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生肖,亦稱十二支,是表示十二辰的十二種動物。十二生肖在我國起源較早,流傳廣泛。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出現在公元6世紀的北朝。隋朝至初唐時期,流行于兩湖地區,之后在中原地區盛行。在吐魯番阿斯塔那,也發現了頗具地域特色的十二生肖俑,體現出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融合。
[關鍵詞]吐魯番;十二生肖俑;唐代;阿斯塔那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30-02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魯番高昌北郊的戈壁荒灘中,是古代高昌王國城鄉官民的公共墓地。1972年,阿斯塔那216號墓出土了兩尊大型生肖俑——彩繪雞首泥俑和彩繪豬首泥俑,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本文試從生肖俑的演變以及文化交流角度對十二生肖俑作一初步探討。
一
十二生肖亦稱十二物、十二禽、十二獸、十二支、十二神等,即我國民間所稱的十二屬相: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論及十二生肖,必先提及中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我國古代采用干支紀年、紀日、紀時,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地支。根據現有的資料,至少在先秦時代,十二生肖與地支的配屬已基本形成,只是對應的動物略有差別。如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均有關于十二生肖的記載,說明十二生肖當時已在中原地區流行。①
十二生肖最完整的配屬,最早見于東漢王充的《論衡·物勢》:“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巳蛇也。申猴也。”②
雖然十二生肖配屬在東漢時就已完備,但生肖俑作為隨葬品出現較晚。十二生肖俑又稱“十二時俑”,亦稱“十二支神俑”,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種動物俑。從考古資料來看,已知年代最早的生肖俑出土于山東臨淄崔氏墓群10號墓,時代在北魏時期。③該墓共出土灰陶生肖俑五件,分別為虎、蛇、馬、猴、狗,另外有已失的龕臺一件。生肖俑造型寫實,大小近似,高21~23厘米,是目前關于十二生肖俑的最早實例。
進入隋唐時期,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開始在墓葬中普遍出現。考古證據表明,十二生肖俑在隋代至初唐主要流行于兩湖地區,④如湖北武昌馬房山隋墓、湖南湘陰隋大業六年墓、武漢市東湖岳家嘴隋墓、湖南長沙咸嘉湖唐墓、湖南岳陽桃花山唐墓等都出土了十二生肖俑。這一時期的生肖俑主要為坐姿獸首人身俑,頭為生肖動物,身體為人身,穿交領或圓領袍服,雙手拱于胸前,昂首平視。
在北方地區,生肖俑作為隨葬品出現較晚,直到盛唐時期才廣泛流行。目前北方唐墓中最早的生肖俑出土于山西長治北石槽文明元年樂道仁墓中,是一件坐姿陶制牛首生肖俑。⑤生肖俑盤腿而坐,圓領窄袖,雙手置于膝前,顯然是受到兩湖地區葬俗的影響。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墓葬中開始出現站姿獸首人身生肖俑。此后,在唐兩京地區逐漸盛行,并傳播到全國各地,甚至到宋代,仍在四川、福建等地流行。⑥這一類型的生肖俑呈站姿,頭部為生肖動物,身體為人身,著交領或圓領,寬袖或窄袖袍服,雙手拱于胸前。考古資料表明,終唐一代的生肖俑數量以此類型居多,而新疆博物館所藏的兩尊生肖俑即屬此類型。
二
新疆博物館現展出的十二生肖俑是一尊雞首彩繪俑和一尊豬首彩繪俑。
雞首生肖俑呈站立姿勢,高80厘米,代表十二支中的酉。雞俑冠部聳立,喙部突出,雙目圓睜,皮膚紋路明顯。身著青色右衽袍服,寬袖,領口袖口飾有花紋,雙手拱于胸前。下著白色袍裙,裙上飾有圖案。豬首生肖俑也為站立姿勢,高77厘米,代表十二支中的亥。豬首雙耳直立,嘴鼻向外突出,獠牙上翹,雙眼呈月牙狀彎曲。身著橘色右衽袍服,交領寬袖,領口袖口有花紋,下著褐色梅花紋袍裙。
由于阿斯塔那216號墓并無墓志和隨葬衣物疏,所出文書有明確紀年的是載初元年(689)、天寶元年(742)和天寶十載(751)。⑦由此推斷,這兩尊生肖俑的大致年代應在盛唐晚期到中唐時期。
另外,新疆博物館技術部還有兩尊待修復的十二生肖俑,也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分別是羊首俑和兔首俑。羊俑殘高52.5厘米,兔俑殘高51厘米,皆為站立姿勢,獸首人身,著圓領寬袖長袍,雙手拱于胸前,造型風格與前述生肖俑一致。顯然,吐魯番出土的生肖俑明顯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而十二生肖俑作為陪葬品在吐魯番的出現,也反映出古代西域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從生肖俑的質地來看,內地發現的生肖俑種類繁多,除常見的陶俑和彩繪陶俑外,還有三彩俑、青瓷俑、石俑、鐵俑等種類。而阿斯塔那出土的生肖俑為彩繪泥俑,可能與當地的氣候因素、地理條件以及文化傳統有關。
吐魯番地區屬于大陸性暖溫帶荒漠氣候,全年干旱少雨,這為泥俑的保存創造了條件,而內地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濕潤多雨,泥俑很難保存。另外,吐魯番地區無瓷器和三彩的燒造點,又遠離內地,交通十分不便,所以吐魯番唐墓不見三彩器和瓷器。
最主要的是傳統因素的影響。古代西域是世界四大文明交匯的中心。犍陀羅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灰泥塑像技術很早就傳入了塔里木盆地,此后一路向北傳入吐魯番地區。
由于古代吐魯番地區的居民篤信佛教,佛教造像藝術興盛,木骨泥塑外加彩繪的手法在佛教寺窟的塑像中十分常見,因此佛教造像藝術勢必影響到世俗文化和生活,使得隨葬俑從材料到工藝都仿效佛教造像,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泥俑葬俗。
吐魯番出土的十二生肖俑在材質、塑造技藝及制作手法上明顯受到佛教造像藝術的影響。在犍陀羅雕塑中,經常能見到以木和稻草為骨,用棉、麻、毛等動植物纖維混合泥土塑造的佛像,而阿斯塔那出土的生肖俑在塑造工藝上與犍陀羅佛教塑像藝術相同,其中混有動植物纖維,體現出吐魯番處于農耕與游牧分界線上的特殊地位。
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是古代喪葬制度和禮儀的一種體現。在唐代,上至帝王、下至庶民均可使用十二生肖俑隨葬。但因墓主身份等級的不同,隨葬的生肖俑有著嚴格的尺寸大小限定。根據《大漢原陵秘葬經·盟器神煞篇》記載:“天子山陵用盟器神煞法,一十二元辰,本相,長三尺,合三才……大夫以下至庶人墓中的明器……十二元辰,長一尺二寸。”
目前內地出土最大的唐代生肖俑是陜西西安開元二十八年(740)楊思勖墓中的7件陶制生肖俑,高度60.5~66.5厘米,⑧而其余絕大多數唐墓出土生肖俑的高度則在30厘米以下。考慮到楊思勖身前顯赫的地位,使用如此尺寸的生肖俑符合當時的喪葬禮制,也與《大漢原陵秘葬經》的記錄基本吻合。而阿斯塔那216號墓出土的生肖俑尺寸遠大于楊思勖墓中的生肖俑,高度達到80厘米和77厘米,很可能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一組生肖俑,足見墓主人身份的特殊性。
另外,通常墓葬中隨葬的十二生肖俑應該以整套的形式出現,即一套12件,但實際情況比較復雜,存在人為盜擾或其他因素。因此,許多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數量各異。有學者認為墓葬中出土的單個生肖俑可能與墓主人的生肖屬相一致,由此推斷出阿斯塔那216號墓中的雞俑和豬俑可能代表墓主夫婦的屬相,即夫婦二人分別生于酉年和亥年,男性屬雞,女性屬豬。
筆者認為此種說法有待商榷。如江蘇金壇周瑀墓中也曾出土過兩尊生肖俑,經考證,這兩尊俑代表的是墓主人出生和死亡的生肖紀年。⑨那么阿斯塔那216號墓是否存在相同的情況,是否一定有特殊的含義,有待于進一步考證研究。
綜上所述,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最常見的作用是辟邪和守護墓主人的安寧,而它作為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一個符號,卻體現出獨特的時代性和地域性。我們可以將生肖俑的傳播路線概括為:由南至北,從東到西。盡管吐魯番出土的生肖俑與中原地區的生肖俑在制作工藝和技術手法上存在明顯差異,但是這種差異恰好反映了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地域特色,充分體現出我國古代各地區、各民族互相融合,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注 釋]
①吳裕成:《生肖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王充著、袁華忠等譯注:《論衡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學報》,1984年第2期。
④盧昉:《隋至初唐南方墓葬中的生肖俑》,《南方文物》,2006年第1期。
⑤山西文物管理委員會、晉東南文物工作組:《山西長治北石槽唐墓》,《考古》,1965年第9期。
⑥⑨張麗華:《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⑦唐長孺:《吐魯番出土文書[肆]》,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⑧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