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戰敗,經過七年被占領期于1952年獨立。日本經濟在美國扶植下,利用朝鮮戰爭帶來的“特需”,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至1955年國民經濟和工農業生產的主要經濟指標均已恢復或超過戰前水平。此后,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1960年年底,池田勇人首相宣布啟動為期10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到了6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GNP(國民生產總值)于1965年超過英國,1967年超過法國,1968年超過前聯邦德國,成為西方世界GNP “老二”。1978年超過蘇聯成為世界GNP“老二”。【1】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成功地克服了兩次石油危機帶來的沖擊,直到2010年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被中國超過,保住了“世界老二”的地位長達31年。
戰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第一,戰后日本經過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從戰略上吸取了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教訓,走了一條和平發展道路。戰后日本在美國占領下實行了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實行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解散了半封建性的財閥,引進西方民主制度,以民主和法制代替了少數人意志左右一切的落后的政治運行機制,形成了具有權力制衡功能的現代化政治機構,大大削弱了日本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封建性,制定反壟斷法律并設立官方執行機構——公正交易委員會,使廣大企業獲得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在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的背景下,戰后日本政府雖然長期未能從道義上真誠地反省其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并總結教訓,但這不意味著在二戰中遭到如此慘重失敗的日本沒有從軍事上吸取教訓。應該說,戰后日本主要是從戰略和策略上看待戰爭和戰敗的教訓的,按照《讀賣新聞》編寫的《檢證戰爭責任》一書,日本從戰略上總結過去戰爭的主要教訓有:軍部與政府誤讀國際形勢;剛愎自用的軍部官僚獨攬了政策立案;日本帝國議會對軍部的妄自行動未加制止而成了追認戰爭政策的機構;日本政府實施思想統制和扼殺言論自由;日本媒體煽動民族主義并爭先恐后地迎合軍隊等。【2】
正如中日之間的第四個政治文件所確認的,中日兩國“相互支持對方的和平發展。雙方確信,堅持和平發展的中國和日本將給亞洲和世界帶來巨大機遇和利益。”戰后日本通過從戰略角度吸取戰敗教訓,選擇了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并長期堅持至今,“走這條民主改革和和平建設的道路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好處。”首先是“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創造了歷史上的奇跡。”【3】正如有學者指出:“在整個西方世界里,高軍費開支同工業成就大小之間的關系似乎是成反比的”,“日本與聯邦德國便是很好的例子。它們在過去幾十年里軍費開支少,而它們的經濟卻發展較快。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從1955年到現在(1987年——筆者注)幾乎都超過了美國和西歐。”【4】戰后40年來“日本經濟在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成功的”。【5】具體地說,作為日本戰后最有影響力、就任首相長達七年之久的吉田茂,雖然“在總的對外戰略上堅持加入西方陣營,確立同美國的同盟關系,但一直抵制美國所要求的重新武裝的規模和進度。吉田茂首相說,‘為非生產性的軍備需花費巨額資金,將會嚴重推遲日本的經濟復興??再者,日本如果重整軍備,也許會刺激亞洲鄰國’,吉田茂將發展經濟作為頭等大事的戰略思想(所謂“吉田路線”——筆者注)便成為日本歷屆政府奉行的經濟發展和對外政策的總方針。”【6】1980年大平正芳內閣的智囊團提出“綜合安全保障戰略”,主張日本要在堅持日美安全條約和有節制的高質量自衛力量以外,還要搞好經濟、教育、文化等各項內政事務,并加強經濟合作、文化外交等,以便綜合地謀求日本的安全。這個被日本輿論稱為“集國策之大成”的綜合安保戰略是日本在新形勢下對吉田茂的和平發展路線的繼承和發展。
第二,依靠技術進步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是戰后日本崛起的核心因素。所謂“技術進步”就是從扎扎實實地夯實基礎技術做起,以千千萬萬中小企業、骨干企業和大型企業為主體,全面普遍地提高一國的技術水平,包括技術引進、自主開發和技術革新。關于戰后日本崛起的根本原因,有學者在列舉了歐美學者“試圖揭開日本經濟高度成長之謎”的林林總總的論點之后,認為最具普遍適用價值且具有本質性的原因就是不斷追求和實現世界水準的技術革新”。【7】
1952年獨立之后,日本遇到了一個發展機遇期,主要機遇有:戰后科技革命和石油文明的興起;人口年齡結構年輕且人們刻苦耐勞;有先進國家作為趕超目標;美國主導的自由貿易體制給日本推行“貿易立國”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冷戰格局下日本依靠美國的軍事保護得以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朝鮮戰爭帶來的“特需”;作為在亞洲“一枝獨秀”的工業化國家在本地區沒有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等等。
戰后日本緊緊地抓住了這個發展機遇期,在實行民主和法制的前提下,以推動技術進步為中心,通過以下四對辯證關系的矛盾運動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其一是技術進步與社會需要的關系:社會需要推動技術進步,技術進步開拓和提升新的社會需要;其二是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的關系:產業發展推動技術進步,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發展和升級;其三是技術進步與企業間競爭的關系:企業間的激烈競爭真正轉化為推動技術進步的動力,技術進步推動企業間競爭邁向更高層次;其四是技術進步與企業內問題的關系:企業家通過處理好經營者與所有者的矛盾、勞資矛盾、“白領”與“藍領”的矛盾、從業員個人利益與企業集體利益的矛盾,而成為技術進步的領軍人物。【8】尤其是通過以科技為核心的生產力落后狀況與以美國生活方式為示范的廣大國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需要之間的矛盾運動,經過戰前和戰后出生的一兩代人的刻苦奮斗,終于在20世紀60年代末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和重化學工業化。
第三,推行“強固山腳比強固山頂更重要”的教育方針,大力提高國民的文明素質和教養水平。戰后日本推行了“強固山腳比強固山頂更重要”的教育方針,以居世界第一位的總教育投入(包括用于學校、家庭和“企業教育”的投入)占GNP之比例,【9】努力提高國民的文明素質和教養水平,形成了以全民關注教育、崇尚科學技術、傾全力發展生產力的社會價值觀,為戰后日本的技術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日本從學前教育開始就注意培養兒童熱愛自然、向往科學、尊重勞動、喜歡動手的素質,并借鑒了美國教育制度的經驗,重視“畢業后能夠立即在企業派上用場的職業教育”,培養了一支忠于職守的中小學和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保證了普及教育質量不斷得到提高,而在地方上即各個縣、市、町、村,最好的建筑就是學校。
日本的大學教育不被認為是最成功的,但是,戰后日本沒有把他們的一流大學辦成“留學美國的預備學校”,而是促使青年人的進取心能夠扎根于本國的土地,大量培養具有敬業精神和“一心一意地專注于一件事情的人是最優秀和最值得尊重的 ”工作信念的、以進入工業生產第一線獻身于生產技術和技能工作為榮的青年才俊,源源不斷地向企業和研究機構輸送了為工業化發展所迫切需要的人才,組成了充滿集團意識和敬業精神的強有力的企業組織、產業大軍和技術進步主力,成為戰后日本取得工業化成功的最大原因。
事實證明,在科技成果迅速傳播于世界的時代,各國經濟競爭的重心在于能否迅速有效地將科技成果結合于、應用于生產過程,因而,占總勞動力一半以上的、從事生產過程的那部分人力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與訓練,就成為決定經濟競爭力勝負的關鍵。顯然,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是與其“注重山腳”的教育方針分不開的。
第四,無論是在整個社會還是在企業內部,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日本導入和“利用”了很多社會主義因素,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更加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戰敗后的日本,有澤廣巳等一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進入了政府的決策部門,他們的社會主義思想影響了戰后日本的主要經濟政策,尤其是為確立一種“抵制美國化”的發展模式、建立一個比較公平公正的社會做出了貢獻。在這個被美國人視為“異質的資本主義”社會,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不斷縮小甚至消失,隨著高速增長的實現,在七八十年代,九成左右的國民都自認為中產階級,出現了“一億總中流社會”的流行詞。在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以后,收入差距雖然有所擴大,但是日本依然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從工資差距看,(1)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的人均月基本工資為10-99人的小企業的1.34倍(1985和2010年這個數字相同);(2)工資最高行業的工資相當于工資最低行業的1.53倍(1985年)和1.75倍(2010年),電力、煤氣、自來水業在上述兩個年份均屬于工資最高的行業;(3)工資最高地區的工資相當于工資最低地區的1.66倍(1986年東京對山形縣)和1.85倍(2008年東京對沖繩縣);(4)戰后以來國家公務員與民間企業的工薪階層的工資差距一直保持在1.5倍左右;(5)日本大企業CEO的人均年薪相當于員工的10.8倍,不僅大大低于南美國家四五十倍的水平,也大大低于美國的34.3倍,據美國勞動總同盟最新公布的調查結果,2010年美國企業CEO的平均年薪相當于勞動者人均年收入的343倍,而日本最大企業——豐田汽車的董事的人均年薪相當于其員工的7.4倍,相當于日本國內由法國雷諾控股的日產汽車的董事的人均年薪的17.4%。由于日本“實現了工資分配的相對公平,而在工資占個人和家庭收入70%以上的情況下,導致(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收入分配基尼系數最低的國家之一。正因為如此,分配不公一直沒有成為令日本頭痛的主要社會問題。”【10】或許可以說,正因為如此,2011年在美國發生的“占領華爾街”運動,雖然也波及了一些歐洲國家,但基本上沒有波及與美國關系十分密切的日本。總之,戰后日本是以一個基尼系數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相對平等的國家的姿態實現崛起的(例如2002年日本按不同年齡層生涯工資計算的基尼系數為0.244,大大低于美國的0.403)【11】。
日本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并經受了兩次石油危機的考驗,曾在國際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甚至被認為創造了“兩個奇跡”。美國社會學者傅高義說:“我提出‘日本第一’,不是指日本經濟是全世界最大最強的,而是要告訴美國人日本是如何發展的,日本做得比美國好”。【12】這啟示人們:看一個社會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時候,不宜過多地看它已經取得的成果,而應更多地看人民大眾是如何參加和享受這個發展過程的。
第五,充分發揮金融系統為經濟增長“造血”功能,沒有放任金融資本像脫韁的野馬那樣追逐一己私利,金融高管的薪金也被控制在較合理的水準而沒有“同美國接軌”,保證了經濟高速發展資金的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