健康,所以是好的油,我們應該提倡?!?br/> 而我國調和油現在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配方不透明。王瑞元認為,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商業利益的博弈,“所以要呼吁國標盡早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