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采用問卷法入戶調查了153名農村留守老人,運用描述性統計、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等統計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結果發現:農村留守老人的情緒智力水平較高,自我和諧程度偏低;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情緒智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自我和諧的變化,情緒智力水平越高,農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諧程度越高。
關鍵詞:農村留守老人;情緒智力;自我和諧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4-0104-05
引言
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與老齡化,城鄉、區域和收入差異相重疊,經濟、社會和文化轉型相交織,農村留守老人隊伍日益龐大,留守現象日益凸顯。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這些留守老人心理容易出現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綜觀相關研究不難發現,雖然留守老人并不是現代社會的特有現象,但直到20世紀末,關于留守老人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目前學術界涉及農村留守老人的研究,在學科視角上從老年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等心理學角度考察的少;在研究內容方面探討精神慰藉、心理狀況的少;迄今尚無關于農村留守老人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的專題研究。農村和諧是中國社會和諧的基礎和關鍵,老人的生存狀況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尺,農村留守老人的和諧是農村乃至整個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黨中央提出要促進人的心理和諧,而心理和諧的關鍵在于自我和諧,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密切相關,而自我和諧本身又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情緒智力(一種比傳統智力更重要的社會智力)就可能屬于一種重要而尚未被研究者重視的主觀因素。
因此,從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局出發,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視域,本研究嘗試把情緒智力、自我和諧與農村留守老人有機聯系起來,通過實地調查來研究農村留守老人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的基本狀況及其關系,為發展農村留守老人的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進而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準和幸福指數提供實證研究的證據和啟示。
一、研究方法
該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河南省3個有代表性的地區選取153名子女打工在外的農村留守老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39份。樣本構成情況如下:性別(男70人,女69人);婚姻狀況(有配偶107人,無配偶32人);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90人,初中36人,高中及以上13人);子女與其聯系情況(經常聯系91人,很少聯系48人);健康狀況(健康62人,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77人)。
該研究采用中文版的情緒智力量表和自我和諧量表,考察農村留守老人的情緒智力和自我和諧狀態。(1)情緒智力量表(EIS)是Schutte等人根據Salovey和Mayer的情緒智力理論編制而成的,共33道題,五點式計分,包括感知情緒、自我情緒調控、調控他人情緒、運用情緒4個維度,研究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情緒智力中具有代表性的量表之一。近年來該量表被廣泛采用,在本研究中內部一致性a系數為0.87。(2)自我和諧量表(SCCS)由王登峰根據Rogers的自我和諧理論框架編制,共35道題,也是五點式計分,包含自我與經驗不和諧、自我靈活性和自我刻板性3個分量表,其同質性信度分別為0.85,0.81,0.64。其中“自我靈活性”分量表反向計分后與其他兩個分量表相加即為總分,得分越高,自我和諧程度越低。
數據的獲得采用入戶個別施測,由研究者本人及經過培訓的心理學研究生深入農村留守老人家中發放問卷,由被試根據研究者的要求填寫《個人信息調查表》、《情緒智力量表》和《自我和諧量表》,填寫完畢后當場回收問卷。
二、數據處理與分析
在對全部問卷進行審核的基礎上剔除無效問卷,然后進行問卷編號,將數據輸入計算機,用SPSS16.0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統計手段采用描述性統計、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
(一)農村留守老人情緒智力的現狀
農村留守老人在感知情緒、自我情緒調控、調控他人情緒、運用情緒各因子及情緒智力上的得分均高于其量表中點值,其中調控他人情緒因子得分高于其量表中點值兩個標準差以上,自我情緒調控的得分高于其量表中點值將近兩個標準差,其他差異均在一到兩個標準差之間,具體情況見表1。
(二)農村留守老人自我和諧的現狀
對農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諧狀況進行分析發現,自我與經驗不和諧、自我靈活性、自我刻板性三個因子以及自我和諧的總得分均高于各自的量表中點值,其中自我與經驗不和諧、自我刻板性與各自中點值的差異在一個標準差之內,自我靈活性的得分高于其量表中點值兩個標準差以上,自我和諧的總得分高于其量表中點值將近兩個標準差,具體情況見,表2。
(三)不同情緒智力老人的自我和諧比較
首先把留守老人按照情緒智力水平的高低分為高、低、中三組,其中得分在131以上為高分組,有42人,占30.21%;得分在108以下的為低分組,有39人,占28.05%;剩余的為中間組,有58人,占41.74%。比較不同情緒智力老人自我和諧的差異,結果顯示:高分組、低分組、中間組兩兩之間在自我和諧量表中自我靈活性因子上的得分差異均達到顯著性水平(P<0.001),高分組與中間組在自我刻板性因子上的得分差異顯著(P%0.01),高分組與低分組在自我和諧量表總均分上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1),低分組與中間組在自我和諧量表總均分上的差異也達到顯著水平(P<0.05),其他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3。
(四)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的相關性
對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各因子及總分進行相關分析發現,感知情緒因子與自我靈活性存在顯著的正相關(P<0.001),與SCCS總分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P<0.001);自我情緒調控因子與自我與經驗不和諧、SCCS總分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顯著負相關(P<0.01,P(0.001),而與自我靈活性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P<0.001);調控他人情緒因子與自我靈活性、自我刻板性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正相關(P<0.001,P<0.05),與SCCS總分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P<0.01);運用情緒因子與自我靈活性、自我刻板性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正相關(P<0.001,P(0.05);EIS總分與自我靈活性、自我刻板性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正相關(P(0.001,P<0.05),與SCCS總分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P<0.001);具體情況見表4。
(五)SCCS和EIS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農村留守老人的情緒智力水平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預測其自我和諧的變異量以及自我和諧程度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預測情緒智力的變異量,分別以SCCS和EIS各因子及總分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法,確定影響自我和諧和情緒智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具體情況見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在情緒智力對自我和諧的影響方面,自我情緒調控對自我和諧的影響最大,感知情緒對自我和諧的影響最小;而在自我和諧對情緒智力的影響方面,自我靈活性對對情緒智力的影響最大,自我刻板性對情緒智力的影響最小。
三、結果與討論
(一)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的基本狀況
從情緒智力、自我和諧及其各維度得分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村留守老人的情緒智力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自我和諧狀況不容樂觀(處于偏低水平)。從以往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研究情況來看,研究對象大多集中在學生、尤其是大學生身上,范圍多局限于學校(相對單一封閉的環境),缺乏真正深入現實生活對社會上其他群體的考察,極少關注老人的,迄今尚沒有專門針對農村留守老人這一特殊弱勢群體的;農村留守老人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問題無疑是重要的現實問題,但卻尚屬理論研究領域的“冰點”課題。
1 情緒智力水平較高。本研究立足已有研究的不足,通過實地調查分析發現,農村留守老人的情緒智力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相應量表的中點值一個標準差以上,其中調控他人情緒因子得分更是高于其量表中點值兩個標準差以上,反映了這些留守老人的情緒智力總體狀況比較理想,調控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更是高超。原因可能在于,與(傳統)智力不同,情緒智力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會因經歷、訓練等因素而改變,在人生旅途上,“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生閱歷的日益豐富,情緒智力也水漲船高,到老年期自然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2 自我和諧狀況令人擔憂。農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諧程度偏低,自我和諧及其各維度得分均高于相應量表的中點值,其中自我靈活性的得分更高于其量表中點值兩個標準差以上,反映了這些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諧總體狀況不太理想,自我靈活性問題更為突出。原因可能在于:自我和諧的實質是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一致,既包括個體基本心理過程的協調一致,也包括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和諧統一;既注重認知方面的協調,更強調情緒情感的積極穩定。對于農村留守老人而言,子女的長期外出務工弱化了傳統家庭的養老功能,同時還加重了老人承擔家庭責任、從事體力勞動、撫育孫子女的負擔,產生了大量的空巢家庭,不少留守老人過著“出門一把鎖、回家一盞燈”的孤苦生活,加上自身年邁體衰、健康狀況較差,文化程度很低(不少是文盲半文盲)、鄉村環境的單調封閉等,致使他們情感缺乏慰藉、身心經常處于封閉、矛盾的狀態,容易產生孤獨、焦慮、失落等不良情緒,容易刻板、偏執,思想容易走極端,導致自我和諧尤其是自我靈活性程度偏低。而自我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以王登峰等人為代表開展的大量關于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幸福感關系的研究都表明它們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即自我和諧程度越低,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幸福感指數也往往越低。因此,農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諧和心理健康問題令人擔憂,應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二)老人的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密切相關
對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及其各因子進行相關分析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都發現,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即情緒智力水平越高,自我和諧程度越高,其中,自我情緒調控能力對自我和諧的影響最大,情緒智力與自我靈活性的關系最密切,留守老人的情緒智力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其自我和諧的變異量。自我和諧是個體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自我靈活性反映的是個體對自己看法的靈活性和可塑性程度;自我和諧既關注認知的積極合理,又強調情緒情感的健康穩定,而SaloveyMayer首次正式使用情緒智力這一概念的意圖就是要引起心理學家們對情緒和理智之間協同關系的更密切關注,他們用情緒智力來描述對成功至關重要的情緒特征。一般而言,情緒穩定的個體通常能夠體驗較多的良性情緒,心態積極向上,具有較強的情緒調控能力,即使遭遇消極悲觀情緒,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較快地恢復到正常狀態。相反,情緒動蕩消極的個體則容易陷入心理失衡。研究發現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和諧水平存在負相關,根據Salovey等眾多學者的觀點,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智力,情緒智力是個體準確有效地加工、處理情緒情感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包括知覺、評估、表達情緒的能力,利用情緒促進思維的能力,理解、分析情緒、運用情緒知識的能力,成熟調節情緒、促進情緒和智力發展的能力,自我情緒調控能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維度;而Bar-On也認為情緒智力直接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情緒智力高的人一般樂觀、靈活、現實,能成功地解決問題和應付壓力,擁有積極的自我認同,從而體驗到較多的生活滿意和愉快體驗。因此,情緒智力水平越高,越善于靈活機智地協調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環境以及主體自身方方面面的關系;自我情緒管理能力越強,越善于處理自己身心之間、心心之間的關系,越善于把情與知、意、行統一起來,讓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和諧共處,自我和諧程度自然越高。
通過本研究發現:農村留守老人的情緒智力水平較高,自我和諧程度偏低;情緒智力與自我和諧呈顯著負相關,即情緒智力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自我和諧的變異量,情緒智力水平越高,農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諧程度越高。該結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在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雙重大背景下,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為了促進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成功老齡化的實現,整個社會及相關部門應該給予農村留守老人這一日益龐大的社會弱勢群體以更多的關注,既關注他們的物質供給和身體狀況,又重視他們的精神慰藉和心理狀況,可以通過開展情緒智力訓練來達到提高農村留守老人情緒智力、促進自我和諧、進而幫助提升其心理健康水準和幸福指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