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陜西省周至縣獼猴桃產業發展狀況進行實地調研,發現品種單一、科技程度低、銷售渠道單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嚴重制約著獼猴桃產業和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為促進周至縣獼猴桃產業快速升級,合理優化產業結構,特提出了如下對策和建議:加快品種結構調整,成立專門組織,拓寬銷售渠道,加大科技投入等。
關鍵詞:獼猴桃產業;產業升級;周至縣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2-0073-05
引
言
周至縣獼猴桃產業是陜西的一個特色產業,也是一個優勢產業。周至縣被稱為“獼猴桃之鄉”,是我國的獼猴桃標準化管理示范縣,其生產的獼猴桃也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目前獼猴桃種植總面積已達近32.1萬畝,年產量達25萬噸,總產量占到全省的50%,年產值達2億多元,全縣有15萬人從事獼猴桃及其相關產業,僅獼猴桃一項,全縣年人均純收入增加了300多元。但如何更進一步使產業進行再擴大、再提升,是現存區域性產業中一個重大問題,本文通過對周至縣3個鎮(啞柏鎮、馬召鎮和樓觀鎮),4個村(西樓村、周一村、西富饒村、槐花村)120戶問卷調查和入戶訪問,試圖運用產業經濟學中的特色農業、規模經濟、“雁型模式”等理論,探明制約周至縣獼猴桃產業升級的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以加快周至縣獼猴桃產業升級。
一、調查區獼猴桃產業現狀
(一)調查區基本情況

周至南依秦嶺,北瀕渭水,地處陜西八百里秦川腹地,位于東經107°39’-108。37’和北緯33°42’-34°14’之間,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2°,降水674.3毫米,日照1993.7小時,無霜期225天。周至自然條件優越,是關中平原著名的大縣之一,史稱“金周至”。近年來,周至縣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堅持以開放、開發、發展為主線,以獼猴桃、旅游、水、礦產為重點的四大支柱產業初步形成,果品、刺繡、養雞、養豬、肉牛五大多種經營基地相繼建成,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走出了一條具有周至特色的地方經濟發展新路子。
(二)調查區獼猴桃產業概況

獼猴桃是周至縣的主栽果樹樹種,經實地調研發現,該地區的獼猴桃栽培品種以晚熟的秦美為主,近年來有品種改良趨勢,很多農戶已將部分秦美苗子嫁接為海沃德,如馬召鎮的西富饒村,從2004年開始,以每個接穗0.03元的價格引進海沃德,采取高接換頭的形式將300畝秦美品種換成了海沃德,通過逐年更換,全村海沃德獼猴桃現已發展到700多畝,改變了過去單一種植秦美的生產現狀,啞特由于產量不高,果味不好已逐漸退出市場,種植農戶占較少比例。目前,周至縣已建成高標準千畝獼猴桃新品種示范基地6個:終南鎮大莊寨村千畝“黃金果”示范基地,樓觀鎮界尚村千畝“翠香”獼猴桃示范基地,樓觀鎮周一村千畝“大葉紅陽”示范基地,集賢鎮趙代村千畝“西選二號”示范基地,馬召鎮西富饒、東火村2000畝“海沃德”示范基地,廣濟鎮南陳村千畝“華優”獼猴桃示范基地等。
目前周至已興建獼猴桃專貯庫1500座,貯藏能力10萬噸,且以基地鄉鎮為主,形成了冷庫集群,庫容量2940噸。獼猴桃加工企業發展迅猛,現有果品深加工企業38家,除原秦美、美好、萊富、養石等較大規模的果品加工企業外,近兩年新增加工企業27家,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新世紀綠色食品公司、忠義食品公司、山美食品公司、純美果品公司、鑫綠果品公司等。近年來,周至獼猴桃出口東南亞及歐洲26個國家和地區,根據有關統計,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周至縣獼猴桃銷售量為15萬噸,比2009年增加10%,銷售金額為5億元,比2009年增加3倍以上。品種主要有秦美、徐香、華優、金香、海沃德。
二、周至縣獼猴桃產業升級中存在的問題
(一)獼猴桃產業升級中的品種與品質問題
1.農戶種植的獼猴桃品種較為單一、結構不合理。按照成熟期,獼猴桃品種可以劃分為早熟品種(9月上中旬)、中熟品種(9月下旬)、晚熟品種(10月上中旬)、極晚熟品種(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通過實地調研,周至縣早熟品種如紅陽、華優,價格可賣到3-14元/公斤;其次為中晚熟品種海沃德:2-5元/公斤;晚熟品種秦美只賣到1.2-2.8元/公斤。品種問價格差異之大,一個方面是受到不同時期市場銷量的影響,另一方面體現了特色果品高質高價的市場規律。比如紅陽獼猴桃,紅心且風味獨特,這種具有特色的水果是走親訪友贈送的好禮品。但周至縣目前的生產實際是傳統的秦美品種占84%,上述暢銷品種種植比例很小,只占15%。雖然周至縣已建立6個標準千畝獼猴桃新品種示范基地,努力嘗試發展新品種,但如今新品種普及率還是很低,種植發展緩慢。同時,獼猴桃樹齡大多相近,盛果、采摘期集中在十月上旬,大量鮮果同時上市,給銷售、貯存、加工都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容易造成獼猴桃價格下跌,導致果農增產不增收,挫傷果農的積極性。因此,以秦美為主的獼猴桃品種結構已經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到了非調整不可得時候了。

2.果品質量差,與綠色食品有差距。果品質量就是產業的生命線,優質的果品是進行倉儲、加工、運輸以及銷售環節的必要前提。要想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雖然目前全縣已有10萬畝取得綠色認證,1萬畝獼猴桃取得歐盟有機認證,但由于獼猴桃栽培技術落后,優良品種缺乏,使產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通過調研發現,目前果農依舊大量使用農用化肥與農藥,每年農藥和化肥支出費用較高,這不僅影響獼猴桃價值,而且也加大獼猴桃種植成本。在調查過程中,一位農戶告訴筆者,雖然他們知道國家和縣局倡導和要求實施無公害栽培技術,使用有機肥,但僅有個別農戶遵守,由于有機肥生產出的獼猴桃果個小,價錢差于化肥生產出的獼猴桃,受銷售導向和經濟利益的驅使,原本施有機肥的果農也重新使用化肥及農藥,開展綠色、有機種植便成了一紙空文。大量使用農用化肥,不僅使果品的化學殘留物超標,而且不能適應國外對綠色食品的要求,嚴重阻礙了產品的出口。
(二)獼猴桃產業升級中的銷售問題
通過對周至縣獼猴桃銷售途徑的調查可以得出,當地不存在通過農貿市場、自己走街串巷銷售的途徑,極少數農戶通過當地批發市場和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各占5.9%)這兩個途徑銷售,幾乎所有的農戶都通過商販收購的方式進行銷售,所占比例高達94.1%,通過加工企業銷售的農戶占20.8%,并且大部分為偶然性的非合同方式,通過與農戶訪談,了解到匯源果汁和啞柏鎮陽化出口加工公司曾與當地農戶進行過交易,但持續時間與交易量都很小。周至縣獼猴桃銷售方式單一,缺乏寬敞的交易平臺,農戶基本上是通過商販在自己家里成交,沒有公開的交易市場,影響整個產區的收購價格,損害廣大果農的利益。另外,通過集體銷售途徑占15%,經了解通過集體銷售是進幾年來新出現的銷售方式,反應在當地主要是指三家左右的農戶聯合起來進行銷售,雖然集體銷售方式在銷售途徑中普及率較低,但說明了農戶已經開始有這樣的意識。因此,由以上分析可得,目前周至縣獼猴桃產業的銷售模式如圖1所示。
(三)獼猴桃產業升級中的專業合作組織問題
2010年筆者調查的120個樣本農戶中,有76.5%的農戶認為有必要成立自己的專業合作組織,23.5%的農戶認為沒有必要,這表明周至縣農民希望建立合作組織,以利于農戶之間的技術和經驗交流,便于政府或加工企業對其提供統一的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增強周至獼猴桃市場競爭力。

周至縣農戶在建立自己的合作組織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如圖2所示)。54%的農戶認為是由于人心不齊,筆者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地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所致。另外有39%的農戶認為缺乏帶頭人,46%不知道如何組織,這與種植農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創新意識有很大的關系。剩余46%的農戶認為政府在關于農戶經濟組織方面的支持力不夠,是導致合作組織長期不能建立的一個關鍵原因。
另外,筆者發現周至縣的家庭經營制度,使得人們養成了分散經營的習慣,許多農民心中仍舊習慣于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經營理念。這種意識和傳統,在一定程度上“把家庭經濟的發展局限在家庭成員的努力勞作上,合作往往是暫時的,不情愿的選擇”,另外數量少、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較弱、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也不夠強、松散型多、緊密型少等問題也制約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影響其作用的發揮。
(四)獼猴桃產業升級中的科學技術問題
1.科技貢獻率低。從農戶的基本情況可以得到,從事獼猴桃種植的農戶的年齡集中在40-65歲之間,所占比例約為84%。由調查問卷得出,種植獼猴桃的農戶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農戶有78位,占總人數比例的64%,而高中以上學歷人數僅占總人數的31%,還有一部分是小學文化水平。家庭承包經營式的生產活動使他們形成了觀念上的保守、目光上的短視。他們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迫切性,面對新技術,他們認為學習既費時又花錢,即使技術學到手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是未知的,并且不少人對未經親自實踐所證實的經驗和技術(人工授粉等技術)持懷疑態度,先入為主的觀念很深。自1992年以來,秦美、啞特等品種現在已然成為人們的首選品種,而對新開發的品種則持觀望態度。
2.科學技術普及程度差。筆者通過120份調查問卷得出周至縣超過半數農戶(52.9%)認為當地沒有農業科技宣傳,選擇適中的為11.8%,選擇沒有宣傳和較少的百分比之和均高于選擇適中和很多百分比之和(64.7%>35.5%),說明農業科技宣傳次數在當地較少、范圍較窄,以致一部分村民沒有接受到任何科技宣傳,也反映出了科教興農戰略落實不到位(見表3)。
對于“生產中有無科技人員現場指導”這個問題的調查結果進行統計,82.4%的農戶選擇沒有科技人員現場指導,僅有17.6%的農戶認為有或者很少有。綜合表3可知,周至縣農村科技普及程度還較低,有待進一步改善。
3.科學技術推廣渠道窄。如圖3所示,周至縣120個樣本中,農戶生產技術來源最多的是通過鄰居和朋友(70人),其次是自己摸索(27人)和通過媒體(21人),如電視、廣播、報紙書籍和網絡等,這些渠道均屬于主觀渠道,而由農業推廣部門、專業協會等客觀渠道提供的生產技術非常少(分別為14人和8人),說明當地科技部門并未充分發揮其作用。
同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困難的解決途徑這一調查中,有一部分的村民選擇“靠親戚和鄰里”(25%),大多數的村民選擇了“靠自己”(56%),選擇“農業推廣站技術人員”人數和“村組集體組織”人數相比較少(6.3%和12.5%),選擇靠自己和親戚朋友的益處雖然詢問方便,經濟實惠,但也有很大的弊端,如詢問結果不夠準確、僅憑以前經驗、較為主觀、缺少權威性和科學性,這也就一定程度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綜合來看,科技推廣的渠道還是比較多的,但宣傳權威知識的推廣渠道有待進一步增加和改善。
(五)獼猴桃產業升級中的政策或政府職能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政府很少有政策鼓勵獼猴桃生產,即使有政策也很少實施,如每畝地補助80元,但農戶反映這項政策并未落實,很多農戶至今還沒有收到補貼。調查的120個樣本中,76.5%的農戶一致認為政府在其獼猴桃種植和生產中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幫助。政府服務職能發揮不充分還體現在政府較少提供科學技術方面的指導,這直接導致了周至獼猴桃種植的科技含量低,進而嚴重影響了其銷售規模。
三、加快周至縣獼猴桃產業升級的對策及建議
(一)合理布局,加快品種結構調整
從品種搭配來看,獼猴桃同其他果樹品種一樣,不能光看價格都去栽種早熟品種。在品種結構的布局上,控制壓縮“秦美”,擴大栽植國際知名品種“海沃德”,適當發展早熟品種“翠香”和“西選二號”,搭配發展中新品種“華優”、“大葉紅陽”、“黃金奇異果”等,積極培育和引進適宜周至栽植的早、中、晚熟品種,開發適宜鮮食和加工的新品種,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始終保持周至獼猴桃品種開發在國內和國際的領先地位。
(二)以質量為先導,實施國際果品標準,開展有機生產
周至縣有關部門和種植戶如果要在獼猴桃生產和銷售上有一定的增長,必須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花大力氣提高獼猴桃果品的質量,增加果品優質率,提高市場競爭力。這就要求農戶優化配方施肥,大力推廣有機肥和生物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
(三)建立獼猴桃生產合作組織,提高產業化程度
在獼猴桃種植過程中,分散的種植戶勢單力薄,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建立合作組織是扭轉小戶分散經營的弊端、增強抗風險能力、獼猴桃銷售能力的關鍵步驟。從周至的獼猴桃產業來看,建立農戶合作組織有利于農戶之間的技術和經驗交流,同時便于政府或加工企業對其提供統一的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以增強當地獼猴桃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四)培育市場,拓寬銷售渠道
打破現有的由商販上門收購的單一的銷售模式,將農戶與市場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拓寬獼猴桃銷售渠道,如進行網上銷售、在各大中小城市設立專賣店等,外聯市場,內聯農戶。此外,進一步完善鄉村信息網絡系統的硬件設施建設和軟件服務工作,為獼猴桃的生產和銷售架起信息橋梁,連接內外,發展周至獼猴桃產業。由于建立合作組織是提高獼猴桃銷售的關鍵因素,綜上所述,得出周至獼猴桃應建立的銷售模式如圖4所示。
(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貢獻率
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推廣、增加科技的入戶率;實施大面積推廣與建設科技推廣示范、產業化示范基地并重發展的原則;貼近農民實際,改進培訓方式;開展多層次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六)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和調控,政府又是通過制定有關政策、法規、標準來實現對某產業的宏觀管理。政府應為當地獼猴桃產業的發展建立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尊重當地傳統習慣,鼓勵發展相關的產業以及深加工,提供必要的技術引進和指導以及資金服務等生產要素,對外加大宣傳,提供市場信息,以吸引更多的客商簽約銷售。政府要為產業基地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引導和服務,要依據自身優勢和產業基礎,實行鼓勵對當地獼猴桃產業進行持續的資金、技術投入的政策,培育和發展其獼猴桃產業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