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通常代表了更高的農業產出增長水平。通過運用擴展的生產函數(C-D)模型,以作為農業大省之一的安徽為例,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產出增長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數量(NBS)、資本和勞動力投入與農業總產出(GAP)增長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NBS的產出彈性為正。表明NBS能夠帶來較高的GAP增長,且隨著建設成本的逐年分攤,這種作用會愈加明顯;資本對GAP的貢獻則更加顯著,說明無論是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還是農業本身的發展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勞動力的產出彈性為負的事實說明,基于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內的現代農業發展已經完全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力數量的擴張,更多的強調是對勞動力質量的需求,這種需求隨著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會更加明顯。
關鍵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經濟增長;實證分析;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F3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4-0045-05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已從數量轉變為更加注重質量上來,而農業生產的現狀恰恰又難以滿足這種質量需求。另一方面,我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難以與發達國家抗衡,缺乏競爭力。為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自1995年開始實施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圍繞農、林、牧、副、漁業特定項目以示范推廣農業標準化。目前,由農業部組織創建的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759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500多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場)340個。
安徽省是農業大省,也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至2009年,安徽省共設立各級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73個,其中,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00個、省級示范區73項,涉及蔬菜、水果、畜禽、水產、花卉、林業等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分布于全省17個市地的61個縣、市(區)。通過實施農業標準化項目建設,全省有870個農產品、549個生產基地獲得無公害認證和認定,368家企業911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161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認證。
隨著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如火如荼的建設,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日漸增多。潘志遠、秦文利等介紹了我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林鴻輝、陳潔等總結了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經驗;鐘甫寧、黃文華、金愛民等構建了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些研究對促進我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遺憾的是,用實證分析方法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產出效益進行分析的文獻極為鮮見。本文以作為農業大省的安徽為例,收集了安徽省1995-2009年以來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方面的數據,運用擴展的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模型,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與農業產出增長的關系進行分析,以檢驗示范區建設對現代農業增長的作用和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