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運用區位商法計算了四大經濟區和31省市區的區位商值,并通過構建林產工業產業集聚態勢模型,分析了我國林產工業的分布特點及發展趨勢,將31個省市區劃分為優勢型、實力型、潛力型與劣勢型。結果表明:安徽、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四川6省為林產工業發展優勢型地區,應大力扶持龍頭企業、集團企業,建設林產工業園區;吉林、黑龍江、浙江、江西4省林產工業實力雄厚,但競爭態勢略有下降,應分析原因,適當調整發展戰略;以上海為代表的潛力型地區,發展態勢迅猛,應重點關注,積極引導;劣勢型地區大部分位于我國西部,缺乏林產工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林產工業;區位商;產業集聚;優勢型
中圖分類號:F32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4-0075-05
近年來,我國林業產業發展迅速,2010年我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2萬億,達到2.28萬億元,占我國GDP總量的5.73%。從林業產業結構來看,林業三大產業比例不斷調整(見圖1),1998-2010年間,林業產業第一產業所占比例逐漸減少,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大幅增加,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小幅增漲。可見林業第二產業即林產工業發展迅速,已逐漸取代第一產業成為林業產業的支柱性產業。林產工業的發展不僅為我國經濟騰飛做出重要貢獻,而且對于促進我國林農就業增收、保障世界林產品供給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國外學者對產業集聚理論研究較早,形成了很多研究成果。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早在1890年就開始關注產業集聚這一經濟現象,并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即“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新競爭優勢理論代表人物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產業集群”的概念,波特認為產業的地理集中是競爭而致,聚集有助于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新經濟地理學代表人物克魯格曼通過構建工業集聚模型提出在規模經濟、低運輸費用和高制造業投入的綜合作用下,地區將會形成專業化分工和地區產業集聚。
我國學者對產業集聚也進行了很多研究,使用了RCA指數、K-SPEC指數、區位商、基尼系數等多種測度方法。梁琦計算了中國工業的24個行業的基尼系數值,分析了產業集聚現象。程大中、黃雯基于LQ指數等指標分析了中國服務業及其分部門的區位分布與地區專業化。戴慶華等運用區位基尼系數測算江蘇制造業地理集中程度。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