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設施技術方面,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確實很強,但卻沒有IT。IBM在IT系統的技術能力上與日立實力相當,但IBM沒有基礎設施業務”
《瞭望東方周刊》:是否可以說,“社會創新”是日立未來發展的一個關鍵詞?
齊藤裕:2010年,全球對社會基礎設施的投資約為2萬億美元,到2025年將達到3.7萬億美元,而且這方面的投資會越來越大。
日立是一家在社會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方面都有獨到技術和雄厚實力的大型綜合企業_二者整合,就形成了“社會創新事業’,可以更好地服務全球對于未來城市智能化不斷增加的要求。
社會基礎設施方面,日立不僅能從事公共事業相關設備的制造,而且在鐵路、電力綜合管理系統方面具有多年經驗。我們在IT方面也積累了雄厚的制造技術,并有豐富的軟件開發能力。通過社會創新事業,我們將有很大的發展機遇。
《瞭望東方周刊》:能否更具體談一下“社會創新事業”的內容?
齊藤裕:世界各國的城市化進程,讓進行社會創新、發展智能城市有了很大的可能。一個比較好的例子是智能電網。日常發電,輸電、用電的過程中總會存在不少浪費,有了智能電網就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過去單獨存在的各個環節,現在可以通過IT技術、靠智能電網能連接起來,從而更好地管理并節約能源。
再比如,過去我們看到的工廠,里面有一臺又一臺的機器,互相并不關聯。現在通過IT技術智能化以后,不僅機器與機器是有機關聯的,還可以把生產與銷售結合在一起。而且,在一家家工廠智能化以后,整個城市也有了智能化的基礎,最終形成智能城市。
《瞭望東方周刊》:在社會創新事業和建設智能城市方面,日立與其他大企業相比,有何不同之處?
齊藤裕:我要說的一點是,日立的綜合能力不同于其他企業。比如我們是存儲方面的最大企業之一,在信息控制方面有為日本新干線提供計算機控制系統將近五十年的經驗。同時我們還是新材料的主要研發者之一,加上其他設備的制造能力,日立提出“社會創新”,正是要發揮這個綜合技術能力。
我們已經在日本柏市和美國夏威夷等地開展了一些實驗性項目,比如構筑智能電網和電動汽車的電力使用系統等,受到了當地居民的高度好評。
《瞭望東方周刊》:日立的這種綜合實力來自哪里?
齊藤裕:“百年老店”的歷史積累,讓日立具有了社會創新的綜合實力。
比如我們在新干線剛剛開始運營的時候,就為鐵路公司提供了運行管理系統、坐席預約系統等等。后來我們又提供了商業設施管理系統,由鐵路公司來運營,這樣乘客就可以方便地在車站購物、住宿了。日立不僅是日本鐵路車輛的制造廠家,也是整個運營管理系統的供應商,同時還提供了車站等商業設施信息管理。
在基礎設施技術方面,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確實很強,但卻沒有IT。IBM在IT系統的技術能力上與日立實力相當,但IBM沒有基礎設施業務。正因為目立兩者兼備,所以才要展現這兩個方面的強大綜合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