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以陜西省11個地市為單位,以2003年8月-2009年9月完成的全省旅游資源普查所確定的全省所有9972個旅游資源單體為對象,分別對各地市旅游資源的數量(包括豐度和密度)、組合狀況和整體優勢度進行綜合評價及各地市間的橫向比較,結果表明,關中旅游區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最為明顯,旅游區旅游資源平均品質最高,且旅游區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最為集中,分布較均衡;陜北旅游區次之,旅游資源優勢度和品質有上升趨勢;陜南旅游區最低,人文旅游資源與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進而對下一階段的規劃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旅游資源;地區比較;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H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2-0090-06
區域旅游資源評價是因旅游資源開發的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最初是以定性描述為主,隨著旅游學界開始探索更科學的旅游評價方法,由定性描述逐漸轉向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目前對旅游資源的評價大致可分為3類,即體驗性評價、技術性評價、綜合性評價。但是國內的研究往往限于旅游資源的評價過程,對評價結果缺乏細致、全面的分析。對一個省域的旅游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并進行多層次的比較和評價,國內外學者多從各地市旅游資源的數量(包括豐度和密度)、品質、組合狀況等方面入手,得出的結論是各地市間存在橫向差異,區域旅游資源綜合情況與該地區所在區位特征存在一致性。
本文嘗試采用定量的方法,按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以下簡稱“國標”),將陜西旅游資源劃分為主類一亞類一基本類型3個層次,分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動等8個主類、3個亞類、155個基本類型,選取陜西省11個地市共9972個旅游資源單體為基本對象進行地區分異的綜合研究。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經陜西省旅游資源普查,截至2009年9月,陜西省旅游資源共有9 972個,自然類型654個,占6.6%,人文類型9 318個,占93.4%。在11個地市、區中,旅游資源單體最多的是西安市,共計2148個,其次是寶雞,擁有1240個;延安居第三,擁有1129個;最少的是楊凌區,共計86個,以上數據充分表明,陜西省是一個旅游資源大省,人文類型旅游單體占多數,空間分布廣泛。
本研究是對陜西省旅游資源地區差異的研究,首先通過對陜西省旅游資源普查中所獲得的各地市8大類旅游資源單體資料進行統計,采用旅游資源豐度和密度兩個儲存量指標對各地市旅游資源分區比較;在研究陜西省旅游資源組合狀況時采用概率論中的均方差系數表示配合指數以近似反映各地區內部的資源組合狀況;均方差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Xi表示各類旅游資源占全省的比重;X表示各項旅游資源占全省比重的平均值;N表示資源種類數;
在研究整體優勢度的分區時采用公式法,依據地區旅游資源的優劣與資源豐度(絕對個數)成正比,與資源組合指數成反比,這兩個指標組合起來,即可得到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度,計算公式為:
Pi=Wi/Ei (2)
其中:Wi為第i個地市的豐度;Ei為第i各地市的配合指數;Pi為第i個地市的整體優勢度。
二、陜西省旅游資源數量的空間分異
本文主要對地區旅游資源豐度和密度兩個儲量值進行比較,研究旅游資源數量的空間分異。地區旅游資源豐度是指一個地區擁有各類旅游資源的數量和旅游資源的總數,是反映旅游資源豐富程度的絕對量,是衡量旅游資源數量的最直接指標;旅游資源密度是一個相對豐度的概念,通常一個地區資源的密度可用兩種方式表示,一是該地區單位面積內資源的儲量,二是按一定區域范圍內人均擁有資源量。考慮旅游資源開發和吸引主要取決于一個地區的觀賞價值要素和規模幾率,故采用單位面積法計算地區旅游資源的密度,即密度一資源單體個數/所在區域的面積(萬平方公里)。
旅游業的發展和布局既要考慮到旅游資源的絕對量,也要考慮到相對量,才能正確估價旅游資源的潛力。旅游資源相對豐度實際上是為排除區域間地域面積相差懸殊的影響而設置的指標,具有區域間資源豐富程度的可比性;旅游資源的密度體現了一個地區資源的集中程度,密度大的地區,資源分布就相對集中。從旅游者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則出發,如果旅游目的地的資源密度高,活動內容豐富,就會降低旅游者的旅游消費成本。因而資源集中地區,通過合理的整體開發,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一般較大,較容易形成規模效應。為了在評價地區旅游資源過程中盡量客觀地反映其資源儲量,有必要對該地區旅游資源的豐度和密度進行綜合評價。
(一)陜西省旅游資源豐度的分區比較
資源與發展的關系實質上就是資源豐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地區旅游資源豐度的大小關系到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和對旅游業發展的保證程度,影響著區域旅游業的發展規模和產業結構等諸多方面。通過對陜西省旅游資源普查中所獲得的各地市8大類旅游資源單體資料進行統計,得到各地市旅游資源豐度的分布情況(見表1),在表1的基礎上對某類旅游資源擁有量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地區進行了歸類(見表2)。
從表1可以看出,按照區域旅游資源總豐度高低,陜西省11個地市占全省總量的排序依次為西安、寶雞、延安、渭南、榆林、安康、咸陽、漢中、商洛、銅川、楊凌。表明一個地區旅游資源的豐富程度與地域面積大小、自然環境多樣性、歷史文化豐富性有密切關系。陜西省各類旅游資源豐度較高的為西安、寶雞、延安,且各類旅游資源集中程度的彼此重疊度較高,說明陜西省旅游資源分布相當不平衡。
按照陜西省劃分的三大旅游區域情況分析,關中旅游區(西安、咸陽、寶雞、渭南,楊凌除外)資源豐度最高,占全省53.2%;陜北旅游區(銅川、延安、榆林)其次,占全省的24.9%;陜南旅游區(漢中、安康、商洛)占全省21.9%。
1.關中地區。關中旅游區各主類擁有的單體數量排序依次為:建筑設施類、遺址遺跡類、人文活動類、旅游商品類、地文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生物景觀類和特殊景象類。其中建筑設施類資源單體比重為40.9%,比全省平均值42.2%低1.3個百分點,遺址遺跡類資源單體的比重為32.3%,比全省平均值33.8%低1.5個百分點;人文活動類資源單體比重為16.2%,比全省平均值12.1%高4.1個百分點,其他主類的單體比重均與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從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儲量豐度看,關中旅游區的人文旅游資源比重為93.4%,自然旅游資源比重為6.6 9/6,說明關中地區人文資源突出,這與該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經濟地理區位是一致的,同時也反映了該地區較強的都市性特色。
2.陜南地區。陜南旅游區各主類擁有的單體數量排序依次為:建筑設施類、遺址遺跡類、地文景觀類、人文活動類、旅游商品類、生物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特殊景象類。該旅游區的遺址遺跡類資源單體比重為26.2%,比全省平均值33.8%低7.6個百分點;人文活動類資源單體比重為6.8%,比全省平均值12.1%低5.3個百分點;建筑設施類資源單體比重為49.4%,比全省平均值42.2%高7.2個百分點,其他主類的單體比重與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從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儲量豐度來看,陜南旅游區人文旅游資源占明顯優勢,盡管自然類旅游資源單體比重超過全省平均值,這與該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長期處于全省邊緣地帶的地理區位相吻合,且該區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呈現出安康、漢中強而商洛弱的特點。3.陜北地區.陜北旅游區各主類擁有的單體數量排序依次為:遺址遺跡類、建筑設施類、人文活動類、旅游商品類、地文景觀類、生物景觀類、水域風光類、特殊景象類。該旅游區遺址遺跡類資源相當突出,單體比重(44.6%)比全省平均值高10.8個百分點;人文活動類的單體比重(8.0%)比全省平均值低4.1個百分點;建筑設施類資源單體比重(37.7%)比全省平均值低4.5個百分點;旅游商品類略高于全省,其他主類的單體比重均與全省平均值相差不大。從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儲量豐度來看,該地區的人文旅游資源依然很突出,自然景觀占小部分比重,該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依然不平衡。
(二)陜西省旅游資源密度的分區比較
根據2003年陜西省旅游資源普查結果,計算得出陜西省各地市各類旅游資源分布密度和總密度,見表3。
從旅游資源在全省占比來看,密度比重高于豐度比重的地市只有楊凌和銅川。楊凌、銅川密度排序位次同比豐度分別上升10和5個位次,這與它們面積大小有關,楊凌是全省面積最小的地區,僅占全省面積的0.02%,銅川占全省面積的1.8%,楊凌的旅游資源“密度占比”較“豐度占比”高40.1個百分點,銅川旅游資源“密度占比”較“豐度占比”高近2.6個百分點,榆林旅游資源“密度占比”較“豐度占比”低9.0個百分點,延安旅游資源“密度占比”較“豐度占比”低9.0個百分點。旅游資源密度除了出現楊凌、榆林兩個峰谷外,其他地區則較平緩,說明全省各地市旅游資源分布的相對豐度總體較均衡,旅游業發展潛力較大。
從旅游資源的豐度和密度差別看,各地區主要旅游資源的豐度與密度的位次排序不一致。密度與豐度相比,位次上升最明顯的是楊凌、銅川、咸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些地市旅游資源絕對擁有量不大的缺陷。旅游資源豐度較大的除寶雞、延安、榆林因地域廣闊而旅游資源密度的位次明顯下降外,其他地市旅游資源豐度和密度的位次排序變化不大。
三、陜西省旅游資源組合狀況與整體優勢度的分區比較
(一)旅游資源組合狀況的分區比較
區域旅游資源條件及其開發價值,不僅取決于其豐度和密度大小,還取決于其組合狀況。為比較各地市資源組合的協調程度等因素,本文采用概率論中的均方差系數表示配合指數以近似反映各地區內部的資源組合狀況。因為方差是衡量隨機變量取值的分散程度的,為使一致性較好,實際運用時常計算隨機變量的平方根(稱“均方差”或“標準差”)。本文取各類資源占全省的比重值為隨機變量,取各項資源占全省比重的平均值為隨機變量的數學期望,計算不同地市各類資源比重的均方差,再除以全省比重的平均值得出各地區內各大類旅游資源在全省比重的均方差系數,用來表示配合指數。如組合指數低,說明一個地區旅游資源門類比較齊全、數量較多、差異明顯、旅游資源組合狀況較好,有利于區域內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反之,說明區域內旅游資源組合較差,配套能力弱。
根據公式(1),在表1數據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將各字母所代表的數值代人,即可計算出各地市的配合指數,其結果如表4所示。
根據以往對旅游資源賦存差異的研究,配合指數在50以下說明各項資源配合較好,配合指數在50-80之間說明資源配合較不協調,配合指數在80以上說明資源配合很不協調。從表4可以看出,只有楊凌示范區的旅游資源配合指數在80以上,渭南、商洛、銅川配合指數雖都超過了50,但資源配合明顯不協調;咸陽、漢中、延安雖然指數超過了50但幅度不大,資源配合比較協調。配合指數在50以下且資源配合也較好的地市有西安、寶雞、安康、榆林。全省各地市旅游資源組合優勢的空間分布相對平衡,關中旅游區尤為突出。
(二)旅游資源整體優勢度的分區比較
1.陜西省各地市的區域差異。地區旅游資源的優劣與資源豐度(絕對個數)成正比,與資源組合指數成反比,這兩個指標組合起來即可得到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度,即整體優勢度為資源豐度與資源配合指數的比值。比值越大,說明豐度相對高而配合指數相對低,整體優勢度越好;反之整體優勢度越差。
根據公式(2),將各地市豐度和配合指數分別代入,即可計算出該地市的整體優勢度,其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知,陜西省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度居前5位的地市依次為寶雞、西安、延安、榆林、安康,其排序與旅游資源總豐度的排序保持一致性,說明旅游資源豐度大的地市,旅游資源組合也處于良好狀態,西安、寶雞、延安、榆林4市尤為明顯。
2.陜兩省三大區域旅游資源總體差異比較。通過對陜西省11個地市旅游資源的數量(包括豐度和密度)、組合狀況、整體優勢度的綜合評價及各地市間的橫向比較,研究歸納出關中地區、陜北地區、陜南地區在資源豐度、資源密度、組合狀況、整體優勢及分布均衡狀態,見表6。
四、結語
通過對陜西省11個地市旅游資源單體豐度、密度、組合狀況、整體優勢進行定量評價,以及各地市之間的橫向比較,認識到陜西省區域旅游資源在豐度、密度、配合度、整體優勢度及旅游資源質量等方面的空間分異特征,陜西省各地市旅游資源豐度與密度的位次排序不一致,各地區旅游資源與所在地理區位一致。關中地區旅游資源豐度最高,人文資源最為突出,整體優勢明顯,且旅游資源分布較均衡;陜北旅游區次之,旅游資源單體主要集中在延安和榆林;陜南旅游資源豐度最低,所屬的三個地市旅游資源組合狀況排序最后,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分布很不均衡。本文主要是對各地旅游資源賦存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所展開的評價基本上屬于旅游資源“區類評價”,并未涉及“開發評價”。
在調查總結的基礎上,認為關中地區旅游資源在豐度、密度、組合狀況以及整體優勢有明顯優勢,但必須協調現有資源,將開發和保護相結合;陜北旅游資源應打破條塊分割,進行資源的區域整合,突出旅游產品差異性、旅游品牌整體性,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陜南旅游資源比前二者顯得貧乏,須要加大對該區各地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整合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