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于國有林區可持續發展,為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提高國有林區經濟績效并揭示績效提升空間,對國有林區經濟績效進行恰當的評價是十分必要的。運用《中國林業統計年鑒》數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將反映林業經濟績效的七項主要評價指標轉化為評價的三個主成分因素,并對2008年主要國有林區的經濟績效指標進行排名。各國有林區發展不平衡,如何提高盈利能力、資產管理能力、資金和人力的利用能力,是目前國有林區經濟績效提升的重點。提出了實行林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發展替代產業、深化國有林區的體制改革、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等建議。
關鍵詞:主成分分析;國有林區;經濟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2-0051-04
引言
國有林區是指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陜西、甘肅、新疆、青海、四川和云南等9省(區)的歸國家所有的成片天然林林區。經過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后,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吉林省仍然有大量國有森工企業開展以木材及林制品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目前的總經營面積3516.6萬公頃,有林地面積2286.5萬公頃,占全國有林地面積的20.8%,有林地蓄積20.05億立方米,占全國有林地蓄積的26.4%。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后,重點國有林區的經營內容和方式有了很大變化。
近年來,一些學者設計了不同指標體系對林業企業、林業產業的績效進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等。1998年和2004年東北、內蒙古等八個省、區和地區的林業經濟發展排名;黑龍江墾區9個分局2005年林業績效排名;伊春的21種備選產業的綜合得分和排序,把森林生態旅游業、木材深加工業、營林業和以生態畜牧業等確定為未來的主導產業。平原地區26個省的林業產業發展水平的分析,建立了以10個指標為基礎的體系,得出排名。
由于統計數據不齊全等方面的原因使相關研究中的指標選擇比較困難,再加上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使國有林區的產業和企業經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對林業產業經濟效益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業某個區域內部,國有林區企業和產業的經濟評價受到很多限制。目前,對于國有林區經濟績效評價還沒有比較全面的研究文獻,而且對國有林區一定時期內的企業財務指標、資產經營狀況、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進行企業經濟績效評價,不僅可對國有林區企業的現狀做出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判,也有利于企業選擇經營方向,供政府對不同林區的管理體制改革的績效進行比較,制定和完善政策,保證我國的生態安全、區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增長。
一、方法、數據及指標選取
(一)方法
本文研究的是國有林區經濟效益指標,結合前人研究成果,應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國有林區作實證分析。
主成分分析也稱主分量分析,主要利用降維的思想,在損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將多個指標轉化為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方法。通常把轉化生成的綜合指標稱為主成分,其中每個主成分都是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且各個主成分之間互不相關,使得主成分比原始變量具有某些更優越的性能。將各原始指標所包含的不十分明顯的差異集中表現出來,同時,研究對象在主成分上的差異反映明顯,為進一步的分類研究或綜合排序提供數量依據。
設對某一事物的研究涉及聲個指標,分別用X1,X2,…,Xp表示,這p個指標構成的聲維隨機向量為X1,X3,…,Xp。對X進行線性變換,可以形成新的綜合變量,用y表示,也就是說,新的綜合變量可以由原來的變量線性表示,即滿足下式:

或y=UX,式中U為正交矩陣。
(二)數據選取
因青海和新疆地區數據缺乏,為避免統計結果產生偏差,在10個國有林區選擇了除青海、新疆地區之外的8個林區,數據來源于《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008》,而且青海和新疆地區的國有林區資源和產業也比較少,因此計算結果不會影響主要國有林區的排名。
(三)指標選取
為評價國有林區經濟績效,抓住經濟效益評價中的主要問題,更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國有林區企業的效益。經過認真分析比較,本文選擇了如下指標:X1總資產貢獻率,X2資本保值增值率,X3資產負債率,X4流動資產周轉率,X5成本費用利潤率,X6全員勞動生產率,X7產品銷售率。
二、實證分析
(一)特征值的選擇
應用SPSSl8.0軟件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決定特征值、主成分方差貢獻率的具體數值(見表1,這里n=3)。

從表1可知,前3個主成分包含的信息總量已達88.996%,這說明用前3個主成分代表原來反映國有林區績效的7個指標已有相當大的體現,基本上代表了原始數據的信息。
(二)主成分對原指標的反映程度
考察特征根對應的特征向量,可以得到前3個主成分對原指標的反映程度(見表2)。
主成分的經濟意義由線性組合中權數較大的幾個指標的綜合意義來確定。
第一主成分中資產負債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產品銷售率的系數大于其他成分的系數,是反映公司績效的主要指標,可以解釋為企業的盈利能力。第二主成分中總資產貢獻率、資產保值增值率的系數較大,主要是總資產貢獻率、資產保值增值率這兩個指標的綜合反映,代表公司的規模實力和資產管理能力,因此可界定為資產管理因子。第三個主成分主要是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貢獻率、全員勞動生產率,標志著企業的資金和人力的利用水平,以資金和個人的利用能力作用于企業的經濟績效。全員勞動生產率是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
這三個綜合因子從盈利能力、資產管理能力、資金和人力的利用能力描述企業的績效,用它們來考核企業績效具有接近90%的可靠性。
(三)國有林區績效的評判和排序
國有林區經濟績效的綜合得分公式為:
F=W1*主成分1得分+W2*主成分2得分+W3*主成分3得分(2)
公式(2)中Wi(i=1,2,3)是各綜合因子(主成分)的權數,根據主成分貢獻率的大小來確定。
利用主成分貢獻率和主成分得分可以得到國有林區績效的綜合得分,按得分的大小排序,即可排列出各個國有林區績效的排名。綜合評價得分越大,其綜合經營業績就越好(因子得分及排名見表3)。
(四)國有林區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在表3的得分中,某些林區的得分是負數,并不是經濟績效就為負,這里僅表示該林區與平均水平的位置關系。按主成分綜合得分計算出八個國有林區經濟績效綜合排名,排在前4名的是四川、吉林、內蒙古和龍江集團,排在后四位的是大興安嶺、云南、陜西和甘肅。
第一,表3所示的總績效F得分均值為0,故F=0代表國有林區經濟績效的平均水平,據此國有林區經濟績效狀況大致如下:高于和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分別是5家和3家,其中排在首位的四川績效顯著,遠高于第二、第三名的吉林和內蒙古。第八名甘肅績效得分遠低于平均水平。第四、五名的龍江集團和大興安嶺與平均績效水平很接近。第六、七名的云南和陜西的績效水平較接近,均略低于平均績效水平。
第二,由表1可知,企業的盈利能力是影響經濟績效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分別是資產管理能力、資金和人力的利用能力。表2所示,所有指標中成本費用利潤率載荷最大,說明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是提高經濟績效的有效途徑。
第三,表3中各主成分的排名與總排名差別較大,說明綜合績效取決于3個主成分的綜合影Ⅱ向。同時這種排名差別也說明,我國國有林區在盈利能力、資產管理能力、資金和人力的利用能力等方面普遍發展不均衡。
從影響國有林區的3個主成分得分看,內蒙古、龍江集團和吉林在第一主成分(盈利能力因子)排名明顯高于其他地區,而云南、山西和甘肅受林業資源條件的限制,盈利能力相對落后;四川在第二主成分(資產管理能力因子)以絕對優勢占居首位,隨著資源的增長,表明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內蒙古、龍江集團和吉林在資產管理因子上靠后,可通過提高資產管理的能力來提升綜合績效;內蒙古和四川排在第三主成分(資金和人力的利用水平因子)前列,吉林、龍江集團和大興安嶺明顯落后于其他地區。云南、陜西和甘肅三個國有林區的在第一主成分得分上靠后,而在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上得分處于中等水平。
三、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提高我國國有林區經濟績效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深化國有林區的體制改革
國有林區的管理體制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嚴重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管理能力、資金和人力的利用水平,制約了林區經濟績效的提升。隨著社會和林區的發展,現有管理體制已嚴重滯后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林區發展的需要。
在現有管理體制內,將森林資源管理和林業管理職能分離出去,將合署辦公地人員、機構設置、設施“一分為三”,建立職責明確的組織和機構,實現政企分開;將森林資源管理和林業企業分開,建立能夠獨立經營的林業企業,逐步剝離林業企業的社會職能,以便通過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產業經營績效。
(二)實行林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與發展替代產業
實現國有林區從采伐森林資源的木材經濟向培育森林資源和發展非木、多元化經濟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旅游、木材深加工、林區特色初級加工產品等是先導產業,隨著技術培訓和不斷采用先進科技手段,林區非木資源深加工、林區環境與療養服務產業、林區度假休閑產業將是未來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發展方向。積極爭取扶持優惠政策和獲得外部投資,為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
(三)進一步推動國有林區之間的聯合與協作
林業發達國家呈現出聯合化經營來有效地配置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信息通道上也更為通暢。我國國有林區可在建立森林防火聯動機制、建設無障礙旅游區、木材供應共同議價等方面展開充分、積極、有效的合作,并探索建立利益共同體,尋求國有林區在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上的跨越式發展。
(四)注重國有林區企業內部的均衡發展
在注重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同時,還要保持資產運營水平、人員和資金的利用的均衡發展,以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五)加強森林資源培育
國有林區需要加快造林速度、開展封山育林,來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在林木良種基地建設、中幼林撫育、低產低效林改造、更新造林、經濟林建設、退耕還林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來增加森林面積和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同時,森林質量和林地生產力提高,森林的三大效益也能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