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愛情就像高山天氣一樣,今天還是陽光燦爛,明天就可能是大雪紛飛。當兩個人相愛時,金錢財物往往不分彼此。一旦分道揚鑣或反目時,“破產清算”便不可避免。年輕人如此,老年人也不例外。
不論是年輕情侶,還是黃昏戀人,分手了,不妨依法算個“明白賬”。
普通借款,一定要返還
【案例】林先生和張女士都已年過6旬,均喪偶,經人介紹相識,后發展為戀人關系。戀愛期間,林先生以孩子做生意虧損為由向張女士借款2萬元,并出具借條一份,承諾及時歸還。去年12月份,林張二人因性格不和分手。分手后,林先生一直沒有履行當初的還款承諾。無奈之下,張女士拿著借條將林先生告上法庭。法庭上,林先生辯稱雙方戀愛期間,自己也在張女士身上花費了不少錢,所以不同意還款。法院審理后認定雙方借貸關系成立,依法判決林先生于判決書生效之日起10日內償還張女士借款2萬元。
【法官說法】戀愛期間相互借款,在戀人之間很常見,從法律上來講,戀人之間的借貸關系與常人之間的借貸關系并無區別。《合同法》第206條規定: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本案中,原告提供了被告出具的借條以證明被告借款的事實,被告并沒有予以否認。因此,原告要求被告還款的主張于法有據,應予支持。另外,還需要正確劃分戀人之間的一般正常花銷與合法借貸之間的區別,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法律上的抵銷關系,本案被告認為其在戀愛期間亦為女方花費頗多或可抵銷借款的想法,實屬認識上的誤區。
日常花費,無返還義務
【案例】年輕時,李征和王玲是大學同學,在校期間,關系不錯,畢業后,各自結婚成家,暮年時,雙方都失去了老伴。經過努力,倆人確立了戀愛關系。為了維系戀愛關系,李征四處向親友借錢,用來購買物品給王玲,并多次與王玲到外地旅游。可是,王玲因為家里子女堅決反對,最終還是向李征提出了分手。今年5月,債臺高筑的李征以不當得利為由將王玲告上法庭,要求王玲承擔戀愛期間的花費2萬元。法院審理后認為,李征為維系戀愛關系的開銷系對王玲的贈與,故駁回了李征的訴訟請求。
【法官說法】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依據,使得他人遭受損失而自己獲得利益。戀人一方作為戀愛期間日常花費的受益者,其取得的利益具有合法依據,即基于贈與合同而獲得利益,因此不屬不得當利。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贈與人在將財產所有權轉移給被贈與人后,雙方之間的贈與合同已履行完畢,贈與人不得再要求被贈與人返還。
贈與財產,視情況而定
【案例】丁娜在公園跳舞期間認識了比自己年長17歲的王康。雖然兩人年齡相差較大,但王康的風趣幽默打動了丁娜,兩人非常投緣,很快確定戀愛關系,并開始了同居生活。丁娜不是本地人,在王康向她求婚時,她很猶豫。為了打消丁娜的顧慮,王康以她的名義購買了一套住房送給她。然而王康最終沒有和丁娜走進婚姻殿堂,就不幸去世。王康子女要求丁娜返還房產,但遭到丁娜拒絕,雙方為此鬧到了法院。法院審理后認定王康贈與丁娜的房產具有彩禮性質,遂判決丁娜10日內予以返還。
【法官說法】戀愛期間饋贈財物一般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戀愛中雙方為了增進感情,一方自愿向另一方贈送財物或者雙方自愿互贈財物;另一種是以結婚為目,一方向另一方贈送價值較高的財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彩禮。對于第一種情況,屬于一般贈與,當戀愛終止時,一般可以不予返還;第二種情況屬于一種特殊的贈與,即目的贈與,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給付,如果給付后不能實現目的,贈與缺乏給付的理由,構成不當得利。因此,情侶之間分手后,能否要回當初贈與的財物,要視贈與的性質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