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吸血鬼文化一直是西方大眾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吸血鬼的身影也頻頻出現在西方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中。《驚情四百年》是1992年由著名導演科波拉根據吸血鬼小說的開山鼻祖之作《德庫拉》改編拍攝,被認為是所有吸血鬼電影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部。而《吸血鬼日記》是目前正在全球熱播、廣受好評的美劇。本文試將兩個不同時代的以吸血鬼為題材的經典影視作品做一比較,從而梳理出吸血鬼文化在西方大眾文化中的發展脈絡。
[關鍵詞]吸血鬼文化;《驚情四百年》;《吸血鬼日記》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45-02\\
“鬼文化是文化學的一個分支,有著豐富而深邃的內涵,是伴隨著人類文化出現而出現,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奇特的歷史現象。”吸血鬼文化則在西方鬼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都是很多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的主題,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美國女作家斯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說的風靡,掀起了一股吸血鬼熱潮。“2009年,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南極,一定會注意到吸血鬼影視作品的全球升溫。”美國《時代周刊》中的這句話足以說明吸血鬼文化在全球的流行程度。為什么吸血鬼現在如此備受歡迎,今天影視作品中的吸血鬼與過去相比又有何不同,下面我們來作一比較與分析。
一、吸血鬼的誕生:由“恨”到“愛”
公元1462年,土耳其人舉力侵襲君士坦丁堡,德庫拉伯爵受命踏上了討伐土耳其軍的征程。他以果斷的勇氣、堅強的毅力和高超的戰術打敗了土軍。而當時的國內,卻傳出一個噩耗,其實是個謠言,瘋傳德庫拉已戰死疆場,敗落成灰。一個謠言被無數人傳說無數次后,就成了不得不相信的事實。他的妻子伊莉莎白悲痛欲絕,毅然選擇了投河自殺。班師凱旋的德庫拉只看到了妻子的尸體。牧師告訴德庫拉,伊莉莎白是自殺而死的,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她的靈魂不能升入天堂,只能墮入地獄。因此他憤怒地責問上帝,為什么他一生都為主而戰,最終卻遭到這種結局。他用長矛刺穿了十字架上的耶穌,鮮血四流。德庫拉從此投向了魔鬼,以鮮血作為生命,成了一個不死的吸血僵尸。
這是《驚情四百年》所詮釋的德庫拉伯爵是如何成為吸血鬼的。因為恨,他恨世人,是他們的謠言拆散了他與妻子,使他們陰陽兩隔;他恨上帝,他為上帝效忠,卻沒有得到上帝的眷顧,反而讓他痛失愛妻。于是,仇恨帶領他走向了黑暗,走向了邪惡。他開始報復,開始殘忍地殺戮,成為世人所懼怕、痛恨的吸血惡魔。
而在《吸血鬼日記》中,吸血鬼之所以誕生則是出于愛,出于一位母親對自己孩子們的愛。劇里的吸血鬼祖先邁克爾森家族由于家鄉發瘟疫,從歐洲搬到美國的神秘瀑布鎮,與狼人為鄰,和睦相處20年。在一個月圓之夜,克勞斯帶著最小的弟弟去看狼人如何變身。為此付出的慘重代價是小弟弟被狼人奪走了生命。為了保護家庭成員的健康長壽,克勞斯的媽媽利用自己女巫的力量,將自己的家族成員都變成了長壽且擁有超強能力的吸血鬼。盡管吸血鬼嗜血的本性使他們變得殘暴,殺害無數無辜的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是他們是出于母愛,出于一位母親想要保護孩子的本能。
歷史上,吸血鬼的傳說則起源于最古老的希伯來文《死海古卷》中提到的莉莉絲與該隱的傳說。相傳,莉莉絲是亞當的第一任妻子,因為追逐超越亞當的力量而離開了他。后來亞當與第二任妻子夏娃在一起有了亞伯、該隱兩個孩子。該隱因為嫉妒亞伯得到了上帝的喜愛而將其殺害,上帝將他驅逐到黑暗的荒野,他在荒野之地遇到了莉莉絲,莉莉絲將自己的血給該隱喝,從而喚醒了該隱的黑暗力量,他回到世間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并制造出了其他吸血鬼,因而,該隱被認為是吸血鬼的祖先。
但據《圣經》記載,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猶大將他出賣給了敵人,致使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上帝為懲罰猶大,在他死后將他變成吸血鬼,永世孤獨。因為猶大是在夜晚被變成吸血鬼的,所以他無法見陽光,只能游蕩在黑暗之中。
可以看出,吸血鬼的誕生總是與罪惡相連,是因為在那時吸血鬼根植于人們心中的即是惡魔的形象,《驚情四百年》產生的年代亦是如此,因而吸血鬼是由恨而生。但如今,隨著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人們更能接受及包容“他者”,由此才會出現《吸血鬼日記》中因愛而生的吸血鬼。
二、吸血鬼的發展變化
(一)吸血鬼的形象:由“丑”到“美”
《驚情四百年》中的德庫拉是一個長得既像老鼠又像蝙蝠的魔鬼伯爵,尖尖的耳朵,鋒利的牙齒,蒼白的面孔,吸血時雙眼泛紅。盡管他可以幻化成年輕時的俊美模樣,還是會讓觀眾對他的原形感到戰栗。而且,德庫拉伯爵的出現總伴隨著恐怖而惡心的老鼠,令人無法不心生厭惡及恐懼。
而《吸血鬼日記》中的吸血鬼們則全都是俊男美女,他們與常人無異,只是面色稍顯蒼白,只有在吸血時才會露出鋒利的尖牙和血紅的雙眼。即使是能量超群、讓同類都聞風喪膽的吸血鬼祖先們看起來都是極度優雅高貴,頗具貴族氣質。這些形象靚麗、迷人非凡的吸血鬼們正是其吸引觀眾眼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眾多吸血鬼影視作品都傾向于逐漸美化吸血鬼的形象,從《驚情四百年》到《吸血鬼日記》,我們可以看到,吸血鬼的形象無疑是變得更加能為大眾接受甚至說是喜愛,當然萬變不離其宗,他們仍然具有傳統概念中吸血鬼形象的特點:面容蒼白,牙齒鋒利。這也有其現實基礎。在中世紀的特蘭西瓦尼亞(位于現在羅馬尼亞境內)有一種常見的疾病——卟啉癥,卟啉癥患者由于貧血而多半面色蒼白,且因為該癥患者體內的毒素有腐蝕性,他們的嘴唇常被腐蝕,露出紅紅的牙根,看起來很血腥,當時不了解此病癥的人們便認為他們成為了吸血鬼,這也是吸血鬼傳說由來的一個現實基礎。
吸血鬼形象的轉變使得觀眾由最初對其單純的恐懼而變為既迷戀又恐懼,而這種形象的轉變不僅迎合了大眾的審美需求,也符合現在的社會環境,迷人的外表下隱藏著的嗜血的本性,正影射了那些表面是謙謙君子,背地里是無恥小人的偽君子。“當代的吸血鬼已經從18、19世紀的‘他者’的惡魔形象轉化成一個具有人類情感的值得同情的形象,是當代美國社會生活的折射”。
(二)吸血鬼的本性:由“鬼性”到“人性”
相對于吸血鬼最初的恐怖、殘忍、嗜血成性的惡魔形象,《驚情四百年》中的德庫拉伯爵已略顯人性。盡管,他會把“情敵”扔給他手下的妖女們,讓其備受折磨;他引誘無辜的少女,將其轉變成與他一樣的嗜血狂魔;他呼風喚雨,給人類帶來無盡的苦難;他殺人如麻,連剛出生的嬰孩都不放過……但是他的心中仍然殘存著愛,他的愛甚至比常人更加熾烈:“我穿越時間的瀚海來找你。”此般深情又有多少人能敵。“我什么也不是,沒有生命,沒有靈魂,別人憎恨我、厭惡我,對世人來說,我死了,我是人人得而誅之的魔鬼,我是德庫拉。”不難看出,他的這段話中帶有深深的悲哀和無奈,而這種悲哀和無奈正是他的“人性”帶給他的。只是他的“人性”被“鬼性”所抑制,直到最后他因為愛而得到救贖,恢復了人的面貌,才真正得到了安息。
而《吸血鬼日記》中的吸血鬼們則更具人性。他們與人類一起生活,過著與常人無異的生活。他們與人類一樣有著強烈的七情六欲。更有些善良的素食主義者只喝血袋里的血或是動物血。整個劇情也是圍繞吸血鬼與人類之間的愛情而展開。令觀眾對吸血鬼更是有了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情結,甚至期盼自己能遇到如此人性又有超群力量的吸血鬼或渴望能夠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對于吸血鬼本性的這一轉變無疑也體現了當下人們的價值觀。凡事都有其兩面性,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事物,沒有絕對的善惡和好人、壞人之分,即使是魔鬼也有其人性的一面。
(三)文化:由“單一”到“多元”
正如其他的影視作品,《驚情四百年》和《吸血鬼日記》中也包含了很多相關的文化元素。
與同時代的其他吸血鬼題材的影視作品一樣,《驚情四百年》當中的宗教色彩比較濃郁,處處都體現著“主”的強大影響力。德庫拉幻化成魔是為了報復上帝,他一生為之戰斗,卻沒能得到他的庇佑。以范海辛教授為首的驅魔隊伍所運用的主要驅魔工具也是十字架、圣水等被上帝賦予靈力的物品。且在最后,德庫拉被劍刺中以后說道:“我們的上帝在哪里?”可見當時“主”的影響力之大。而當今的吸血鬼影視中宗教的影響則越來越被弱化,在《吸血鬼日記》中,基本上沒有出現與宗教有關的元素,曾經懼怕十字架的吸血鬼現在所忌諱的卻是馬鞭草。
除此之外,過去的吸血鬼小說及影視作品受到階級的影響較大,那時的吸血鬼給人的印象都是神秘且氣質高雅的貴族,意欲揭露當時的統治階級“吸血”的惡行。《驚情四百年》中的德庫拉伯爵則是很傳統的貴族形象。而隨著吸血鬼文化的發展,階級影響也越來越被弱化,吸血鬼中不乏平民形象,如《吸血鬼日記》中眾多的高中生吸血鬼。
與《驚情四百年》相比,《吸血鬼日記》當中涉及到的文化元素更廣,不再單純地講吸血鬼與人類之間的愛恨情仇,還摻雜了女巫、狼人等元素,而且對感情的描寫也不僅僅局限于吸血鬼與人類的愛情上,更有吸血鬼與狼人這兩個死對頭之間的愛情故事上演,這一變化完全符合了當下“和諧社會”的主旨。
通過對兩部影視作品的比較,可以看出“吸血鬼”這一西方鬼神文化中的經典影像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化。而吸血鬼文化的發展正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并迎合了隨社會發展而發生變化的人們的觀念。正是因為社會的進步、文化的多元,人們對“他者”更能包容,才造就了今天更加“人化\"的吸血鬼。
[參考文獻]
[1]魏小燕. 路易與李氏女:東西方文化中的“鬼”形象——《夜訪吸血鬼》與《聊齋志異·蓮香》之“鬼”比較[J]. 今日科苑,2008,(18).
[2]李慧慧,肖學農. 以《夜訪吸血鬼》為例分析歐美電影中的吸血鬼文化[J]. 影視文學,2011,(22).
[3]李躍峰. 吸血鬼文化為什么植根于西方文化如此之深[J]. 瘋狂英語:教刊版,2011,(3).
[4]姜雪,顏曉川. 解讀吸血鬼文化的歷史演變[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5]曲麗潔. 吸血鬼——當代美國社會中“異態”化的“常態”人物[D].濟南: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