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豐富內涵,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繼承與發展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根本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具體規律即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結合的具體方法,一是以時代問題為起點,二是以群眾路線為路徑,三是以實事求是為原則,四是以世界文明為借鑒,五是以人民利益為目的。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規律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12-0011-04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取得成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因此,系統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各要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規律,對繼續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內涵
雖然不同學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和進程有不同的觀點。但大都認為毛澤東在1938年10月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上所做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并界定了其基本內涵。毛澤東在這個政治報告中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之后,毛澤東和黨的其它領導人都多次談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然而,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避免蘇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誤認為搞民族主義,黨在正式文件中很少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而改用“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等提法來代替,但這并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實質。毛澤東曾在1961年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上對此解釋說“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跟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統一,一個普遍一個具體,兩個東西的統一就叫中國化。”直到江澤民200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的講話中首次用“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說明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同年9月26日在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中提出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從此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兩個概念被廣泛使用起來。當然,這兩個概念盡管有密切聯系,但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前者主要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后者主要指這一過程所產生的理論上的“成果”。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在歷史上得到廣泛認可的、有生命力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在多種意義上使用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
首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中國共產黨在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應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中國實踐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對中國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然后再把這些理論成果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繼續檢驗和發展,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不斷取得新的勝利。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既不是單純的理論過程,也不是單純的實踐過程,而是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的過程,是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互促進的過程,是理論發展與實踐發展相互統一的過程。
其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過程與結果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至今已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兩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發展的新的起點。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和理論來源。
再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不斷取得勝利的過程中,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表現出來,成為引導中國人民改造世界和解放自身的思想武器。同時也“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相結合起來。”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因吸收了中國優秀文化而獲得了更強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也因吸收了馬克思主義而實現了現代創新發展,從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就相互交融中一起。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不僅具有了中國內容,而且具有了中國形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最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繼承與發展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沒有放棄、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而是堅持、繼承馬克思主義的目標、任務和原則,并且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指導中國實踐,不斷推進中國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因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意義而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推進馬克思主義不斷向前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堅持、繼承馬克思主義與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相統一的過程,是“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馬克思主義的過程。
綜合起來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形成中國實踐自身的理論成果來推動中國實踐發展的過程;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以中國的形式、作風和氣派表現出來,并逐漸為中國人民所掌握和為中國文化所內化的過程;就是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并以這些理論成果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根本規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方有不的提法,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等,但是,總起來看,這幾個提法所蘊含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內容或實現機制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或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或具體實際)相結合”。同時,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也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鄧小平說,“我們過去干革命,打天下,就因為有這個信念,有這個理想。我們有理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所以我們才能取得勝利。革命勝利以后搞建設,我們也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江澤民也說,“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因此,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規律。
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了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民群眾爭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一百多年來,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保持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起那樣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樣深遠的影響。盡管現在世界上的情況有很多新變化,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并沒有越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規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都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目標、歷史任務和原則立場,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因此,這兩大理論成果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脈相承的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前提、理論來源和理論根據。
中國實際和中國實踐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本國國情、時代特點和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國情、時代特點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過程。
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基本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活的靈魂,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求,因此,“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在指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始終從中國國情和中國特點出發,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中國實際和中國特點,總結適合中國實踐和中國特點的規律來指導中國實踐,并把這些規律和成功的經驗升華為理論,以中國的形式、作風和氣派表達出來,與中國的歷史和民族的文化結合起來,不斷促進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同時就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民族化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因此,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對馬克思主義的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始終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變化,研究新事物,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形成新認識,創造新理論,始終使自身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因此,時代和實踐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同時就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過程。
人民群眾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和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只有武裝群眾才能轉化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才能發揮作用、顯示力量和實現價值。“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人民群眾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
歷史上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割裂的思想嚴重阻礙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其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過分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性、一般性而否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具體性、特殊性,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固定不變的教條到處套用,而不是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原則和方法來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具體實踐并得出符合中國實踐的結論,這就是教條主義的思想;一是過分強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具體性、特殊性而否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性、一般性,固守自己狹隘的、片面的感性經驗,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習、理論分析和理論指導,這就是經驗主義的思想。無論是教條主義,還是經驗主義,其根本錯誤都是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片面強調一方而忽視另一方,這種片面化、絕對化的思想顯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更不可能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取得勝利。因此,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發展割裂開采、對立起來,沒有出路。”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具體規律
鄧小平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句話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結合本國實際。我們歷來認為丟開任何一面都不行。”但是,“根據我們的經驗,普遍原理與具體實際,二者結合很不容易。”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關鍵不僅在于明確哪些要素結合,而且更在于明確這些要素如何結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了富有成效的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具體方法,這些具體方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規律。
第一,以時代問題為起點進行結合。“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時代問題深刻地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本質特征和其中的主要矛盾,內蘊著解決社會矛盾的方向和方法,預示著社會發展的主流和趨勢,從而在此基礎上轉化為時代的任務和主題,成為促進歷史發展的機遇和條件。因而,抓住和解決了時代問題就抓住了歷史進步的機遇,就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就站在了時代發展的前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始終以時代問題為起點進行理論分析和理論探索,把時代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切入點和結合點,最終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抓住“進行什么樣的革命,如何進行革命”這個時代問題進行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時代問題進行結合,形成了鄧小平理論:蘇東劇變后的世紀之交,江澤民抓住“建設什么樣的黨,如何建設黨”這個時代問題進行結合,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胡錦濤抓住“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時代問題進行結合,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
第二,以群眾路線為路徑進行結合。首先,作為“時代的口號”表現出來的時代問題,實質是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的反映,深刻體現了人民受到社會發展的限制及其超越這種限制的要求,因而只有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和訴求中才能發現和把握時代問題。其次,人民群眾是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的主體,人民群眾在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中所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來源,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必須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吸收群眾的集體智慧。再次,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掌握了人民群眾,才能變成改變現實的物質的力量,才能通過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實踐來證實和發展自身。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就是把群眾的實踐經驗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分析并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過程,“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在群眾的實踐中發揮作用并不斷發展的過程,這兩個過程前后相繼和不斷循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發展。
第三,以實事求是為原則進行結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并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澤東首先提出思想路線的概念,并提出了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以及“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等基本原則。鄧小平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確提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并強調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江澤民提出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并把與時俱進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統一起來。胡錦濤指出,“求真務實,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可見,思想路線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中國的應用和發展,其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確立過程就是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靈魂。這一思想路線的原則要求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實踐自身的規律來指導中國實踐發展。
第四,以世界文明為借鑒進行結合。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是僵化封閉的教條,而是在自覺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在其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在不斷地借鑒吸收歷史上和同時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中有價值的思想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是這樣。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始終注意借鑒吸收人類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和先進文明成果特別是新的科學技術和管理制度,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和指導中國的實踐,并把這些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又適合中國實踐的思想理論吸收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也需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人民包括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
第五,以人民利益為目的進行結合。建立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人民群眾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的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以實現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價值目標和價值標準。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也是中國人民追求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發展和人民富裕的實踐,“最廣大人民改造世界、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就不能對人民群眾產生感召力、對實踐發揮指導作用。”因此,人民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的交匯點和結合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武裝人民群眾的過程,就是人民群眾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改變自己命運、追求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立場,始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目的。
當前中國已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就要依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以勇于創新、敢于創新的創新勇氣,“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根據新的實踐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作出符合我國社會發展進步要求和人民群眾實踐需要的新的理論概括,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要扎根于中國的土壤,把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要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敏銳把握時代特征,準確反映時代要求,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色,從而更好地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責任編輯 劉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