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3000到1萬美元階段既是中等收入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的機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過坎的敏感期。這一階段,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發展容易掉進“中等收入陷阱”。韓國1987年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1995年達到11496美元,僅用八年時間即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該階段是韓經濟、社會轉型關鍵期,既取得跨越式發展,也經歷不少陣痛,有關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有關經驗
第一,適時調整戰略,實現持續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韓根據國際環境變化和自身經濟發展,在堅持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提出“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政策目標,加速從依托增加資金投入、維持廉價勞動力的粗放型發展戰略轉為主要依靠增加研發投資和提高產業科技含量提升競爭力。韓大力發展以電子工業為核心的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整頓輕紡、纖維、染色等低附加值產業;將汽車、造船、機械、電子、鋼鐵等產業的制造工程逐步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國內主要抓研發、設計等前端工程及營銷、售后服務等后端高附加值工程。這些為韓在全球產業調整過程中搶占先手、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二,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市場作用。韓采取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模式,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一直發揮主導作用,一度被稱為“大韓民國株式會社”。80年代初起,韓就開始針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后所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步轉變政府職能。1985年通過《產業發展法》,從法律層面強調市場的作用,減少政府對產業政策形成的干擾。1987—1992年,韓先后實施第六、第七個五年計劃,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大幅減少限制企業發展的政策法規。1993年金泳三政府上臺后,推行“新經濟五年計劃”,放棄政府主導模式,促進國民參與。
第三,推動科技創新,重視人才培養。80年代后期,韓提出以“科技立國”取代“貿易立國”和“重化工業戰略”。制定《面向21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長期計劃》,頒布《提高產業技術五年計劃(1989—1993年)》,提出技術開發的主體由政府轉向企業。制定《尖端產業發展五年計劃》,重點推進微電子、新材料等七個產業的科研。推出為期十年的“G7工程”,目標是到2l世紀本國的科學技術趕上西方七國水平。據韓國產業開發院的研究,技術進步對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70年代是12.84%,80年代為18.7%,1990—2002年為39.54%。同時,韓從國家戰略高度重視并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政府教育預算占GDP比重長期保持在4%以上,占政府預算20%至30%。80年代起,韓國將教育改革定為“四大國政指標”之一,逐步將中小學義務教育發展為全民教育;加強與企業的教育合作,重點發展職業教育;大力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80年的14.7%提高至1995年的52%,鼓勵大學從教育主導型向研究主導型發展。
第四,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均衡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韓“重增長、輕分配”的發展模式廣受詬病,社會矛盾開始凸顯。韓把第五個“經濟開發計劃”改為“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創立《國民福利養老金》,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1988年起執行《最低工資法》,制造業工人工資水平在當年及次年分別增長20%和25%,此后六年間漲幅更達90%。加大對農業、農民的扶持力度,推動城鎮化發展,農業人口比重由1980年的28.9%迅速下降至90年代不足15%,城鄉收入差距總體控制在1∶1.5至1∶2之間。針對首都人口、產業過度集中,通過規劃產業園區,修建機場、鐵路、港口,有力推動了中部、西部地區發展。基尼系數從1980年的O.39下降至1991年的0.263。
第五,加強社會管理,大力打擊腐敗。1988年起,全民醫療保險、增加政府對殘疾人的關心力度在內的八項社會福利措施逐步付諸實施,建立生活保護制度、有功人員保護制度、災害救護制度等三大公共救助制度和兒童、老人、殘疾人、婦女、流浪者等五大社會福利體系,覆蓋大部分社會弱勢群體。1993年金泳三“文民政府”上臺后,大力加強司法、制度、公平建設,嚴厲打擊黑社會暴力,維護社會治安,制訂頒布《公務員倫理法》,規定從總統到正處級公務員財產全部申報、公開,不少國會議員、內閣部長等高官落馬。同時為加強誠信建設,在全社會逐步推廣實名制度:規定一切金融交易必須實名進行;采取一戶一網、實名登記的手機入網方式:對網絡郵箱、網絡論壇、博客及網絡視頻實行實名制。
有關教訓
其一,大企業盲目擴張,大而不強。韓政府扶持大企業財團客觀上促進了韓經濟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埋下嚴重隱患。大企業由于容易獲得政府金融、財政支持,盲目擴張,導致效率低下,債臺高筑,經營和金融風險明顯增加。1985年韓外債高達468億美元,接近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0%,這就要求韓經濟必須確保維持10%年增長才可贏利,令韓不堪負重。此外,大企業政治色彩濃厚,官商勾結,腐敗滋生,政界領袖、經界翹楚或多或少均涉足“政經黑金”,迄今多位總統或其親屬多少卷入過貪污丑聞。
其二,金融體制改革滯后,貿然開放市場遭遇危機。韓金融機構長期受政府支配,官治色彩濃厚,銀行呆賬壞賬風險居高不下,金融體制改革嚴重滯后。1994年韓貿然宣布金融市場國際化、開放化,1996年匆忙加入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實行利率自由化,允許外匯自由兌換,完全開放資本市場。由于缺失監管,外債規模由1992年的439億美元快速攀升至1997年的1208億美元,而當年應償還債務為1200億美元,在亞洲金融危機及貿易逆差雙重夾擊下,國家險遭破產。
其三,中小企業發展滯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發展失衡。由于韓政府推行“大企業偏好政策”,中小企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1993年韓前30家大企業生產總值占韓GDP79.9%,1992年達92.1%。中小企業因難以籌措資金大量破產倒閉,1993—1997年破產企業達5.3萬家,超過1988—1992年的3倍。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發展嚴重失衡,不僅削弱了國家競爭力,也令失業成為長期困擾韓經濟社會發展的頑疾。
其四,放任股市、不動產投機,損害實體經濟和民生。1986—1988年韓連續三年實現10%的高速經濟增長,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這主要得益于低工資、低地價、低利率的“三低”政策。之后由于對股市、不動產投機重視不夠,股市、房地產資金擠壓研發投資,“三低”迅速轉為“三高”,導致1989年實體經濟急速下滑。1985年韓股市總資本為4.7萬億韓元,市值5萬億韓元,1989年總資本一度增加至21萬億韓元,市值則虛高至100萬億韓元,當年股市轉熊后,不少普通民眾血本無歸。
其五,未及時消解社會矛盾,影響經濟社會秩序。進入20世紀80年代,韓民主化運動此起彼伏,不斷高漲,1987年達到高潮。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87年6月10—26日的半個月間,韓各地共爆發2145次示威,參加人數達830多萬;警方逮捕示威群眾1.7萬多人,向示威群眾施放催淚彈35萬發;在示威群眾與警察的流血沖突中,有6000多名警察和示威群眾受傷,近300個警察機構被示威群眾搗毀。同時,工會組織迅速發展壯大,成為與企業乃至政府長期對抗的負面力量,加之“過度自由”的媒體推波助瀾,嚴重掣肘了國家正常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亞洲二局)
(責任編輯: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