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采用替代法、收入法、支出法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法對蘭州農業多能價值進行了實證分析,測算得出2008年蘭州農業多功能價值為189.97×108元,其非經濟功能價值是經濟功能價值的2.87倍,表明當地農業系統不僅僅提供農產品和原材料,還具有生態、社會、文化等多種功能。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區應建立健全多功能農業運行、激勵和補償機制,推動農業經濟、生態、社會等多種功能全面協調發展。
關鍵詞: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多功能價值;蘭州市
中圖分類號:F2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4-0041-04
一、引言
農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的多樣需求,決定了農業的作用與功能要不斷拓展和創新。準確評價農業多種功能價值是科學制定多功能農業政策、充分發揮農業多種功能的前提,也是農業多功能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國外對農業多功能性單個因素價值的量化估算較為多見,環境經濟學價值評估方法也是國外學者常用的評估方法。陳秋珍、John Sumelius對此作了詳盡的述評;挪威學者Brunstad通過模型量化,認為糧食安全與景觀保留分別單獨生產到最佳水平所需的生產成本比它們聯合生產時所需成本要高出80%,從而得出若將國家支持措施轉向支持土地生產技術,比支持生產本身就會有更高效率的結論;法國研究者Rozan等研究了質量標簽和食品安全信息環境下消費者對食品意愿支付值的不同選擇;芬蘭學者Arovuoriand Kola運用陳述選擇法(SCM)調查芬蘭農民對農業功能性目標政策的選擇;德國研究者UlrichEnneking用條件價值評估法(CVM)測算德國消費者對肉類部門引入質量保證計劃的意愿支付值;比利時Isabel Vanslembrouck Economics,Volume等用資產內涵法(HPM)來研究農業對農村旅游的影響;呂耀構建了生產、經濟、生態三維共58個指標的農業多功能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共因子,對各省區農業功能進行了測算分類;烏東峰構建了24個單項指標的農業多功能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對各省區現代多功能農業進行了測評;羅其友等構建了27個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東北地區農業功能進行了測算并劃分了功能區。
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環境脆弱,社會經濟發展滯后,農業提供食品、緩解貧困等經濟功能被過度關注,社會、文化和生態功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在滿足居民生活需求前提下發揮農業生態、社會及文化功能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本文借鑒已有研究成果,以蘭州市為例,對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農業多功能價值進行實證測評,旨在探討科學的農業多功能價值評價方法,為多功能農業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二、蘭州市農業多功能價值測評分析
蘭州市位于甘肅省中部,處在東經102°30’-104°30’、北緯35°5’-38°之間,海拔在1500-2000之間,屬于北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1℃,降雨量400毫米,全年日照時數在2352-2769小時之間,無霜期180天以上。轄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紅古五區和永登、榆中、皋蘭三縣,總面積1.31萬平方公里。主要農作物有小麥、豆類、蔬菜、瓜果、油料等。
(一)經濟功能
農業經濟功能指農業系統為整個社會提供必須農產品,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和工業生產需要的能力。這里用實物產出和價值產出兩個角度評價蘭州農業經濟功能。從實物產出看,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蔬菜、林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持續增加,產量穩步提高。1996-2008年,蔬菜產量從65.63萬噸增長到172.3萬噸,水果產量由9.22萬噸增長到12.34萬噸。糧食產量不斷下滑,小麥產量由1996年的16.92萬噸降到2008年的12.30萬噸,2008年糧食產量為38.7469萬噸,年末常住總人口為331.01萬人,人均糧食117.06千克,遠低于《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確定的我國居民每日攝入能量折合糧食每年240千克的水平,也低于營養專家建議的農村居民每天攝入能量折合糧食每年219.13公斤的貧困線標準,糧食產需缺口大的現實在短期內很難改變,所缺糧食大部分從新疆、河南、山東、內蒙、東北三省和省內河西等地購進。
從價值產出看,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66031.89萬元,其中,農、林、牧、漁業產值分別為364721.5萬元、4337.85萬元、72623.67萬元和3114.64萬元,分別占總產值的78.26%、0.93%、15.58%、0.67%。
2008年蘭州地區生產總值為846.28億元,是1996年的3.76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8.10×108元,是1996年的2.05倍,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6.1%降到2008年的3.32%。
可以看出,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區域產業分工的日趨明顯,蘭州地區農業經濟功能將不斷變化調整。從實物產出功能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會逐漸下降,蔬菜、瓜果、肉蛋等農產品需求將不斷增加,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從價值產出功能看,第一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逐漸下降。總體上,蘭州地區農業經濟功能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由傳統的半自給自足向商品化農業轉變;表現層次不斷提升:由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向提供更豐富、更健康農產品轉變;表現領域體現區域優勢與經濟效益原則:傳統大宗糧食作物的生產越來越依賴區外糧食基地,附加值較高的林果、蔬菜、肉蛋等農產品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農業經濟功能表現形式、層次與領域的不斷變化對管理部門農業政策的制定與調整提出了新要求。
(二)社會功能
農業社會功能是農業在維持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功能,主要包括就業功能和養老功能。
就業功能指農業吸納剩余勞動力、為其提供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的能力。本文采用農業就業人數與農村人均純收入的乘積衡量就業功能。2008年蘭州地區鄉村就業人口總計70.56萬人,其中,從事農林牧漁業41.75萬人,2008年農村人均純收入3503元,農業就業創造的價值為14.63×108元。
養老功能是指農業在維持農村家庭養老、為農村老人維持基本生活需求方面提供衣食保障功能。盡管現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逐步建立完善,但在養老、醫療衛生、救災、扶貧濟困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農業、依賴土地。這里借鑒已有研究成果,采用公式V=H×L×S×R估算蘭州農業的養老價值。式中,V表示農業的養老價值,H表示鄉村戶數,L表示每戶勞動力數,S表示每一勞動力贍養人數,R表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
2008年蘭州鄉村總戶數32.95萬戶,平均每戶勞動力2.14人,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一勞動力贍養人數1.74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支出按照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水平計為2842.78元,按上述公式計算的蘭州農業養老價值是34.88×108元。
采用上述方法測算出2008年蘭州農業社會功能價值總計為49.51×108元,同年蘭州社會保障與就業財政投入為12.399×108元,可以看出,農業自身隱性的養老與就業等社會功能價值是當年社會保障與就業財政投入的近4倍,為農村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生態功能
Constanza等(1997)13位科學家把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分為17大類,并進行了估算,謝高地等在Constanza等提出的評價模型基礎上,對國內200多位生態學學者進行問卷調查,得出了“中國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該表定義1公頃全國平均產量農田每年自然糧食產量的經濟價值為1,其他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當量因子是指生態系統產生的該生態服務相對于農田食物生產服務的貢獻大小。因此可以區域糧食單產市場價值代替單位面積農田食物生產服務功能價值??紤]到馬鈴薯在欠發達地區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糧食作用,本文將小麥、玉米、馬鈴薯作為計算蘭州農田糧食生產服務價值的作物。
測算數據來源于《蘭州統計年鑒》、《蘭州年鑒》、《中國物價年鑒》及蘭州市物價局、蘭州市國土資源局,部分數據由統計數據推算而來。
根據“中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和研究區農田單位面積食物生產服務的經濟價值,可得到該區域其他土地類型生態服務功能的單價,進而結合各類土地類型面積計算研究區生態服務功能的經濟價值。
表2中生態服務價值中包含了食物生產、原材料生產等農業系統的經濟功能,因產值法計算的經濟功能價值已包含了這兩部分,故刪減不計;娛樂文化價值并人文化功能價值,也不計人生態功能價值。因此2008年蘭州農業生態功能總價值為81.607×108元,其中,森林23.722×108元、草地43.569×108元、農田9.948×108元、水域4.368×108元。
(四)文化功能
農業文化功能價值采用旅游費用法來測算,旅游費用的支出視為人們對旅游價值的意愿支出,用旅游收入替代。李周等學者在“旅游業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的影響研究”中認為,農村地區的旅游收入占全國旅游收入的比重為19.4%,農民從旅游總收入中的獲益程度為10.3%。鄉村旅游收入的測算可以全國旅游收入與農民從旅游總收入中的獲益程度(10.3%)的乘積得到農民從旅游獲得的收入。2008年,全國旅游收入1.14×1012元,農民從旅游總收入中獲得的收入為1174.2×108元,蘭州鄉村人口為130.76萬,占全國鄉村人口的0.18%,即蘭州農民的旅游收入為2.11×108元。采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當量因子表測算出2008年娛樂文化價值為2.427×108元,高于旅游收入法測算的文化功能,以就高原則選擇前者作為蘭州農業文化功能價值。
三、結果與討論
1 不同學者對農業多功能價值測評方法不盡相同,結果各異,但生態、社會等功能在整個功能中占重要比重是此類研究的共同點。本文評價得出2008年蘭州農業多功能性價值為189.97×108元,其中經濟功能、生態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價值分別為46.60×108元、81.607×108元、49.51×108元和2.427×108元,占總功能價值的比例分別為25.87%、45.31%、27.48%、1.35%(見圖1)。生態功能、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價值是經濟功能價值的2.87倍,占總價值的74.15%。測評結果表明,蘭州農業不僅具有提供農產品和原料,滿足人們衣食等基本需求的功能,而且在保護生態、提供安居樂業、優美舒適環境的社會環境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2 從長遠看,農業經濟功能、非經濟功能之間相互依托、互相促進。經濟功能是農業的第一功能,是發展非經濟功能的基礎;生態、社會、文化等非經濟功能的拓展又進一步深化了農業經濟功能,增強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傳統的農業政策片面關注顯性的經濟功能,導致農業生態、社會和文化等非顯性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反過來也制約了其經濟功能的發揮。
3 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多功能農業受益的不僅是農業經營者,其很強的外部性使整個社會從中受益。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品質下降、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很大程度上由于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忽視了農業的生態、社會、文化等非經濟功能。因此,應樹立全新的農業發展理念,突破傳統農業僅是產業經濟部門的認識,把農業提升到社會事業部門的高度,建立健全多功能農業運行機制、激勵機制和補償機制,引導經營者向農業多功能方向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