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史前時代系統、完整的文化遺存,馬家窯彩陶紋飾之精美達到了彩陶藝術的巔峰,其紋飾形象和形式蘊涵著多樣的圖騰崇拜觀念。本文以其中最為典型的動植物圖騰崇拜為范例,展開討論馬家窯彩陶紋飾中不同圖騰崇拜觀的具體內涵,由點及面,進而探討這些觀念形成的原因,以期為馬家窯彩陶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圖騰崇拜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0-0017-02
圖騰,系北美阿爾哥昆人的奧圖特曼的音譯,有“親屬和標記”的含義。圖騰的實體是某種植物、動物、非生物或自然現象。①圖騰在原始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幾乎每一個原始氏族都可以找到圖騰崇拜的蹤跡,它具有團結內部成員、密切血緣關系、維系氏族穩定等基本功能,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同時,氏族成員也希望因此得到圖騰認同,受到圖騰保護。
圖騰崇拜作為流行于馬家窯文化中氏族保護神的一種形式,表現內容極其廣泛,包括動植物圖騰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原始巫術與宗教崇拜、神靈與靈魂崇拜等。本文選取動植物圖騰崇拜為例釋之。
一、動物圖騰崇拜
馬家窯彩陶紋飾中出現了大量蛙紋、鳥紋、魚紋、鯢魚紋,此外也不乏鹿紋、蛇紋、蠶紋、龍紋等動物紋飾。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曾明確提出彩陶紋飾圖騰說:“動物形象到幾何圖案的陶器紋飾,具有氏族圖騰的神圣含義,即魚紋是半坡氏族的圖騰;鳥紋是廟底溝氏族的圖騰;鳥、蛙紋是馬家窯文化的圖騰。”②嚴文明也認同這一觀點:“如果彩陶花紋確是氏族的圖騰標志,或者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與廟底溝類型分別屬于以魚和鳥為圖騰的不同部落氏族,馬家窯文化屬于分別以鳥和蛙為圖騰的兩個氏族部落。”③何星亮則認為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動物紋樣(包括圖案化的象征性紋樣)是氏族和家族的圖騰標記。④
蛙紋是馬家窯彩陶裝飾紋樣中具備典型性的紋飾,無論是馬家窯類型的具象整體蛙,還是半山類型向抽象化過渡的蛙紋,直至馬廠類型完全抽象化的神人紋,都不離崇蛙這一主題。蛙受到先民們崇奉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蛙類與女性有密切的寓意聯系,因其旺盛的生殖繁育能力成為生殖崇拜象征,表達著“多多產子”的愿望;二是蛙可以預報天氣變化,如通過蛙鳴聲音的變化可迅速準確地預知晴雨、旱澇等,引發了先民想象,認為蛙身上具有神秘屬性,這促使了蛙圖騰崇拜的形成;三是蛙的叫聲與嬰兒的哭叫聲相似,有些上古氏族因而將蛙奉為圖騰;四是古代先民很早就有崇月、祭月習俗,高強先生將彩陶花紋中的蛙紋與古代“月中有蟾蜍”的神話相聯系,認為是出自對月亮神的崇拜。⑤這些都在先民心中產生了對不可知力量的敬畏感,“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對蛙類的崇拜觀念。由于這種實用性的目的,因而導致了對蛙的崇拜,發展到后來,便演變成了一種取蛙祈雨的習俗”。⑥
我國古代有許多關于崇鳥、敬鳥、化鳥為神的民族信仰,也即鳥圖騰崇拜。關于鳥圖騰的文獻記載非常豐富,如“有五彩之鳥,相鄉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彩鳥是司”⑦,“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⑧等。《堯典》中記載堯是一位治理滔天洪水的英王,當時最大的苦難是由洪水造成的,在恐怖的水災中,最令人羨慕的是能飛翔的鳥,只有借高飛的鳥才能躲避災難,于是鳥成為人們崇拜的精靈。另有古史記載,原始時期人們在燒焦的鳥胃中發現了香噴噴的稻米,從而跟蹤飛鳥找到了野生稻。可以說,鳥實際上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也可以說是人的一種生存形式。⑨與蛙崇拜作為女性生殖崇拜相對應,鳥崇拜就成為馬家窯先民對于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表達著對子孫后代繁衍生息的渴求與企盼。
魚崇拜起源于先民在漁獵生產中為了祈求多獲,或者出于對以魚為代表的水產動物的一種歉意或報償。《山海經》有不少魚崇拜的材料,如:“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⑩這種人面魚大概含有“寓人于魚”或“魚生人”之意,應該屬于魚圖騰的反映。《淮南子·地形訓》載:“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復蘇其半,魚在其間。”該解說中以后稷死后變為半人半魚的怪物,以“返祖為魚”的形式,證明遠古先民以魚為圖騰崇拜的象征。11貴州布依族石棺上多刻有這類雙魚圖案,其“一種是雙魚抱月,即月亮周圍有兩條交尾的魚。另一種是中央為凹腰葫蘆,兩側為對稱的雙魚。據該族老人和巫覡解釋,葫蘆象征多產,雙魚表示交尾,寓意墓主人家庭人口興旺”。12受仰韶文化影響,魚紋在馬家窯時期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紋飾,最初魚圖騰在陶器上作為紋飾,是從描繪有鱗片的寫實的魚開始,發展到抽象的魚形圖案,甚至到幾何紋樣,先民們的崇拜觀念也深刻地蘊涵其中。
誠然,蛙紋、鳥紋、魚紋是馬家窯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動物紋飾,然而,鹿紋、犬紋、蛇紋等動物紋飾也不同程度地寄托和豐富著馬家窯先民們特定的圖騰崇拜觀。
二、植物圖騰崇拜
植物崇拜先于動物崇拜,早期傳說中有葫蘆生伏羲、吞玄珠生人等,“水濱之木,得彼小子”。13馬家窯彩陶紋飾中也常見葫蘆紋、花卉紋、葉脈紋等,同動物圖騰一樣,深刻體現著原始先民普遍的植物圖騰觀。植物作為自然界的一種生命被早期人類視為神圣,因其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繁殖能力,而這一切正是早期人類所希望卻不具備的,于是植物即被神化。
植物最早進入人類生產、生活領域,從早期的采集和林棲,到后來的耕作種植和構木為巢,植物的某些神秘特性引起原始先民的崇拜,他們企圖獲得與之相同的超自然神力,以認識自然、駕馭自然。最早記載大量關于植物崇拜傳說的是《山海經》,其中共記載神草仙藥50余種,除少數已知的藥草如棕枬、黃雚、雕棠、榮草等,其余皆是具有神奇功效的仙草,如祝余“食之不饑”,蒙木、文莖“食之不惑”,還有“服之不憂”的鬼草、“服之不妒”的栯木等。這些傳說反映了原始先民對于植物功效的幻想和向往,這種夸大或創造的幻想和向往常是崇拜產生的心理基礎。
“綿綿瓜瓞,人之初生。”14這是說人類最早的生命出自瓜瓞,因瓜和葫蘆同屬蔓生植物葫蘆科,古人往往將其同等看待。葫蘆作為馬家窯彩陶紋飾中眾多植物題材的代表,更多地源于“葫蘆生人”這樣一種對生殖的虔誠膜拜,以葫蘆作為神秘生殖力的寓體暗示著人出于自然。葫蘆紋是一種具有女性生殖崇拜意義的植物紋,因為葫蘆內有子,且是新生命的孕育之所,其圓圓之狀正如孕婦的肚子,于是先民就將葫蘆與人的生殖繁衍聯系起來。《禮記·昏義》:“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夫妻雙方用對剖開的葫蘆瓢共同飲酒漱口,即是最好證明。“葫蘆生人”作為人類起源、繁殖生息的一個重要母題,也引起學者們對于葫蘆為始祖化身的許多解釋。聞一多認為:“因為瓜類子多,是子孫繁衍的最妙的象征,故取以相比擬。”15劉堯漢認為:“葫蘆就象征母體,葫蘆崇拜就是母體崇拜。”16由此可見,葫蘆紋作為生殖崇拜物也就不足為怪了。
三、圖騰崇拜觀形成原因
馬家窯彩陶紋飾所蘊涵的崇拜觀念不是瞬間形成的,它是先民們在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首先,馬家窯時期的氏族文化是動態變化的,它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和自然條件緊密相關。其次,馬家窯先民深受“萬物有靈論”的影響。再次,圖騰崇拜不同于普通的靈物崇拜, 其中蘊涵著先民獨特的原始思維方式及對祖先靈魂的信仰。最后,馬家窯時期社會處于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漸變過渡的前夜這樣一個特定時代背景下。
[注 釋]
①沈敏華,程棟:《圖騰——奇異的原始文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
②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頁。
③嚴文明:《甘肅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④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美術史論》,1989年第4期。
⑤高強:《姜寨史前居民圖騰初探》,《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⑥林少雄:《人文晨曦——中國彩陶的文化讀解》,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60頁。
⑦⑧⑩李潤英,陳煥良注譯:《山海經》,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333頁、第370頁、第318頁。
⑨郭健:《探析傳統文化中鳥圖騰崇拜及其時代意義》,《科教文匯》,2007年第3期(上半月刊),第178頁。
[11]蔣書慶:《破譯天書——遠古彩陶花紋揭秘》,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頁。
[12]宋兆麟:《后洼遺址雕塑品的巫術寓意》,《文藝研究》,1992年第3期。
[13]參見《楚辭·天問》。
[14]參見《詩·大雅·綿》。
[15]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頁。
[16]李子賢:《傣族神話溯源》,《民間文藝集刊》第3集。