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周邊海域風波不斷,南海問題尤為突出
釣魚島問題再起波瀾。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聲稱,日本政府欲“購買釣魚島”,他將于2013年4月獲釣魚島“所有權”,并為展開實地調查向日本政府申請登島許可。雖然石原揚言“收購”釣魚島更多出于國內政治考慮以拉攏更多選民,真正要“收購”難度很大,但如果石原的非法計劃獲得東京議會通過,將會加劇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對立,也會對中日關系造成嚴重影響。
韓國重判“刺死韓國海警”的中國船長。4月19日,韓國仁川地方法院對“刺死韓國海警”的中國漁船“魯文漁”號船長程大偉做出判決,判處其有期徒刑30年和20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1萬元)罰款。中國表示,中韓在黃海尚未劃定專屬經濟區界限,中方不接受韓方單方面適用“專屬經濟區法”對中國漁民做出的判決。
中菲南海對峙仍在持續。4月8日,12艘中國漁船在黃巖島海域作業時,被菲律賓軍艦非法堵在黃巖島瀉湖內。10日,菲海軍“德爾比拉爾”號戰艦派出小分隊持槍登上中國漁船,叫嚷抓捕中國漁民。危急之時,中國國家海洋局迅速派出中國海監84、75號船編隊趕到現場,對漁船和漁民實施保護。中國海監船隨即與菲律賓軍艦展開對峙。菲律賓官方不斷激化矛盾,中國政府為緩和矛盾,兩艘執法船于4月22日返航。但菲律賓方面卻持續抬高表態聲調,采取種種手段不斷激化矛盾。一是鼓動南海周邊國家及民眾反華情緒,聲稱“團結對抗中國的咄咄逼人”;二是力圖使爭端國際化,菲律賓外交部部長德爾·羅薩里奧借出訪美國之機指責中國,稱“中國是很多國家的巨大威脅”,并建議將黃巖島爭端搬到國際海事法庭去解決;三是依靠外力即美國力量壯大聲勢,4月16—17日,美菲“肩并肩”年度例行聯合軍演開始,美菲國防和外交首腦30日在華盛頓舉行“2+2戰略對話”,美國海軍5月還計劃在包括菲律賓在內的南海周邊海域展開持續四個月的“人道主義行動”,菲律賓的強硬態度加之美國的介入使南海問題解決更加復雜困難。
二、朝鮮正式步入“金正恩時代”,“射星”、“閱兵”以鞏固金正恩領導地位
朝鮮于4月11—12日舉行勞動黨第四次代表會議和第十二屆最高人民會議第五次會議等兩次重要會議。金正恩在勞動黨第四次代表會議上被推舉為第一書記;第十二屆最高人民會議第五次會議修改補充了憲法,推舉金正恩為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成為國家最高領導人,領導國家全面工作。加之2011年底已擔任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正恩現在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其“標準像”也出現在報端。第四次黨代會補充了兩名常委:金正恩和崔龍海,同時還補選了11名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并充實和加強了中央書記局。
朝鮮于4月13日凌晨在平安北道鐵山郡發射了“光明星3號”衛星。雖然因為技術原因導致發射失敗,但在“天安艦”、延坪島炮擊事件所引發的東北亞緊張局勢有所緩和之際,半島因朝鮮發射衛星而再度成為多事之地。朝鮮于4月17日以更強硬聲明應對聯合國安理會的譴責。
4月15日是朝鮮已故國家主席金日成100周年誕辰,朝鮮當天舉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閱兵儀式。黨政軍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第一次在公開場合發表了講話。至此,朝鮮正式步入“金正恩時代”。有輿論預測,為了證明自己是合格的接班人,有能力抵御國內外一切壓力,金正恩團隊仍有可能再搞一次核試驗。
三、緬甸議會補選舉行,昂山素季順利當選聯邦議員
緬甸4月1日補選聯邦議會和省、邦議會45個空缺席位。在經歷長達15年軟禁后,緬甸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經由這次選舉重歸緬甸政治舞臺。昂山素季當選聯邦議員,這是她首次出任公職。全國民主聯盟(簡稱民盟)有意與其他政黨聯合推動緬甸的政治改革與民族和解,有可能促使執政黨進一步采取開放政策,推動緬甸改革進程。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對緬甸新政府釋放出種種積極信號。美國將放松對緬甸投資限制,允許緬甸部分官員入境美國并向緬甸派遣大使,以回應緬甸議會補缺選舉的積極結果;歐盟內部已達成原則共識,同意暫時中止對緬甸的經濟制裁;英國首相卡梅倫4月13日訪問緬甸,成為數十年來訪緬的首位西方國家領導人;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在4月相繼訪問緬甸,印度總理辛格也將于5月奔赴緬甸;日本將免除緬甸37億美元債務并時隔20多年重新啟動日元低息貸款援助。
目前來看,緬甸改革前景難料。民盟尚無法改變緬甸議會的權力格局。緬甸軍隊仍掌握著議會25%的席位,而執政的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則掌握著剩余的多數席位。這意味著,民盟進入議會后無法改變其作為少數黨的局面。緬甸新政府上臺后確實做了一些事,但最核心的軍人利益并未被觸及,未來還會有變數。
四、法荷政壇變動,歐元區經濟仍存不確定性
歐元區近來顯現多重不確定因素,市場動蕩還有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歐洲政界能否履行化解債務危機的承諾令人質疑。
4月22日,法國總統選舉進行第一輪投票。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和現任總統薩科齊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領先其他八位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這次總統選舉吸引全歐洲、尤其德國政壇極大關注,牽動市場神經。
荷蘭政壇突變。因執政聯盟與極右翼政黨新自由黨就削減政府赤字的談判破裂,荷蘭首相呂特4月23日向女王貝婭特麗克絲遞交內閣辭呈,現任政府垮臺,該國將提前舉行大選。荷蘭政治危機給該國削減赤字和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國際評級機構也有可能下調其最優的AAA級長期信用評級。
西班牙經濟再度危急。西班牙中央銀行估測,西班牙經濟2012年第一季度下滑0.4%。歐盟統計局確認,西班牙2011年預算赤字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8.5%。上述最新數據加上23%的失業率,意味著西班牙經濟深陷衰退區。
五、伊朗核問題談判重啟,成果虛多實少尚待下輪
4月14日,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德國六國舉行新一輪伊核問題談判,雙方均表示會談積極且具建設性,同意5月23日在巴格達再度會談。會談并未取得實質性成果,只是同意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為合作基礎,為下輪會談準備一份草案。
但在解決伊核問題的道路上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一是伊朗鈾濃縮問題。目前,西方國家不再堅持讓伊朗完全放棄鈾濃縮計劃,暗示伊朗可以保留豐度為3.5%的鈾濃縮活動,但對豐度為20%的鈾濃縮活動仍然保持高度關切。可以預見,在今后談判中,雙方將圍繞豐度為20%的濃縮鈾問題展開激烈交鋒。二是核查問題。西方必會要求伊朗開放所有核設施,并要求派遣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徹底檢查伊朗被懷疑發展核武器的核設施,而作為主權國家的伊朗恐怕難以允許核查人員任意檢查其核設施。三是伊核問題與伊朗的地區政策及敘利亞危機等一系列地區問題走勢緊密相關。
4月14日的核談判有利于緩和近來圍繞伊核問題的緊張局勢,但能否實現突破性進展,伊核問題能否向積極方向邁出實質性一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下輪談判能否就伊朗鈾濃縮問題取得實質成果。
六、敘利亞國內正式開始停火,但前景并不樂觀
敘利亞政府軍與反對派于4月12日實現停火,聯合國和阿盟敘利亞危機聯合特使安南的斡旋努力取得了第一步重要進展。但隨后形勢發展不容樂觀,違反停火的事件不斷增加,敘利亞當局和反對派互相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敘利亞危機聯合特使安南的發言人法齊4月24日說,敘利亞政府未完全執行停火承諾,這是“不可接受”的。
聯合國安理會4月21號通過了一份涉及敘利亞問題的主席聲明,全力支持敘利亞危機聯合特使安南斡旋解決敘利亞危機,并決定設立聯合國駐敘利亞監督團,初期部署300名非武裝軍事觀察員,最初任期為90天。當然安理會通過主席聲明還遠遠不能夠導致敘利亞局面走向良性化。實際上敘利亞國內發生的是內部權力之爭,眼下大規模內戰的危險依然籠罩在敘利亞當局與反對派及各教派之間。國際社會有必要施加影響,努力避免暴力升級和人道主義問題。
七、蘇丹向南蘇丹宣戰,兩國關系再度緊張
蘇丹與南蘇丹之間的緊張關系因邊界問題急劇升溫。雙方均聲稱對哈季利季油田擁有主權。該油田位于蘇丹和南蘇丹邊界北側。4月10日,南蘇丹軍隊進攻并占據哈季利季油田,蘇丹總統巴希爾隨后向南蘇丹“宣戰”。雖然南蘇丹軍隊4月20日宣布從哈季利季油田“有秩序撤出”,然而蘇丹總統巴希爾重申拒絕同南蘇丹舉行談判。
此次矛盾驟然激化并非一日之因,主要原因是南蘇丹獨立之后,涉及雙方核心利益的石油利益分配、邊界領土爭議等懸而未決,埋下隱患。包括美國在內,國際社會呼吁通過談判解決南北蘇丹之間的分歧,有關方面積極斡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托納表示,美國繼續呼吁蘇丹和南蘇丹立刻無條件停止暴力行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呼吁雙方立即停止戰斗,尊重國際人道主義法,保護平民;非洲聯盟發表聲明,敦促蘇丹和南蘇丹采取負責任的行動,立即停止兩國軍隊之間的沖突;中國也派特使赴南北蘇丹勸和促談。
(執筆:隋曉瑋)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