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黨制度是有關政黨圍繞國家政權而產生的政黨之間關系的制度。對比中國與外國的政黨制度。政黨之間的關系呈現出四種模式,即一黨獨大制的主導配合模式、兩黨制的分庭對抗模式、多黨制的聯盟對抗模式和中國的合作監督模式。同心思想是基于中國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的實踐而提出來的,它是對中國共產黨在行使決策權、制定政策和確定政策目標過程中與各民主黨派合作實踐的理論概括,在政黨制度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同心思想 比較政黨制度 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中,是政黨主導著國家的政治發展。然而,每個國家的政黨制度都是歷史的,即在向現代國家轉型與現代國家制度構建的過程形成和發展起來。政黨制度主要觸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黨之間的關系,二是政黨與國家政權之間的關系。前一種關系受后一種關系的制約,是政黨與國家政權之間的關系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政黨制度。不同的政黨制度產生不一樣的黨際關系模式。
一、黨際關系的四種模式
根據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處地位的不同,可以把今日世界各國的政黨制度劃分為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等不同的類型。政黨制度之下政黨之間的關系即黨際關系可以有以下四種模式。
(一)一黨獨大制的主導配合模式
一黨獨大制,是指一個國家內存在著多個政黨,但只有一個政黨能贏得選舉,長期掌控國家政權,其他政黨的影響力十分有限,不足以改變一個政黨長期獨霸政壇的局面。在一黨獨大制國家中,大黨的影響力非常強大,處于絕對主導和支配地位,小黨力量弱小,無力與大黨相抗衡。大黨通過國家政權的運行,引導著小黨的行為,使其在許多方面不得不配合大黨的行動,它們之間呈現著一種主導與配合的關系。大黨與小黨之間這種支配與配合關系對大黨的廉政建設、執政能力的提高以及國家政治民主發展都不怎么有利。
(二)兩黨制的分庭對抗模式
兩黨制是國家政權由兩個最大的、勢均力敵的政黨,通過控制議會和總統選舉的方式輪流執掌政權。在兩黨制的政治權力爭奪中,政黨關系表現最多的是在野黨與執政黨的分庭對抗。⑦由于兩黨勢均力敵、不相上下,微小的變化也能使選舉的天秤發生傾斜,導致不同的結果。兩黨都為了達到這一細小的變化而竭盡全力,反對黨通常抓住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的細小的失誤進行夸大性宣傳,從而達到影響民眾心理變化和改變投票行為的目的;執政黨為保住政權,同樣會對在野黨缺點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
當然,兩黨制國家的兩大政黨有的時候也會合作,這不僅限于發生災難和戰爭等重大危機,有時也會在某個問題僵持不下時,兩黨也會選擇合作的方式。比如美國的財政赤字案,最后關頭兩黨都作出讓步,達成妥協,使財政赤字案得以順利通過。總的來說,兩黨既對抗又合作。
(三)多黨制的聯盟對抗模式
多黨制是一個國家內存在著多個影響力都不足以單獨贏得選舉的政黨,為了執掌政權,政黨結成聯盟,取得議會多數,組成聯合政府。多黨制國家中的各個政黨之間的明爭暗斗非常明顯,各政黨都以執掌政權為目標,為了掌握政治權力,聯盟與分離都是一種政治策略,一個政黨今天選擇同這個政黨聯盟,明天因政策不和就會與這個政黨分道揚鑣而去跟另一個政黨結盟。
由于多黨制國家的政黨都是呈離子狀態的政黨,聯盟與分裂都是權宜的,聯盟政府與在野聯盟也常常在權力爭奪中互相傾軋,多黨制國家的政權更替頻繁,國家政策的連續性缺乏保障。第五共和國之前的法國內閣更替頻仍,今日日本首相走馬觀花似地輪換,是多黨制弊端的最明顯表現。
(四)中國的合作監督模式
中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執政黨與其他政黨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新型的政黨關系。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之間的關系根據“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基本方針確定。在多黨合作制度中,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反對黨,而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參政黨。但是這種團結與合作并不反對監督的建議,不僅共產黨可以對其他民主黨派進行監督,其他民主黨派也可以對共產黨進行監督,積極參政議政,就國家大政方針提出意見建議與建言獻策。
與西方國家的黨際關系不同,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合作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種真誠信任基礎上的同心合作,一種共同致力社會主義建設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長期而穩定的合作。這種新型政黨關系具有巨大的優勢,能夠整合各政黨的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解決國家與社會中的關鍵和核心難題,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
二、同心思想是對中國黨際關系實踐的新概括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國家的中心工作轉向了經濟建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共產黨與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圍繞國家的根本任務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展開。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不斷充實著中國黨際關系的內容,并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推進而深化。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同心思想揭示了在新的時代多黨合作的內涵。
(一)同心同德,就是作為參政黨的各民主黨派把堅持、貫徹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就國家事務作出的決策作為自己的政治立場 執政黨掌握國家事務的決策權,不管是在哪種政黨制度類型的國家都是如此。在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國家,執政的政黨或者政黨聯盟對國家事務作出的決策,一般都是以議會或者國會通過法案的形式來體現。在議會或國會審議、通過法案的過程中,各政黨基于爭奪執政權的需要往往爭吵不休。在法案獲得通過后,執政黨借助法律的執行而節制反對黨的行為。可見,在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國家,反對黨對執政黨決策的認可是建立在政黨對立基礎之上的,對執政黨決策的服從是以服從國家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決定了各民主黨派必然把堅持、貫徹共產黨就國家事務作出的決策作為自己的政治立場。立場決定行動的方向,沒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就沒有政治行動的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通過行使制定國家決策權的形式予以體現。在決策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事前征求民主黨派的意見,充分聽取民主黨派的建議,以保證國家決策的科學性。民主黨派通過向中國共產黨提出意見和建議,實現參政議政。各民主黨派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家事務作出的決策,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中國共產黨就國家事務作出的決策,就是以實際行動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當然,中國共產黨就國家事務作出的決策,適于制定法律的,通過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制定成法律。在法律制定過程中,各民主黨派認真參與審議,使法律更加完善。因此,在中國不存在著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國家那種執政黨借助于法律節制反對黨的問題,而是民主黨派與共產黨合作共同完成立法,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決策。
(二)同心同向,就是作為參政黨的各民主黨派把堅持、落實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決策所確定的政策作為自己的政治方向
在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國家,執政黨或者執政聯盟是在與反對黨或者反對黨聯盟競爭中取得執政權的,行使決策權時必然將反對黨或者反對聯盟排斥在政黨決策的議程之外,甚至將反對黨或反對聯盟的政策主張拿過來變成自己的政策,力圖削弱反對黨或反對聯盟的社會基礎,只是為了國家存續和發展的需要而不得不在議會或國會立法、政府行政中進行不得已的合作。由此看來,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國家的執政黨或執政聯盟與反對黨或反對聯盟之間的合作,是一種建立在爭奪國家政策制定權基礎上的迫不得已的合作。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是確定國家發展方向和政策的政黨。從形式看,中國共產黨在制定政策問題上與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國家的執政黨或者執政聯盟沒有區別。但是,中國共產黨在對國家發展的方向和政策進行決策時并不將各民主黨派排斥在外,而是事前充分征求各民主黨派的意見,聽取它們的建議。顯然,中國共產黨確定的國家發展方向和政策,已經包含了各民主黨派的貢獻。方向引領行動,沒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就不會有負責任的政治行動。中國各民主黨派堅持中國共產黨決策確定的政策,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具體體現;落實中國共產黨決策確定的政策,就是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中。
(三)同心同行,就是作為參政黨的各民主黨派把堅持、實現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決策確定的政策目標作為自己的政治責任
在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國家,執政黨或執政聯盟對行使決策權、決策確定的政策目標執行的結果承擔政治責任,即在下次選舉時仍獲得選民支持得以繼續執政,不支持而失去執政權。反對黨或反對聯盟的政治責任是,揭露執政黨或執政聯盟的失誤,為自己獲得執政地位而作準備;當執政黨或執政聯盟失去選民的支持上臺執政。執政黨或執政聯盟,反對黨或反對聯盟的這種所謂的“政治責任”,是由于相互競爭執政權造成的。
中國共產黨與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國家中執政黨或執政聯盟不同,它在確定政策目標時不但不排斥各民主黨派,相反,充分征求各民主黨派的意見和建議,使目標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實現,是履行執政黨對參政黨、對國家和人民承擔的政治責任,也是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政治責任。各民主黨派對中國共產黨即將確定的政策目標提出意見和建議,是履行參政黨對執政黨的政治責任,也是對國家和人民、對自己承擔政治責任。一旦中國共產黨通過決策確定了政策目標,各民主黨派就應當予以堅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傾其全力去實現它。
上述對同心思想內容的理解是順著決策權一政策一政策目標展開的。我們認為,從比較政黨制度的角度作這樣的理解符合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黨際關系實踐的事實。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論是在中央層面還是地方層面都進行廣泛而又深入的合作,正是這種合作,保證了國家決策的科學與民主,使得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能夠得以快速的推進。黨際關系是圍繞國家政權發生的,而國家政權的核心問題是由什么政黨行使國家決策權,如何行使國家決策權,又怎樣促成決策所確定的政策目標得以實現。顯然,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使得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決策的整個過程中避免了因政黨差異所產生能量損耗,將所有政黨的力量整合進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同心思想,是對中國黨際關系即多黨合作實踐的新概括。
三、同心思想的政黨制度意義
同心思想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通力合作的產物,在政黨制度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同心思想揭示了黨際關系存在的基礎是承認、尊重差異
從本源上看,政黨是一部分人的代表。“party”一詞本來就是“部分”的意思,任何一個政黨事實上都不可能代表所有的人。囊括所有社會成員的政黨是不存在的,或者說,這樣的政黨只是有政黨之名而無政黨之實。而且,所謂的全民黨對政黨自身的建設也是不利的。因此,在一個國家里存在多個政黨是很自然的。不同的政黨代表著一個國家里不同社會成員的利益,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優勢。正因為多個政黨的存在,才有了政黨進行合作的可能和必要。
同心思想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存在著差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組織,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最廣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決定了它的政治代表~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權中的執政地位和政治上的領導地位。然而,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并不能否定不同階層、群體、個人在具體利益上的不一致性。中國共產黨在事實上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能關照到每一個人、群體、階層的具體利益要求。因此,多個政黨在中國的存在成為必然。各民主黨派各自聯系著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建設者,它們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心思想從政黨制度發生學的角度提出了,中國共產黨承認并尊重各個民主黨派,承認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反映社會成員的具體利益要求上有一定的差異;尊重這種差異,就是要中國共產黨在行使國家決策權、制定政策和確定政策的具體目標過程中與各民主黨派進行真誠的、實質性的合作,調動它們聯系著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建設者的勞動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智慧,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
(二)同心思想揭示了中國政黨制度即黨際關系的實質、要義不是對立,而是合作
如前所述,在一黨獨大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國家,政黨之間的對抗和爭斗多于合作,雖然這種對抗在制衡權力、防止權力被濫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當政黨把自身的主要力量用于權力的對抗和爭斗,政黨本身具有的優勢就會在對抗與爭斗中消耗掉,導致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摒棄了外國那種政黨之間關系的對立模式,而是在承認并尊重各個政黨的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實質意義上的合作。
首先,各民主黨派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造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國家政權的領導,即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各民主黨派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既是近代中國革命必然的邏輯結果,也是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
其次,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不僅是從一般意義上國家對政黨提出的要求,即在國家這一框架下,各個政黨都有義務通過保證國家的持續存在與發展(這也是外國特別是在政黨制度成熟的西方發達國家,對立的政黨在關鍵時刻往往能夠達成妥協,實現合作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社會主義本質使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可見,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決定了各民主黨派聯同中國共產黨進行合作,共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
最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一道,將多黨合作制度與政治協商制度的優勢落到了實處,共同創造出了許多合作的新范例。同時,也使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超越了世界政黨黨際關系的對立中求合作的模式,即在彼此承認和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并將合作貫穿于全國或某一地區的發展之中。
注釋:
①虞崇勝:《非對稱性政黨制度視域下的參政黨建設》,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2)。
②吳曉林、萬國威:《合法反對與異體整合:中西政黨關系的比較研究》,載《社會主義研究》2009(6)。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