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7日,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第12次會議(以下簡稱北京峰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在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歷程中,北京峰會具有里程碑般的重大意義。在借鑒和總結第一個十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成員國元首們高瞻遠矚、共同規劃上合組織第二個十年的發展戰略,提出了面向未來的宏偉目標,表達了各國共創安全環境、共謀發展的意志和追求。
規劃地區發展目標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創始國中除了中國和俄羅斯之外,還有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在成員國的共同推動下,上海合作組織順利走過了第一個十年,并在組織機制建設、安全、經濟、人文和國際合作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2年是上合組織步入第二個十年的開局之年,因此,北京峰會對指導和規劃組織未來十年的發展具有承前啟后的重大意義。峰會期間,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們共聚一堂,深入探討組織發展大計,提出了“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地區”的長遠發展目標,該目標致力于為上合組織區域經濟發展營造友好環境、和平環境、合作環境和發展環境。
描繪地區發展路線圖
北京峰會通過了《上海合作組織中期發展戰略規劃》,這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制定的第一個十年發展戰略,堪稱指引組織未來十年發展的第一份路線圖。該戰略規劃是一份框架文件,具有詳盡而具體的部署,對上合組織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上海合作組織中期發展戰略規劃》提出了上合組織在政治、安全、經濟、人文和組織機制建設等諸多領域的總體任務。十年發展路線圖的制定,體現了成員國在組織發展戰略全局問題上的高度一致,反映了各成員國的共同利益訴求,表明了各國推進上合組織全面、深入發展的共同意志和愿望。路線圖的出臺有助于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 的地區發展目標。
夯實安全合作的法律基礎
上海合作組織倡導安全先行,以維護區域安全和穩定為頭等重要的任務。上合組織成立之初,中亞地區內外安全環境惡劣,三股勢力活躍,不穩定因素眾多,正是迫切的安全合作訴求催生了上合組織。在成立的當天,上合組織通過了《打CkMSLOSZWLYXpNVJU0SbZ1jJ3XRjVqrb5KQ4a/sbjuo=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在第一個十年里,上合組織國家所在的歐亞地區遭遇了各種安全威脅和沖擊,區域內外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比如“9?11”事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2005年獨聯體地區“顏色革命”帶來的吉爾吉斯斯坦的政局動蕩和2010年的第二次政權更迭,以及2011年以來周邊的西亞北非地區局勢的持續動蕩。面對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形勢和各種安全挑戰,上合國家始終團結一致、攜手合作,在應對各種內外威脅、打擊三股勢力、跨國犯罪和販毒等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協作,保證了歐亞地區的總體穩定。如今,上合組織已成為地區安全的重要保障和支撐。
上海合作組織已經步入第二個十年發展的新階段,但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增多。今天,上合組織所在地區安全形勢比第一個十年更加復雜多變,地緣政治博弈更加激烈,“上海合作組織鞏固地區安全、促進共同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在中亞地區,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與挑戰相互交織,地區民族和宗教矛盾不斷凸顯。受西亞北非局勢影響,地區三股勢力再度活躍,國際網絡犯罪、有組織跨國犯罪和毒品販運呈現攀升之勢。
面對新威脅新挑戰,北京峰會通過了一系列旨在深化各領域合作的重要文件。在安全領域,為加強力度打擊三股勢力,成員國元首批準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于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2013—2015年合作綱要》。針對上合組織所在區域日漸復雜的安全形勢和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北京峰會對2009年《上合組織關于應對威脅本地區和平、安全與穩定事態的政治外交措施及機制條例》進行了修訂,新條例將聯合預警、危機處置和護僑等措施納入成員國安全協作的范疇。上述兩個文件有助于擴大成員國未來安全合作的法律基礎,對提高上合組織的行動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具有重要的階段性意義。
不斷促進經濟合作
上合組織的基本職能在于維護地區穩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安全合作和經濟合作猶如組織發展的兩個輪子。成員國在平等、互利、共贏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務實合作。在經濟領域,上合組織國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經濟互補的結構優勢和發展優勢,各國都把改善民生、發展經濟作為核心任務。在第一個十年里,成員國制定了相互間開展經貿合作的基礎性文件《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以及綱要的《落實措施計劃》。共同確定了“近期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中期加強經濟技術合作,遠期實現區域內貨物、資本、技術和服務的自由流動”的“三步走”目標。早在2006年胡錦濤主席就提出了重點推動、多方參與、共同受益的網絡性項目,如電力網、公路網、電信網等。目前,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成員國在能源、交通、通信等領域的合作項目已經完成或正在實施階段,金融領域的合作正逐步展開,在共同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上合組織成立11年來,組織框架內的經濟合作不斷深化,貿易規模逐年擴大。中國同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從2001年的120億美元提升到2011年的1134億美元。中國已經連續兩年成為俄羅斯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成為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成員國之間經貿往來的擴大,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未來十年,上合組織成員國在經濟合作領域還面臨不少難題和挑戰。例如,目前,上合組織框架內多方參與的項目還不多。受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雖然各國投資需求旺盛,但組織框架內的投資能力還相當有限。由于資金瓶頸問題,上合組織框架內的一些大型合作項目推進落實困難。為盡快擺脫金融危機影響、促進相關經濟合作項目的實施,2012年6月7日,胡錦濤主席在峰會上提出,中國將向其他成員國提供100億美元貸款。此前,中方已經提供過120多億美元的優惠信貸。為促進上合組織框架內一些大型經濟合作項目的落實和實施,便于向大型項目提供充足的融資支持,胡錦濤主席在峰會上強調了進一步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必要性,建議加快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和設立共同賬戶。胡錦濤主席呼吁成員國推動建立“鐵路、公路、航空、電信、電網、能源管道互聯互通工程”,全面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全面提高成員國在未來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
上合組織再次擴容
北京峰會期間,成員國決定吸收阿富汗為觀察員,土耳其為對話伙伴。至此,上合組織已經涵蓋14個國家,除6個成員國外,還有5個觀察員,即伊朗、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和阿富汗,3個對話伙伴,即白俄羅斯、斯里蘭卡和土耳其。新一輪擴員使得上合組織覆蓋的面積不斷增大、開展多領域合作的空間得到擴展,組織的國際威望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上合組織吸納阿富汗意義尤為突出。在地理位置上,阿富汗與上合組織成員國相鄰或相近。十多年來,阿富汗的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分裂主義盛行,跨國犯罪和毒品販運猖獗。長期動蕩的阿富汗攸關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安全與穩定。多年來,上合組織高度關注阿富汗安全形勢,積極參與解決阿富汗問題。2005年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搭建了上合組織—阿富汗聯絡小組。為提高對話級別,自2004年以來,上合組織歷屆峰會都邀請了阿富汗國家領導人出席。隨著北約撤軍,阿富汗未來局勢發展變得撲朔迷離,充滿了變數。這一切使得中亞南亞地區的安全形勢日趨復雜。新形勢之下,上合組織—阿富汗聯絡小組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要。在美國北約啟動2014年完成從阿富汗撤軍計劃的背景下,阿富汗成為上合組織觀察員,意義非同一般,它體現了上合組織對地區安全的高度責任感,有助于加大上合組織參與解決阿富汗問題的力度。這對維護中亞和南亞地區的穩定意義重大。
就重大國際問題闡述共同立場
當今世界正經歷大變革大動蕩,共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是上合組織追求的目標之一。北京峰會期間,上合組織國家元首就西亞北非地區局勢等重大地區和國際問題發出的“集體聲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成員國領導人在共同簽署的宣言中指出,“成員國對西亞北非地區局勢深表關切,衷心希望這一地區實現和平、穩定、繁榮和進步。呼吁國際社會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國際法準則,尊重地區國家和人民的自主選擇,推動緩解地區緊張局勢,反對進行武力干預或強行推動‘政權更迭’,不贊成進行單邊制裁”[1]。
成員國公開闡述的上述立場,實際上也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所倡導和堅持的原則立場。上合組織國家追求平等、互利、共贏的新型國家關系,主張尊重各國人民對本國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選擇,主張多樣文明共存,主張以對話的方式解決爭端或分歧,反對冷戰思維下的集團政治、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反對以武力方式解決紛爭,主張尊重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國際事務中主張發揮聯合國的主導作用。上合組織成員國以“集體的聲音”再次發出了對建立公正、合理和民主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呼喚。
增進睦鄰友好關系
2012年是上合組織的“睦鄰友好年”,發展睦鄰友好合作與謀劃上合組織的未來發展自然成為北京峰會的核心議題。為不斷增進成員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友誼和交往,在峰會上,中方建議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委員會。為增進人員交流,胡錦濤主席表示,今后十年,中國將為其他成員國提供3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邀請1萬名孔子學院師生來華研修。
上合組織人文領域的合作逐漸成為各國人民往來和溝通的紐帶。隨著組織的不斷發展,成員國之間人文領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和頻繁,上合組織事業的社會基礎不斷加強。今天,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中亞國家公民開始熱衷于中國文化,“漢語熱”、“來華留學熱”悄然興起。上海合作組織大學早已在各成員國落戶。北京峰會期間,與會的各國元首和代表齊聚中國國家大劇院,饒有興致地欣賞了“睦鄰友好之夜”的大型文藝晚會。舞臺上不斷變幻的優美旋律、鮮亮的各國民族服飾不僅展現了各成員國、觀察員國的經典文化,更昭示了上合組織國家追求多樣文明和諧共處、共謀發展的美好未來。
(責任編輯: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