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伊拉克戰爭與美國國內的大戰略省思

2012-12-29 00:00:00趙明昊
當代世界 2012年1期


  2011年12月15日,駐伊拉克美軍在巴格達舉行降旗儀式,標志著長達近九年的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2003年,美軍僅用三周時間便占領巴格達,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開啟一場戰爭遠比結束一場戰爭難得多”,伊戰不僅使美國深陷“帝國的過度擴張”,更是讓數十萬人付出生命的代價。美國防部長帕內塔在撤軍儀式的講話中承認,伊拉克今后仍將面臨恐怖主義、國家分裂、經濟不振和社會動蕩等重大威脅,從“國家重建”的角度講,伊拉克戰爭遠遠稱不上是一場勝利。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自一開始便在美國國內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不少人認為,美國的大戰略在冷戰結束后陷入迷茫,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更是出現重大失誤,伊拉克戰爭“愚蠢而無益”,只是表明以追求單極霸權為目標的“布什主義”的徹底失敗,而“選擇性介入”、“離岸制衡”和“新自由國際主義”應成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美國大戰略的可選方案。這些關于大戰略的理論構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國內戰略界人士對國際格局、美實力地位、國家利益、安全威脅來源以及相關對策的看法,并已對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方略和實踐產生顯著而深刻的影響。
  
  伊拉克戰爭之失
  作為美國總統和美軍最高統帥的奧巴馬,雖一貫反對伊戰,但在12月14日發表的演說中也不得不為這場戰爭說上幾句好話,他贊揚美國以自身努力和犧牲“留下了一個日益穩定、民主和繁榮的伊拉克”,而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則在另一場演說中表示,伊拉克正“脫離長期以來引發憤怒情緒和極端主義的鎮壓路線”,“正在接受普世人權和人類尊嚴”。但這場戰爭顯然并不像他們所說的那么光彩,正如美外交界元老、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言,伊拉克戰爭實際上與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非常相似,一開始都得到了美國國內民眾的廣泛響應,但隨著戰爭一天天拖延下去,幻想日益破滅,最后全國上下都開始熱切探求退出的策略,甚至只關心如何盡快退出而不管策略明智與否。[1]雖然從伊拉克全面撤軍多少帶有為奧巴馬競選連任積累政治資本的考量,但這場耗費頗巨的戰爭的確早已是“惹人厭倦”。
  首先,美國為這場戰爭及隨后展開的“國家重建”任務付出了巨大代價,美國對外政策陷入“軍事化”困境。約4500名美軍士兵在伊戰中喪命,3萬余人受傷且大多留下終身殘疾,榮軍補助和醫療開支將達6000—9000億美元,且近年來日均發生18起老兵自殺事件,社會成本難以估量。據美國學者統計,伊拉克戰爭總體花費將達3萬億美元。更重要的是,美國外交政策在伊拉克戰爭開打之后日益“軍事化”,2001—2009年間美國軍費由4120億美元增至6990億美元,在并沒有“像樣的國家對手”的情況下,美國軍費增幅達70%,占全球國防支出的比例由30%升至60%,“國會愿意投票支持五角大樓的巨額軍費開支,卻要削減國務院的外交事務經費”。美國“9·11委員會”的一份報告認為,“國防部已成為所有聯邦機構中的巨獸,它的年度預算超過了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成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此外,小布什政府掀起伊戰的傲慢姿態和“帝國主義”做派使美國與法、德等西方盟友之間的關系出現裂痕,在戰爭開始后的數年中,反美浪潮在世界范圍內四下興起。加之后來證明薩達姆政權并不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沒有證據表明其與恐怖主義組織有染,小布什政府給伊拉克這一“邪惡軸心”國家列出的大多罪狀都是“莫須有”的,這一事實使伊戰的道義正當性和美國的國家信譽受到重挫。
  其次,伊拉克未能成為美國所希望的“民主樣板”,中東地區形勢更趨動蕩,對伊拉克影響力日漸增強的伊朗甚至被視為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小布什政府當年發動伊戰的基本目標是鏟除薩達姆獨裁政權,對伊拉克進行“民主改造”,并寄希望一個民主的伊拉克對伊朗、敘利亞等國專制政權構成壓力,以變促變。而結果是,暴力活動在伊拉克四散開來,宗派和族群沖突日益激化,國家面臨分裂的危險。隨著占人口60%的什葉派掌控伊拉克政權,遜尼派武裝叛亂活動紛紛興起,而恐怖主義勢力也趁機介入。更令美國感到憂心的是,伊拉克總理馬利基等現政府高官曾長年在伊朗“避難”,加之在宗教信仰上同屬什葉派,且伊朗近年大力推動與伊拉克的經貿關系,甚至直接向什葉派武裝輸送武器,伊朗在伊拉克的影響日趨上升。伊拉克在很多地區性事務上也選擇與伊朗站到一起,如對阿盟制裁伊朗盟友敘利亞的決議案投棄權票。有阿拉伯國家政要坦言,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如同將該國拱手送給伊朗。還有觀點認為,伊拉克很可能會接替敘利亞扮演的角色,成為伊朗資助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馬斯組織等地區伙伴的中間人。而且,美軍撤出伊拉克后,伊朗反倒可將更多精力用于對付駐扎在阿富汗的美軍。值得注意的是,什葉派在伊拉克的掌權以及伊朗在本地區影響力的擴大還引發了沙特等準盟國對美國的不滿。[2]
  第三,伊拉克戰爭嚴重分散了美國的精力和權力資源,未能對世界政治的新變化做出及時有力的回應。美國知名戰略學者、耶魯大學教授保羅·肯尼迪認為,在過去10年中,一方面,美國忽視了自身金融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衰退以及美國自身及其公民的“共同福祉”,“小布什政府一方面開打耗費巨大的對外戰爭,另一方面實施有利于富人、不可原諒的減稅措施,導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激增,使美國越來越依賴別國,損害了美元的長遠未來??社會結構日益破損,底層社會不斷擴大,公立學校體系搖搖欲墜。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公路、鐵路和能源系統投資不足的跡象。”另一方面,被兩場戰爭所牽絆的美國未能以更廣闊視角看待全球政治的新變化,更沒有及時作出必要回應。比如,美國對巴西的改革、智利的成功以及阿根廷的悄然復蘇等“后院”地區發生的重大變化未予足夠重視,美國的拉美戰略調整嚴重滯后。[3]此外,關于兩場戰爭導致美國忽視亞太地區從而使中國這一“戰略對手”順利崛起的論調更是不鮮見。
  
  布什主義VS奧巴馬主義
  “9·11”事件發生一年后,小布什政府在2002年9月17日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指出,為維護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美國將采取必要的單邊主義行動,對恐怖主義組織和專制政權展開“先發制人”的打擊,以“政權更迭”模式推進民主、擴展和平,“將積極致力于將民主、發展、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的希望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自此,單極霸權、單邊主義、先發制人、政權更迭等思想被視為“布什主義”的核心內容。
  從歷史角度看,“布什主義”實際上是美國一以貫之的“全球領導”雄心在“單極時代”的剛性“變奏”,伊拉克戰爭既是“布什主義”的一次實踐,同時也宣告了“布什主義”的失敗。冷戰結束后,隨著蘇聯這一最大戰略威脅和對手的消失,美國進入大戰略的迷茫期。老布什政府提出“超越遏制”戰略,力圖將蘇聯吸納入國際社會,并積極倡導建立“世界新秩序”,但這一戰略相較于冷戰時期的“遏制”而言,仍然是過渡性質的。不過在1992年前后,時任國防部長的切尼、副防長沃爾福威茨等新保守主義中堅力量曾低調制定《1994—1999財年防務規劃指針》,提出美國的戰略目標應是“支配”世界,要以單邊行動和壓倒性軍事優勢確保他國不對美國全球霸主地位構成挑戰,包括對美國的西方盟國進行必要的壓制。這份指針后來被媒體披露并引發各方激烈批評,加之共和黨隨后失去執政地位,致使切尼等人“壯志未酬”。[4]隨后上臺的民主黨克林頓政府則提出“接觸與擴展”戰略,倡導多邊主義,宣揚美國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國家”,但這實際上主要是針對美國國內當時極為突出的孤立主義情緒,即民眾普遍認為美國應盡量減少對外部世界的接觸,退回到“山巔之城堡”中,而不是妄持“山巔之城”的理想而肆意介入外部事務,揮霍自身實力。
  
  然而,2001年的“9·11”事件消除了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上的爭論與迷茫,使美國面臨的首要威脅一時間完全明朗,針對恐怖主義組織及支持這些組織的所謂“無賴國家”和“邪惡軸心”,美國國內“同仇敵愾”,新保守主義勢力如日中天,鼓吹并實施“新帝國大戰略”或“改造(世界)的大戰略”[5]。這套大戰略的核心內容就是,增強和鞏固美國無可匹敵的軍事實力,對恐怖主義組織和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無賴國家”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宣揚“主權有限”,推動“民主輸出”,弱化和擺脫國際制度的約束,運用各種必要手段確保美國全球霸權地位,使“單極時刻”固化為“單極時代”,從而實現“美國治下的和平”。積極主張對伊動武的“鷹派”勢力根本沒有耐心等待聯合國主導的外交努力,堅信“應是任務決定聯盟,而非聯盟決定任務”(時任防長拉姆斯菲爾德語),甚至不屑于同歐洲盟友進行磋商協調,對發展中國家和國際輿論的反戰之聲更是不予理睬,一意孤行地發動了代號為“自由伊拉克”的軍事行動。除了開打伊戰,小布什政府的其他單邊主義行徑還包括拒不批準《全面核禁試條約》、《京都議定書》,不與國際刑事法院合作,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并推進部署導彈防御系統。
  小布什政府奉行的對外戰略招致美國國內外的廣泛批評。正如當時一位法國學者所言,“半個世紀以來,美國一直是政治自由和經濟秩序的捍衛者,今天似乎成了國際上的一個不穩定因素,到處興風作浪、挑起沖突??過去我們在美國那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如今美國卻正變成一個問題。”美國自由派學者、現任奧巴馬總統特別助理的薩曼莎·鮑爾在2003年發表于《新共和》雜志的一篇文章中批評說,“美國自詡的形象(保護世界免于無賴國家之害的警察)不再受到認同,美國反被視為應受到國際法管制的失控國家”,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一貫表現已嚴重損害全世界民眾的自由,“美國必須反思外交政策,不僅是需要微調,而是要徹底革新外交政策”。她甚至說,美國應以德國總理勃蘭特向二戰中受到迫害的猶太人下跪道歉為榜樣,就自己在外交政策上的嚴重過失請求世界的寬恕。[6]
  伊戰越來越不得人心,而奧巴馬一直以來便是這場戰爭的堅定反對者。2007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奧巴馬在《外交》雜志發表的文章中指出,自由如果與戰爭、酷刑和“政權更迭”聯系在一起,那是非常可悲的,美國不能僅以關于民主的說教與恐怖主義相抗爭;美國“既不能退出世界,也不能試圖威逼世界歸順自己”,對多邊機制的改革也不能通過脅迫別國來實現;“當我們在自衛以外的情況下動用武力時,應竭盡全力獲取其 他國家的明確支持和參與。”可見,克制霸權沖動、重視多邊主義、重塑同盟體系、限制武力運用等成為奧巴馬對外政策的基本理念,在其上臺執政后,這些理念得以實施,正如其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本·羅茲在解釋奧巴馬政府外交政策立場時所言,“一言以蔽之:結束兩場戰爭,恢復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集中精力關注從亞洲問題、世界經濟到核不擴散問題在內的更廣泛的重大議題。”
  在實踐中,堅持全球領導地位目標、以“進取性多邊主義、地域政治平等主義、文化相對主義和自我批評”為特征的美國對外政策新范式——“奧巴馬主義”正逐漸成形。一方面,奧巴馬政府改變以單邊主義和大規模地面戰爭打擊恐怖主義的做法,極力修補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放棄以強力推動民主,重塑美國國際形象。奧巴馬政府對恐怖主義組織采取小型化、特種化作戰樣式,采取定點清除手段剿殺了本·拉登等恐怖主義組織領導人,加大對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也門等國的援助,推動國際合作以從根本上挽救“失敗國家”,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此外,奧巴馬以“平等”、“謙遜”的姿態宣稱,伊斯蘭世界并非美國的敵人,而且“任何國家都不能把政治制度強加給他國”。2009年6月,奧巴馬在開羅大學發表的演講中指出,美國對9·11事件的反應與美國自己的理念相悖,美國如果自私自利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注定會無果而終,“凡是讓一個國家或群體凌駕于另一個國家或群體之上的世界秩序都必然會失敗”。他還引用托馬斯·杰斐遜在1815年所說的一段話表示,“我希望我們的智慧會隨著權力的增強而增長,以使我們意識到,權力使用的越少就會越強大。”
  另一方面,奧巴馬政府努力在外交和軍事力量之間實現再平衡,注重多邊主義,尊重國際規制,積極重構同盟與安全伙伴關系網,以實現“從背后領導”。2001—2009年間,美國軍費由4120億美元增至6990億美元,在并沒有“像樣的國家對手”的情況下,軍費增幅達70%,占全球國防支出的比例由30%升至60%,超過排在其后的17個國家的軍費總和。在人員補貼、武器研發及采購、軍隊管理等諸多方面,軍事部門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甚至被戲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經濟體”。[7]與此同時,外交資源被巨額軍費開支所擠占,美國對外政策陷入“軍事化”窘境,維系國家安全的非軍事性支柱受到嚴重削弱。在這種情況下,奧巴馬政府主張“通過堅韌的外交手段而非對軍事力量的過度依賴實現智勝敵人”,對武力使用更加克制,努力確保動武的正當性與針對性,注重發揮盟友和安全伙伴的作用,實施綜合外交(diplomacy)、防御(defense)和發展(development)的3D戰略。這在2011年上半年美國和西方盟國對利比亞采取的軍事干預行動中得到鮮明體現。正如奧巴馬所言,美國的領導必不可少,但“真正的領導”意味著創造條件讓其他人站出來。[8]
  
  美國大戰略的可能選擇
  若要更為深刻地理解“奧巴馬主義”的演進邏輯、基本內涵和政策影響,就不能不論及美國國內關于大戰略的爭論。所謂大戰略是指一國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開發、動員、協調及運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權力資源和手段,應對核心威脅與挑戰,確保國家安全,維護和促進國家利益的總體構想。正如美國戰略史大家約翰·蓋迪斯所言,冷戰時期以“遏制”為大戰略的美國在冷戰結束后陷入了“大戰略赤字”的境地,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顯然,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美國的大戰略很難用像“遏制”這般簡明、通透的語匯進行概括,它將更多是一種多元思想、多樣理論、多種方案的耦合,但我們仍可以通過辨析美國學界已提出的幾種主要的大戰略選擇,略窺美國大戰略的可能樣貌。
  一是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伊肯伯里和安妮—瑪麗·斯勞特為主要倡導者的新自由國際主義大戰略。[9]其核心思想基礎是,“權力和規則并不是敵人,它們可以成為朋友,兩者在構建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過程中缺一不可;只有在一個由規則構成的體系中運用,權力才是最持久和最具正當性的;而規則也只有建立在共識基礎上并受到相應的權力結構的支撐時,才是最持久和最具正當性的。”2002年,為“回擊”受新保守主義思想誤導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伊肯伯里和斯勞特等學者展開了“普林斯頓項目”,旨在深入分析美國在21世紀面臨的國際戰略環境,構建以新自由國際主義作為指導原則的未來大戰略。自美國總統威爾遜在一戰后提出“十四點計劃”以來,以國際合作、開放經濟秩序、大國集體安全及國際制度等為主要訴求的自由國際主義便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思想傳統之一,而新自由國際主義更加重視權力因素、霸權地位等在國際政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主觀念方面,新自由國際主義認為“受民眾擁護、負責任和尊重民眾權利”而非“一人一票的選舉”才是界定民主的標準,美國“民主推廣”戰略不應依賴“政權更迭”,而是要為其他國家實現民主自由盡可能地創造有利條件,以使民主從內部生發。
  
  伊肯伯里等人認為,當前美國所領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正遭遇一種“權威危機”(crisis of authority),即秩序內的權利、權威需要重新分配,但這套秩序本身并未失敗。雖然美國作為秩序中的“霸權”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但該秩序之開放性、以規則為基礎(rule-based)等深層邏輯已得到廣泛接受,“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并未遇到競爭對手,恰恰相反,非西方大國的崛起以及經濟和安全相互依賴度的增強為這一秩序造就了新的擁護者”,這一秩序“易于加入、難以推翻”。美國的大戰略目標應是“建立一個法治的自由世界”,“通過自我約束而非不受任何約束發揮領導作用”。美國需要讓渡一些在霸權時代所擁有的特權,以換取其他國家對其領導地位的持續支持,還應大力倡導和鞏固那些能夠發揮實際作用且深具共識基礎的國際制度,“以規則行規制”。
  二是以布蘭代斯大學教授羅伯特·阿特為主要倡導者的“選擇性介入”大戰略。[10]“選擇性介入”旨在追求在霸權與孤立主義之間尋求一條中間路線,它仍堅持美國應捍衛全球領導地位,認為“沒有任何國家比美國更能擁有實施國際領導權的綜合國力”,但主張將美國的政治軍事資源集中投入到那些對美國具有最重要影響的地區,即美國所處的西半球、歐洲、東亞和波斯灣地區。在上述地區應堅持“前沿防御部署”,對其他地區則要避免長期性的安全承諾。前沿部署的基本目標是,通過美國必要的武力存在和軍事優勢,確保地區性威懾,推動地區安全的合作管理,“預先阻止對美國不利的地區形勢發展”,如果這種預防性戰略失敗了,則須確保在地區性沖突和戰爭中取得勝利。“選擇性介入”就美國動用武力提出限制性條件,即僅為生死攸關和高度重要的利益而戰,但可以為保護民主制度、防止內戰屠殺和保衛同盟的信譽而進行武裝干預。
  “選擇性介入”也存在一些缺陷,它對“介入”和“塑造”的強調導致其實施成本仍然較高,利益的不一致、核心威脅的復雜性及對其認知的差異性可能會損害美國所領導的地區聯盟的凝聚力,而且對使用武力的安全承諾可能逐漸擴大,以致“介入”會失去必要的“選擇性”。阿特強調說,美國在實施“選擇性介入”時應避免過度膨脹的帝國野心,要以一種克制、機智和靈活的外交政策規避不必要的負擔,并防止對抗性聯盟的出現。阿特認為,歐盟、俄羅斯和中國是美國的三大潛在戰略對手,但歐盟因政治凝聚力不強而難有作為,俄羅斯缺乏必要的經濟實力,而中國則至少到2033年才能具有挑戰美國軍事主導地位的軍事力量,且中國整體經濟實力(特別是人均收入水平)要到21世紀中晚期才能與美國持平。
  三是以德克薩斯大學教授克里斯托弗·萊恩和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為主要倡導者的“離岸制衡”大戰略。[11]“離岸制衡”實際上是英帝國的戰略傳統,即通過維持均勢確保歐洲大陸不被某一國主導,在當今歷史條件下,美國顯然不可能完全“離岸”,“作為一個離岸制衡者,最大的成功在于讓別人去處理麻煩的問題,而不是急于把負擔攬到自己身上”。這一大戰略認為,美國的最大戰略目標是保持西半球霸主地位,防止歐亞大陸出現霸權國家,維持海灣地區的力量平衡。美國不應尋求支配歐亞大陸和海外地區,“不應讓地區盟友免費搭乘我們(美國)的順風車,而是要盡可能地免費搭乘他們的順風車,只有在某個國家可能支配某些關鍵地區時,才派出軍隊加以干預”。
  在具體政策建議上,“離岸制衡”大戰略主張,美軍應從歐洲全部撤出,北約的歐洲成員國的國防開支總和是俄羅斯的5倍,“歐洲不存在自己處理不了的安全問題”,迫使歐洲國家在利比亞軍事干預中發揮帶頭作用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在亞洲,應極大增強日本的軍事力量,并謹慎管理“亞洲伙伴組成的龐大卻存在潛在分裂危險的聯盟”,在“做得太多”(允許盟友搭乘順風車)和“做得太少”(導致一些國家倒向中國)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中東地區,美國在冷戰后“愚蠢地”放棄了使伊朗和伊拉克相互制衡的戰略,未來應推動建立由沙特、卡塔爾等海灣國家組成的“新安全架構”,并將以色列視為正常國家,不再給予無條件支持。對于中國,“離岸制衡”論者一方面認為中國是美國的唯一潛在對手,另一方面也堅持盡力避免與中國發生公開沖突。“中國可能會成為比蘇聯更為可怕的對手,因為其經濟規模可能超過我們,而且與過去基本上經濟封閉的蘇聯不同,中國依賴海外貿易和資源,將更傾向于向海外投射力量”,但中國實力地位的上升日益引起鄰國的警惕,且其“用于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盈余要少得多”。
  應當看到,上述大戰略選擇基本上都承認或暗示了美國實力的有限性,明確反對所謂“新帝國論”,強調美國應堅持“戰略克制”,重新平衡國內發展和國際負擔。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大戰略選擇都沒有放棄對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追求,并且相信美國在未來數十年中仍將是全球首強大國。在實踐中,美國仍將緊緊握住必要的單邊主義行動自由,也不會僵化、單純、一成不變的固守某一種戰略。值得強調的是,美國在思考和規劃大戰略時對中國因素正給予越來越多的考量,雖然沒有確定中國是敵手,但中國至少不是美國的朋友。
  (作者系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徐海娜)
  [1] Henry Kissi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aⅴ| 国产99视频在线|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久久|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中文字幕色站| h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www.youjizz.com久久|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一级α片|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狠狠v日韩v欧美v|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色香蕉影院|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无码人妻免费|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福利|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性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99在线国产|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97se亚洲综合不卡| 亚洲第一视频区|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www视频|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99re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99视频在线| 91精品综合|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在线一级片| 免费在线色|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在线亚洲天堂|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在线观看av永久|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